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区域4大板块经济发展十五总结及十一五展望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5.65KB
约9页
文档ID:238997166
我国区域4大板块经济发展十五总结及十一五展望_第1页
1/9

我国区域4大板块经济发展十五总结及十一五展望一、“十五”时期我国区域四大板块经济发展回顾总结(一)西部大开发开局良好1、经济总量快速扩大,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0―2005年,西部地区GDP由16655亿元增加到33390亿元,年均增长14.9%(全国12.9%),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7.1%下降到17%;地方财政收入由1127亿元增加到2465亿元,年均增长16.9%(全国18.4%),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7.6%下降到16.6%;人均GDP从4639元提高到9309元,年均增长14.9%(全国12.2%)由此可见,“十五”期间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速高于全国,但是在全国所占比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2000―2005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由3707亿元增长到5882亿元,年均增长9.7%(全国9.1%),占全国一产产值比重从25%提高到26%;第二产业产值由6913亿元增长到14287亿元,年均增长15.6%(全国13.6%),占全国二产产值比重从15.1%下降为14.8%;第三产业产值由6035亿元增加到13221亿元,年均增长17%(全国13.5%),占全国三产产值比重从16.5%上升到17%。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从22.3∶41.5∶36.2转变为17.6∶42.8∶39.6由此可见,“十五”期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第一、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略微上升,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出现下降,表明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相比全国其他地区仍然较慢3、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有效拉动和支撑经济增长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投资的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体现为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重大工程建设2000―2005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由6111亿元增加到17544亿元,年均增长23.5%(全国21.9%),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19.2%提高到20.1%可见,“十五”期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较快,不仅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比重也明显提高,表明投资对于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4、全社会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伴随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当地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效益不断改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和全社会消费水平稳步提高。

2000―2005年,西部地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997亿元增加到11581亿元,年均增长14.1%(全国11.4%);占全国的比重从16.8%提高到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665元增长到8724元,年均增长9.0%(全国10.8%),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从90.2%下降到83.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94元增加到2410元,年均增长7.3%(全国7.6%),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从75.2%下降到74.0%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十五”期间西部地区全社会消费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的比重也呈现小幅上升的态势但是,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年均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份额均出现下降的势头5、进出口与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面临艰巨任务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领域、方式和水平不断拓展和提高2000―2005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由172亿美元增长到451亿美元,年均增长21.3%(全国24.6%),占全国的比重从3.6%下降到3.2%;其中,出口总额由99亿美元增长到258亿美元,年均增长21.1%(全国25.0%),占全国的比重从4%下降到3.4%。

2000―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由18.5亿美元下降到17.4亿美元,年均增长-1.5%(全国10.4%),占全国的比重从4.5%下降到2.9%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十五”期间尽管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占全国的比重也出现下降特别是实际利用外资居然出现负增长,占全国的份额也急剧下降,这表明西部地区在扩大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还面临艰巨的任务二)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初见成效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东北地区由于国有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偏重于重化工业,而且体制机制改革缓慢,经济增长仍呈现出“吃过去老本”的特征从2000年到2005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从9743亿元上升到17130亿元,增长了76%,比全国增速低8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的10%下降到2005年的8.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9176元增长到15972元,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增长了74%,比全国低4个百分点2、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产业竞争力较弱相对全国而言,从2000年到2005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比较稳定,变动幅度较小,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从12.9%下降到12.5%,第二产业的比重从51.5%下降到49.5%,第三产业比重从35.6%上升到38%。

从总体上看,东北地区产业竞争力比较弱,尤其是第二产业的竞争力比较弱根据份额―偏离分析方法计算,按照全国“十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应该增加8161亿元,但实际上仅增加7387亿元,偏离774亿元,其中产业结构出现正偏离68亿元,产业竞争力出现负偏离842亿元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从2000年到2005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从32918亿元增长到88604亿元,增加了187%,比全国快1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从8.5%提高到8.9%,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8%上升到45%,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投资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起着主导的作用,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降低投资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24.58%上升到2004年的72.96%,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1.57%下降到-6.2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53.85%下降到33.26%4、城乡居民收入较低,消费快速增长缺乏支撑从2000年到2005年,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753亿元增长到6220亿元,增长了66%,比全国低6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从10.5%下降到9.2%。

同期,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061元上升到870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39.5%下降到35.7%,低于同期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4%和3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198元上升到2005年的3416元,增长55%,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45.5%下降到40%,均低于同期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进出口增长缓慢,占全国的比重不断降低从2000年到2005年,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从246亿美元上升到571亿美元,增长了132%,比全国低68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从5.2%下降到4%其中进口增长了135%,出口增长了128%,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从5.4%、4.9%下降到4.2%和3.8%从总体上看,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的比重在不断降低,经济的外向化程度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条件基本具备1、在全国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根据全国GDP汇总数据计算,中部地区2000年的GDP总量为19791亿元,在全国的比重为20.4%,2005年的GDP总量为37046亿元,在全国的比重为18.8%,中部地区GDP在全国的比重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

其中中部地区200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全国所占比重分别为27%、19.3%、19%,2005年为27.2%、18%、17.4%,除了第一产业在全国的比重略有上升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全国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中部地区在全国GDP中的比重不断减少,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全国比重中的下降,致使中部地区“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整体上落后于东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发展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的比重不断下降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00年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32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0.6%,2005年中部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18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9.4%,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内需市场增长乏力,对于中部地区来说,依靠内需拉动区域增长的难度更大首先,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十五”期间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及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都处于落后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低其次,中部地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人口作为低收入人口,很难拉动有效内需3、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00年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为559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7.5%,2005年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为1353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8.7%,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以来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十五”期间,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不断增长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拉动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中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将会得到不断完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大一部分投向了能源原材料行业,不仅有可能造成将来的产能过剩,而且也不利于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4、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的比重略有下降从进出口总额来看,2000年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为148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3.1%,2005年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为415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9%,整体上略有下降中部地区既不临近海洋,也不沿边,处于我国“不东不西”的位置,这样的区位不利于中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当前,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中部地区在这方面正好处于劣势地位,今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仍然面临相当艰巨的任务四)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1、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继续提高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先进的体制机制以及业已形成的先发优势,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地区的部分行业和领域形成国内领先的优势地位,已经具备与国际市场竞争高低的实力和话语权。

2005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999亿元,占全国比重为55.5%,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568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8倍,比2000年提高0.12倍2、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整体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特别是分布在沿海一些大中城市、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园区内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2005年,东部地区三次产业比例为7.7∶51.6∶40.7相比2000年,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2005年与2000年相比,东部地区三次产业占全国的比重,第一产业为37.3%,下降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58.4%,上升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57.1%,上升2.1个百分点3、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十五”时期,由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