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别 离离 冯冯 至至 走近作者走近作者 冯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 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 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 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 考,是“由27首诗组成的”,是中国 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 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 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 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 诗人关于人的生命的这种体验与形而上的思考,与 从歌德到存在主义的西方思潮的关系,是比较容易注 意到的既存在着影响,也有平行思考另一面与 传统思想的联系也是明显的,例如诗人关于自我与万 物的沟通的体验与思考,就显然有“天人合一,物我 一体”的思想因素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 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 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诗情、哲思与 外在形式的和谐而冯至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 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 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整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 一个独特的存在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 功是一个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 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利用它来创 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走近文本走近文本 这首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一样,均作于1941 年。
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 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 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 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 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 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 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作为友情颂歌, 它宛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 ,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逗人思索 精读别离,试对本诗进行鉴赏 抓住诗歌的意象进行赏析,分析这 首诗的语言,体会诗歌中句子的含义, 品味诗歌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分析诗歌 的思想内涵 整体把握整体把握 友情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 完的歌反复诵读这首诗,说 说它表现了友情的哪些内涵, 并对它们的意象和语言运用进 行分析 怎样理解第一节中“身边感到冷, 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 个婴儿”? 别离,让人感到孤独和悲凉,所以感 到寒冷但离别又能又能让彼此找到更广 阔的的领域施展才华,所以说“眼前感到 辽阔”刚刚降生的婴儿,比喻分别后的 感受,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第三节中,为什么要“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因为离别让自己的人生意境提升了,作者对此心 存感激。
结合全诗理解,第四节中春和冬可能分别指什 么?为什么“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春和冬可以分别比喻人的“相聚”和“别离”因 为别离与相聚使人生升华,精神年轻,“我们”就将 人生的相聚别离带到大自然轮转的高度,而感受不 到世俗意义上的年龄 第一节: 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 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完全有现实依据 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 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 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 来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 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 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 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 得全新的生命感受 第二节: 这一节诗人承上把别离看成是“降 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一切从零 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 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 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 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第三节: 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 新的内涵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 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 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可以变成熟悉的 ,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 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面的新鲜感,使从 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 忆,使友情永不衰老。
第四节: 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我 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 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 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 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 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 常青,人生不老 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 内涵上侧重指出友情是朋友彼此的勉 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 了友情的价值意象和语言运用有特 色运用“挥手”、“辽阔”、“工 作”、“相逢”等意象,以具体描写 始,以抽象的感悟终,淡化具体的离 别场景和过程,融思于诗,侧重表达 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 文章赏析文章赏析 友谊常青友谊常青 人生不老人生不老 这首诗是冯至十四行集中 的第十九首它通过朋友别离这一 特定视角,展开奇特的想像,讴歌 了真挚的友情也揭示了友情的意 义和价值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 情的存在,有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 持,离别的痛苦电可以化为前进的 动力 文章赏析文章赏析 新颖的形式新颖的形式 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闻 一多译为“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 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 三行,或叫、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 “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 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 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歇咏比较永恒的主 题。
作者说:“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只是 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恰当的安排”,“把主 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蕴蓄着 深厚的感情”,充分表达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友情的 感悟 文章赏析文章赏析 内在的情绪内在的情绪 深邃的哲理深邃的哲理 这首诗从“招手”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 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 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比如别离的地点、“ 我们”之间的关系(是老同学,还是老同事),都不明 确彼此间担负的是什么工作,这次相聚谈了些什么 ,也不清楚这种情节的淡化,造成了主题明确性的 减弱和诗意的艨胧由身边感到冷忽然又感受到眼前 辽阔,这种跳跃也是造成此诗难懂的一个因素然而 难懂不等于不可解只要我们抓住此诗的重点不在交 代事实,而是刻画内在情绪和表达深邃的哲理,便可 品尝这首“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 文章赏析文章赏析 严谨的结构严谨的结构 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 ”“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 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 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 ”,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 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 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
全诗运用十四行 诗的结构,段与段,句与句,或断或连,表现 诗意的关联或转折,加上全诗“abba cddc efg efg”的韵式,及以十音节为主而又伸缩 变化的诗句,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 命的理性体验 练习指要练习指要 别离是一首抒写友情并融人了 生命体验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 说说你对作者深刻情感的理解,并 与同学交流对最后一节的感悟 审题提示审题提示 设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设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 通过具体诗句来领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具体诗句来领会作者的感情 答题要点答题要点 冯至十四行诗,受德国现代主义作家里尔克的影响,表现 了对于永恒,对于自然,对于流逝中万物的体验和思考冯至 说,里尔克“使我看植物,不卑不亢忍受风雪,享受阳光 ,春天开它的花,秋天结它的果”没有急躁,担当风雨,忍 受艰苦,默默地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诗中“我们担负着工作的 辛苦”,“各自把各人的世界耘耕”等,就表达了这样的人生 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又包含着时间意识里尔克在给青年诗 人的十封信中说:“不能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就是十年 有时也等于虚无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勇 敢地立于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怕后边没有夏天来到。
生长 、死亡,独立不移,以感恩的心情,与万物融为一体,获得永 恒冯至把这样的人生体验融化在诗歌的后两节诗境中,表现 静默深邃的情怀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 感到前生”,“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到时序的轮 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