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g7[农学]生物饵料培养

繁星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04KB
约33页
文档ID:45016105
dg7[农学]生物饵料培养_第1页
1/33

1生物饵料培养生物饵料培养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光合细菌的培养 第三章 微藻的培养 第四章 轮虫的培养 第五章 卤虫的培养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光合细菌、微藻、轮虫、卤虫等生物饵料的生物学特征、培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了解常用生物饵料的基本形态、生态特征 掌握生物饵料培养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达到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生产性培养的要求 为开展生物饵料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第一节 生物饵料培养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生物饵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第三节 生物饵料培养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节第一节 生物饵料培养学的基本概念生物饵料培养学的基本概念一、生物饵料培养学的定义一、生物饵料培养学的定义饲料饲料::饲养动物(禽、畜等)的食物 饵料饵料::鱼、虾、贝等水产动物的食物 饵料生物饵料生物: 是指在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中生活的各种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水生动、植物(微藻 microalgae、轮虫 rotifer、卤虫 brine shrimp、桡足类 copepod 等) 生物饵料生物饵料(live food): 是经过筛选的优质饵料生物,进行人工培养后投喂给养殖对象食用的活的饵料。

微粒饲料微粒饲料(microdiet):将不同营养物质加工,配合,制成相应生物饵料大小的颗粒饲料产品,称微粒饲料 生物饵料培养学生物饵料培养学::是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其营养价值评价的一门应用性科学主要任务主要任务:筛选优良生物饵料品种 提高生物饵料培养水平 研究和评价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二、生物饵料培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二、生物饵料培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一)生物饵料的筛选(一)生物饵料的筛选筛选原则:筛选原则:1.大小适中大小适中:不同的动物及同种动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对饵料大小的要求不同扇贝幼虫的早期阶段:等鞭金藻等个体小、游动缓慢的种类扇贝幼虫的后期阶段:扁藻、塔胞藻等个体较大,游动活泼的种类球等鞭金藻:多用于培养扇贝(scallop)、贻贝(mussel)等双壳贝类的幼虫(larvae)角毛藻、杜氏藻:培养海参(sea cucumber)幼虫小球藻、微绿球藻:多用于培养轮虫(rotifer)2.方便养殖动物摄食方便养殖动物摄食:生物饵料在水中的运动速度与在水层中的分布情况,应便于养殖动物摄食微藻、轮虫:运动能力较弱——开口饵料卤虫无节幼体、枝角类、桡足类:游动较快扇贝幼虫:浮游生活,选用浮游生物饵料。

鲍鱼苗(稚鲍):底栖生活,选用底栖生物饵料3.营养丰富营养丰富 容易被养殖动物消化吸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使养殖动物生长迅速营养价值:(1)测定营养成分:蛋白质(protein ) ,脂肪( lipid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维生素(vitamins)脂肪酸(fatty acid) , 特别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High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HUFA)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测脂肪酸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镜(FT-IR spectroscopy -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可测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相对含量 2(2)投喂效果实验: 体长、体重增加的快慢等4.生物饵料及其代谢产物无毒或毒性很小,使养殖动物具有较高的成活率例微囊藻和螺旋藻生物饵料及其代谢产物无毒或毒性很小,使养殖动物具有较高的成活率例微囊藻和螺旋藻 5.生物饵料的生命周期短,生长繁殖迅速生物饵料的生命周期短,生长繁殖迅速6.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large-scale culture),培养达到的密度大,产量高。

培养达到的密度大,产量高 (二)生物饵料的大量培养技术研究(二)生物饵料的大量培养技术研究生物饵料的基本生物学资料:形态、分类、分布 种群的生理生态特证、生殖力、抗逆性 大量培养的技术性指标 (三)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评价(三)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评价 筛选、定向培养、营养强化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饵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生物饵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育苗育苗贝类育苗:微藻,常用硅藻类、金藻类和绿藻类 鲍鱼(底栖种类)育苗:底栖硅藻甲壳类(虾、蟹等)育苗:微藻、轮虫、卤虫的无节幼体、桡足类等鱼类育苗:轮虫、卤虫的无节幼体、桡足类、枝角类、糠虾类等海参育苗:角毛藻、盐藻(杜氏藻) 、底栖硅藻等养成养成卤虫的成虫:是鱼、虾养成期的优质饵料光合细菌:是鱼、虾池塘的水质净化剂螺旋藻:蛋白质含量高于 50%, 是人工配合饵料的理想添加剂 第三节第三节 生物饵料培养未来发展方向生物饵料培养未来发展方向一、生物饵料培养的中长期目标生物饵料培养的中长期目标生物饵料规模化、稳定性、高密度培养技术饵料的营养强化新型生物饵料的筛选富含 HUFA 微藻品系的筛选生物饵料携带细菌数量的控制生物饵料在自然条件下的人工培养和增殖,人工生态育苗生物饵料的浓缩和保存二、生物饵料培养的终极目标生物饵料培养的终极目标苗种的饵料问题:水产苗种规模化和产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微粒饲料的完全取代:全价微粒饲料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求的粒径小,加工工艺复杂,微粒饲料的均质性难以保证营养成分在水中的稳定性难以保证微粒饲料在水中的悬浮性难以保证对鱼虾蟹幼体的营养需求了解较少第二章第二章 光合细菌的培养光合细菌的培养第一节 光合细菌生物学特征 第二节 光合细菌的分离、培养和保藏 第三节 光合细菌的应用 光合细菌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又称光养细菌( phototrophic bacteria) ,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群原核生物。

