第三章 机身的气动特性 • 3-1 引言 • 3-2 旋成体机身绕流图画 • 3-3 细长旋成体小迎角气动力特性 • 3-4 大迎角细长旋成体气动力特性 3-1 引言 弹身提供体积承受有效载荷,也是产生阻力的主要部件 ,同时也产生一部分升力,对飞行器整体力矩特性有不小影 响一般导弹都采用旋成体,飞机为非旋成体 对亚音速:圆头尖尾、圆头圆尾,圆头气流不易分离; 对超音速:尖头体—主要减少波阻 一、几何参数 1.坐标系 2.几何参数 二、母线方程 旋成体头部母线方程(箭、弹头所常用的头部形状母线方 程) 锥形头部,蛋形头部,抛物形头部,卡门形头部,哈克 形头部,指数形头部 三、旋成体的体积 旋成体体积 旋成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比最大横截面积 3-2 旋成体机身绕流图画 一、亚音速绕流图画 轴对称流动,三维--->二维 旋成体:前驻点在迎风面与翼型 相同,后汇合点在背风面 旋成体存在横向流动,不满足儒 氏-库塔条件 上表面前端“吸力区”,后段“压力区” 下表面前端“压力区”,后段“吸力区” 升力无贡献 产生一不稳定力矩 二、超音速绕流图画 ①头部激波 不对称的锥形激波 ②锥、柱结合处膨胀波 ③柱段,减速增压 ④柱锥结合处膨胀波 3-3 细长旋成体小迎角气动力特性 一、压强分布- 对于轴对称细长体, 与 相比不是小量,不能忽略 配方加上 一、压强分布- (续) 一、压强分布- (续) 此式表明: ①已知 就可求出 ; ② 与 成非线性关系,不能叠加。
小扰动假设 ① 长细比很大; ②迎角很小 来流 = 轴向流( ) + 横向流( ) 一、压强分布-细长体轴向流物面压强分布 轴对称流动, ①压缩性影响在物面上各点是不同的; ②亚音速压强分布前后对称,超音速产生轴向力(厚度波阻) 细长体理论可以求得 一、压强分布-细长体横向流物面压强分布 小迎角下,横向流看作绕圆柱的不可压流动 对空间任一点,不能叠加 细长体压强分布: 物面上 二、法向力系数 只有横向流产生法向力 二、法向力系数(续) 尖头截尾式 尖头尖尾式 仅有尖头 尖头带柱段 尖头、柱、截尾组合体 三、力矩系数及压力中心 细长旋成体对头部俯仰力矩 尖头尖尾式 三、力矩系数及压力中心(续) 细长旋成体压心 细长体压心与几何参数有关,与气动参数无关 实际应用中 ①头部压心 ②尾部收缩段压心 ③旋成体 四、轴向力系数 轴向流 横向流 亚音速: 超音速: 亚音速:超音速: 五、升力、阻力 切尾式底部 3-4 大迎角细长旋成体气动力特性 一、绕流图画 •附面层未分离,位流理论可用 •横向流起重要作用 •两侧涡对称,未破裂,使法向力增加 •没有侧向力 •流场为三维定常对称流场 一、绕流图画(续) •横流起主导作用 •两侧涡不对称,压强分布左 右不对称产生侧力和偏航力矩 •不对称涡不固定带有随机性 • 与 数量级相同, 的出 现对旋成体的气动特性不利 •流场为三维非定常流场 •横流起完全作用 •两侧出现不对称涡交错从机身上脱落 • 增大, 下降,以致完全消失 流动控制: 大攻角时飞行器背风区的流动由这些强度和位置都不对称的涡 控制,控制了这些涡,就能控制飞行器的运动。
通过头部人工扰动 的不同的位置、强度和类型可以达到不同的非对称涡流动响应 (1)采用吹吸气的办法通过吹吸气改变某一侧的涡量(增加或 减少)来改变涡的强度,削弱涡非对称性; (2)可转动头锥用头锥转动来控制非对称涡; (3)边条控制器改变头部形状控制非对称涡的产生; (4)声激励控制方法,促使层流边界层转变为湍流边界层从而延 缓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