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目录制度变迁:内涵与动因1不同视角下的制度变迁2制度变迁的过程3制度变迁的方式4第9章 制度变迁理论本章要点1.什么是制度与制度变迁?2.了解制度变迁发生的原因3.影响制度供求的因素是什么?4.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阶段划分与时滞现象5.制度变迁的方式及其组合从时间维度考察,制度会呈现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新制度的产生、旧制度的消亡以及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变迁,本章将围绕制度变迁的动因、制度变迁的过程以及制度变迁的方式展开分析本章第一节介绍了制度与制度变迁的内涵以及制度发生变迁的动因;第二节分别从供给和需求视角和博弈论视角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与基本特征;第三节介绍了制度变迁的过程,重点分析了制度变迁的阶段划分与时滞问题;第四节通过对制度变迁方式的分类,侧重比较分析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异同以及制度变迁方式的相机结合模式第9章 制度变迁理论9.1 制度变迁:内涵与动因9.1.1 制度与制度变迁1.制度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大致可以定义为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而对于制度的深层次理解,还可以分为制度环境、具体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三个层次来进行。
1)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一个社会中所有制度安排的总和,其中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结构在分析制度变迁时,一般都是假设制度环境是不变的,将其视为一个外生变量9.1.1 制度与制度变迁1.制度(2)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安排是最接近于“制度”一词的最通常使用的含义了制度安排可能使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久的一般来说,制度环境决定着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和进程等方面;同时,制度安排也可以反作用于制度环境,每一个制度安排都作为制度环境的一部分而影响这下一个新制度安排的出现,一系列制度变迁使得制度环境不断完善9.1 制度变迁:内涵与动因9.1.1 制度与制度变迁1.制度(3)制度结构所谓制度结构就是指各种制度安排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度结构中的各种制度安排并非处于同等的地位,制度结构同时强调各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耦合制度之间的耦合可以理解为在经济不同域个人策略之间所产生的类似于一般均衡的反馈作用,这样,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被看作是相互依赖的制度之间稳固而连贯的整体性安排9.1 制度变迁:内涵与动因9.1.1 制度与制度变迁2.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创立、变更,以及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渐变(或被打破、被替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即制度变迁)一般而言,制度变迁有两重含义:一是制度创新问题,即新的制度安排如何产生的问题,二是如何从旧制度安排过渡到新的制度安排,即新旧制度如何转轨的问题制度变迁的实质是高效率制度的出现或者是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原有制度的替代9.1 制度变迁:内涵与动因9.1.1 制度与制度变迁2.制度变迁一般而言,制度变迁会在以下四种意义上发生:(1)旧制度完全消亡,新制度产生;(2)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产生新的制度安排,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增加了新的因素;(3)原来的制度安排演变为新的制度安排,或许还有旧制度的某些特征,但与原来的制度已有质的差异;(4)在原有的制度结构中,各种制度安排的性质、种类不变,但是相对低位发生了变化9.1 制度变迁:内涵与动因9.1.1 制度与制度变迁2.制度变迁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论述,制度是否能发生变迁,关键在于是否能出现推动制度发生变迁的行动主体按照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先后顺序,制度变迁主体一般分为两个行动主体:其一是初级行动团体其二是次级行动团体并不是所有的制度变迁中都会出现次级行动团体,初级行动团体才是制度变迁的主力军。
只有两个行动主体前赴后继、前呼后应地相互策动,制度变迁才会发生并持续下去9.1 制度变迁:内涵与动因9.1.2 制度变迁的动因1.制度变迁的均衡与非均衡诺思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不均衡时人们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过程按照诺思的了解,制度变迁是对制度非均衡的反应,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制度结构的演变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假定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出现以下情况时,该制度结构都处于均衡状态:(1)已获取了各种要素资源所取得的全部利润,此时不存在不能获得的潜在利润;(2)虽然潜在利润存在于现存的制度安排,但由于实施制度变迁的成本高于潜在9.1 制度变迁:内涵与动因9.1.2 制度变迁的动因1.制度变迁的均衡与非均衡利润,制度变迁无法进行,仍然保持原来的制度安排;(3)存在潜在利润,但是如果制度环境不发生改变,制度变迁也无法展开制度非均衡则指在存在潜在利润并且潜在利润大于制度变迁成本的情况下,人们对现存制度不满而意欲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状态制度非均衡之所以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出现了一个新的盈利机会,而这种盈利机会在召唤着人们产生新的制度需求、变革现有的制度安排9.1 制度变迁:内涵与动因9.1.2 制度变迁的动因1.制度变迁的均衡与非均衡制度供需均衡是制度变迁中的偶然现象,制度均衡实质上是指制度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制度的非均衡是常态,“不均衡均衡不均衡”反复构成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9.1 制度变迁:内涵与动因9.1.2 制度变迁的动因2.制度变迁的外部收益客观存在的外部收益(即外部潜在利润)是诱致制度发生变迁的根本性原因从理论上讲,有许多外部事件能导致外部收益的形成,但在现有制度安排下,这些外部收益却是无法获得的一般来讲,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和交易费用四个因素会影响外部收益状况如果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克服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而成功地将外部收益内部化,那么总收入就会增加,创新者就会在不损害任何人利益的情况下获取收益9.1 制度变迁:内涵与动因9.1.2 制度变迁的动因2.制度变迁的外部收益(1)规模经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是一种技术现象,它所反映的一个事实是,最有效的产出可能需要企业达到某一规模,一个企业在任何时刻都可能面临着这种技术的制约而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并不是仅仅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还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2)外部性外部成本与收益的变化外部性是外部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制度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将外部性逐步内部化的过程9.1 制度变迁:内涵与动因9.1.2 制度变迁的动因2.