广义光合细菌:产氧光合细菌:蓝细菌(蓝藻) ;不产氧光合细菌 狭义光合细菌:不产氧光合细菌3产氧光合作用和不产氧光合作用比较产氧光合作用不产氧光合作用涉及光反应系统光系统 I 和光系统 II Photosystem I and II光系统 I Photosystem I 光合色素叶绿素 Chlorophyll细菌叶绿素供氢体水分子分子氢、硫化氢、硫、硫代 硫酸钠等氧气有氧放出没有氧气产生涉及生物体蓝细菌和植物不产氧光合细菌第一节第一节 光合细菌生物学特征光合细菌生物学特征 一、一、 光合细菌的分类光合细菌的分类根据目前最新的分类系统,将所有的光合细菌归为蓝细菌蓝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等 8 个类群分属于真细菌域的 5 个门8 个类群:蓝细菌、绿色非硫细菌、绿色硫细菌、螺旋杆菌、紫色非硫细菌、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外硫红螺菌、着色菌蓝细菌、绿色非硫细菌、绿色硫细菌、螺旋杆菌、紫色非硫细菌、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外硫红螺菌、着色菌等除蓝细菌门进行产氧光合作用外,其余 4 门中的所有光合细菌均是不产氧光合细菌目前广泛应用在水产上的光合细菌是紫色非硫细菌 purple non-sulfur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的一些种类。

包括红假单胞菌属、红螺菌属、红细菌属二、光合细菌的形态结构二、光合细菌的形态结构(一)形态 光合细菌的菌体形态多种多样,有球形、卵形、杆形、弧形、螺旋形、环形、半环形、丝形等不同的菌种形态各不相同二)细胞的大小:因种类不同变化很大在水产上广泛应用的光合细菌:个体较小,<5 微米绿色丝状菌科细胞:可长达 300 微米 三、光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三、光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一)色素组成色素组成 细菌叶绿素(菌绿素) 类胡萝卜素 紫色非硫细菌和着色菌科:呈红、粉红、橙黄、紫或茶褐色 绿杆菌科和绿色丝状菌科:呈绿色二)营养代谢营养代谢 紫色非硫细菌以各种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同时以这些有机物作为碳源利用三)分裂方式分裂方式二分裂:大多数光合细菌出芽分裂方式极性伸长分裂(Polar elongation)四、光合细菌的生态分布四、光合细菌的生态分布 地球生物圈的各处:海洋、湖泊、江河、水田、土壤等五、光合细菌的营养五、光合细菌的营养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齐全B 族维生素含量丰富,特别是维生素 B12、叶酸和生物素等含量丰富富含重要生理活性物质辅酶 Q。

富含细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天然色素的良好来源4第二节第二节 光合细菌的分离、培养和保藏光合细菌的分离、培养和保藏 一、一、光合细菌的分离光合细菌的分离采样:选择被有机物污染的地方富集培养: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分离方法:平板分离法 二、光合细菌的培养基二、光合细菌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组成因种类而异,主要包括:水分、氮源(无机氮和有机氮) 、碳源(有机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 、微量元素:铜、钾、镁、硫等,以无机盐形式添加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liquid medium)固体培养基:加入 1.5-2.0%的琼脂半固体培养基:加入 0.3-0.6%的琼脂光合细菌的培养基配方(p 28-32) 常用配方:磷酸氢二钾(K2HPO4)0.5 克 磷酸二氢钾(KH2PO4)0.5 克硫酸铵((NH4)2SO4)1 克乙酸钠 (或 95%酒精 3ml )2 克 硫酸镁(MgSO4.7H2O)0.5 克酵母浸出汁(或酵母膏)2 克 消毒海水1000 毫升 三、光合细菌的培养三、光合细菌的培养 1、培养方式、培养方式 全封闭式厌气光照培养 、、开放式微气光照培养2、、培养流程培养流程 (1)容器、工具的洗涤和消毒(2)培养基的制备(3)接种(4)培养管理((1)容器、工具的洗涤和消毒)容器、工具的洗涤和消毒将容器、工具洗刷干净耐高温的容器、工具:直接灼烧、煮沸、烘箱干燥大型容器、工具及培养池:化学药品消毒常用的消毒药品:漂白粉(或漂白液) 、酒精、盐酸、高锰酸钾等。

2)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制备1)培养用水 淡水种:菌种培养:蒸馏水;生产培养:消毒的自来水(或井水)海水种:天然海水2)培养基配制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配方,把所需物质称量,逐一溶解,混合,配成培养基(medium)也可先配成母液(concentrated solutions, usually 1000 times),使用时按比例加入一定的量即可3)灭菌和消毒 菌种培养用培养基:连同培养容器用高压灭菌锅(autoclave)灭菌小型生产性培养:可把配好的培养液用普通铝锅或大型三角烧瓶煮沸消毒大型生产性培养:把经沉淀砂滤后的水用漂白粉(或漂白液)消毒后使用3)) 接种接种 培养基配好后,应立即进行接种光合细菌生产性培养的接种量比较高,一般为 20—50%,即菌种母液量和新配培养液量之比为 1:4—1:1.5((4))培养管理培养管理 1)搅拌和充气 2)调节光照度 3)调节温度 4)酸碱度的测定和调整 5)生长情况的观察和检查 6)问题的分析和处理1)搅拌和充气 小型厌气培养:摇动培养容器 大型厌气培养:机械搅拌器或小水泵微气培养:充气2)调节光照度 连续照明。

 白天:太阳光晚上:人工光源3)调节温度:23-39℃ 4)酸碱度的测定和调整 常用醋酸来降低菌液的酸碱度 5)生长情况的观察和检查 肉眼观察(Visual Inspection ):菌液的颜色是否正常,接种后颜色是否由浅变深显微镜检查(Microscopic Examination) 6)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内因:菌液是否优良外因:温度、光照、酸碱度、营养等四、光合细菌的保藏四、光合细菌的保藏 目的:将菌株的原始性状和优良性状保存下来,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