制度变迁的外部收益(3)克服对风险的厌恶风险的盛行是另一个削减经济活动的因素,有些风险在未来的交易中是不可能预测到的,而制度有一个功能就是降低风险和减少不确定性。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保险,但一旦它们能保险时,旨在创新一些保险方案的制度创新常常能使总利润增加,降低市场经济中的交易成本4)市场失败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9.1 制度变迁:内涵与动因9.2.1 制度变迁:供给需求视角1.制度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人们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就是对效率更高的新制度的需求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有很多,按照戴维菲尼的概括,影响制度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宪法秩序、技术和市场规模1)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价格的变化改变了人们之间激励结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讨价还价的能力而讨价还价能力的改变导致了重新缔约的可能,因而,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的改变是制度变迁的源泉9.2 不同视角下的制度变迁1.制度需求及其影响因素(2)宪法秩序宪法是一个政治、经济体制最基本的组织约束,其目的是通过界定产权及强权控制的基本结构使统治者的效用最大化宪法是一套最基本的规则,其变化会导致产权和强权控制的基本结构的变化,这会深刻影响建立新制度的预期收益和成本,从而影响对制度的需求3)技术关于技术与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在研究领域内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技术决定论,另一种观点是制度决定论9.2.1 制度变迁:供给需求视角1.制度需求及其影响因素(4)市场规模。
首先,在制度变迁的需求中,固定成本是一个障碍,而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使单位成本降低,缩短收回固定成本的时间,这样就会增加对制度的需求其次,市场规模的扩大加深了分工的程度,分工细化使得交易费用上升再次,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一些与规模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得以创新以上分别说明了各个因素变化产生的影响,而在现实中,每一个制度变迁需求的实例则涉及一个或多个因素,只不过,不同的实例有着各不同的突出影响因素而已9.2.1 制度变迁:供给需求视角2.制度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制度供给可以界定为:一种新制度的供给者在制度变迁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形下推动的制度变迁的活动,它是制度变迁的供给者供给愿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制度变迁的主体是经济人,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或等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时,制度变迁主体才会供给或推动某一项制度变迁,制度变迁供给的成本与收益,比一般经济活动的成本收益分析要复杂得多,原因在于制度变迁供给的成本与收益有些是无法计量的,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还涉及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考虑9.2.1 制度变迁:供给需求视角2.制度供给及其影响因素经济学家张曙光尝试对制度变迁的供给成本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制度变迁的供给成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
制度变迁是一个立规矩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直接发生的一切费用,都构成制度变革成本2)清除旧制度的费用3)消除变迁阻力的费用这是制度变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9.2.1 制度变迁:供给需求视角2.制度供给及其影响因素(4)制度变迁造成的损失特别是一些大的制度变迁,其破坏和损失更是经常发生的这种损失也是制度变迁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5)随机成本由于制度变迁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制度变迁可能发生某些随机事件,尤其是政治事件,会使变迁的风险突然大增,从而加大变革成本,甚至使制度变迁的成本达到极限,使制度变迁无法进行这也是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中不可忽视的问题9.2.1 制度变迁:供给需求视角2.制度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在经济学家戴维菲尼看来,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主要有:宪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实施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现存制度安排、规范性行为准则和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等1)宪法秩序宪法秩序不但影响制度需求,而且还从四个方面影响制度供给第一,宪法秩序可能有助于自由调查和社会实践,或者可能起根本性的抑制作用第二,宪法秩序直接影响进入政治体系的成本和建立新制度的立法基础的难易程度第三,宪法制度影响到公共权力运用的方式因而影9.2.1 制度变迁:供给需求视角2.制度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响到由公共政策引入经济的扭曲的类型。
第四,一种稳定而有活力的宪法秩序会给政治经济引入一种文明秩序的意识一种关于解决冲突的基本价值和程序上的一致性,这种意识会大大降低创新的成本或风险2)制度设计成本每一项新制度安排的设计都是有成本的,其成本取决于用于新的制度安排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要素价格3)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设计出来的每个制度在现实中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取决于预期实施成本的高低9.2.1 制度变迁:供给需求视角2.制度供给及其影响因素(4)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现实中,制度变迁并不完全依赖于对社会科学和有关专业的新知识的正规研究,制度变迁也可能是源于政治家、官僚、企业家及其他人指导他们的日常活动时所实施的创新努力5)现有的制度安排现存的制度安排会对以后新制度的供给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在制度变迁中存在“路径依赖”、存在自我强化机制6)规范性行为准则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意识形态、公众态度等非正式制度也是制度环境的构成部分9.2.1 制度变迁:供给需求视角2.制度供给及其影响因素(7)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上层决策者如何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选择也会影响制度变化的供给综上所述,对制度变迁的需求是制度服务接受者对制度的需求或社会需求,是在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只要原有的制度安排的社会净收益不再是制度选择集合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