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2009级汉语言文学本科4 班 宁县秦村九年制学校 郑宁丽内容摘要:本文对路遥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探讨各人物特点,剖析人物命运,解析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阶层,剖析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路遥 孙少平 孙少安 爱情一、绪论 路遥的生平与创作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文坛“陕军”的领袖人物,1949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7岁时父亲将其过继给家境稍好的大伯文革时,他曾以群众代表身份进入延川县革命委员会任副主任,并开始文学创作,初期主要是诗歌文革后期他退出革委会,种过地,当过民办教师由于其作品不断发表,引起当地文坛名宿的注意,并被推荐至延安大学文学系深造,由此,他逐渐舍弃诗歌,开始写小说1980年,路遥发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全国中篇小说奖,标志着路遥在中国文坛有了一席之地1982年《人生》的发表,更是将其推向事业的顶峰1988年,路遥沥血之作《平凡的世界》问世,在全社会激起强烈的反响,该小说荣获茅盾文学奖,也是路遥所获的最重的文学奖项路遥是为数不多能够把内心体验直接转化为艺术表现的小说家之一。
有心的读者可以从他无论何种题材的作品,鲜明地感觉到一个贯穿始终的人这个人灵魂深处的理性光辉,他对生活的执着信念,他在苦难人生中所保持的自尊自强的精神等等一切构成这个人的内在的东西,某种程度上反映的都是路遥的生活经历,他在这些经历中的内心体验这正是小说家路遥要讲给我们听的东西 翻开《平凡的世界》,路遥在题记中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可见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该书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从揽工汉到省委书记,这些人物形象鲜活地表现了那一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变化小说中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表现了一代青年农民奋斗的艰难经历,而人物活动的宏大背景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的各种政策和人们的心态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二、《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一)孙少安——负重前行的跋涉者 孙少安是背负最沉重包袱的人,6岁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
正是在他的庇护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学业,姐姐一家尚能够勉强度日而弟弟孙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闯”,前提也是有哥哥在,他的“后方”就平安无事 孙少安不仅要同与生俱来的贫苦搏斗,还要处处提防来自村书记田福堂的算计,出于对孙少安才干和威望的嫉妒以及对其女田润叶的不满,田福堂多次利用“阶级斗争”陷孙少安于困境孙少安就是在这样来自家庭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负重前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除了不屈服于命运外,孙少安品行中的“仁”、“恕”也是书中表现的重点无论家庭多么“烂包”,他从未显露出对家庭的厌恶和嫌弃,他对全家老少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令人起敬,而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对家庭之爱扩展到对全村村民的爱,这是超出农民狭隘门户观念的从担当一队之长到后来招揽村民到自己的砖厂上工,以及慷慨捐资助学可以看到这一点而他对自己初次创业失败村民对他的“背叛”更表现出令人敬佩的胸襟,在二次创业成功后仍不计前嫌地帮扶他们,孙少安是作者极力塑造的“仁者”的典型 尽管只有高小文化,孙少安凭借生活的历练和聪慧的天资,使他对社会有着超出一般农民境界的独到理解例如他初次见到田福军时一番让“农民撒手干想干的事,上面不要老指手画脚”的言论,其实质就是解放农村生产力;还有他在文革末期搞的“生产承包责任组”,其内容已同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差无几。
(二)孙少平——不平凡的精神斗士 路遥的小说通常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苦难体验,一个是道德善良,正是由于对苦难和道德的论述,使路遥的小说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价值,《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主人公孙少平便担负起实现小说这两个主题的重任孙少平走过的路可谓布满荆棘,中学时只能啃着“非洲”黑面馍支撑学业,毕业后外出闯荡只能做小工背石板,即便是招工入煤矿也是在恶劣环境中从事着高强度的体力活当然,在本书中,承受苦难的并非孙少平一人,其兄孙少安所背负的苦难甚至要远大于他——至少孙少平还能在父兄的支持下完成高中学业但与孙少安及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孙少平对苦难有着主动选择和迎接挑战的勇气,他甚至能够将对苦难的体验升华到人生哲学的境界:“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受尽折磨,但他不仅仅将此看做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低贵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他相信,自己历经千心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正是孙少平在巨大的苦难中表现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激情,以及面对困难的从容淡定和自得其乐,才使得这个人物显得熠熠生辉。
道德的善良是孙少平的另一个特点在自身积极追求和田晓霞不断引导下,他与生俱来的质朴与善良逐渐蜕变成为道德力量在学校时他先后救过曾深深伤害过他的两个女子侯玉英和郝红梅如果说救侯玉英还是良知的本能驱使,而救郝红梅则已是十足的理性举动此时孙少平已形成自己完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他写信婉拒侯玉英,显得成熟而仁厚,与入学初的偏激与自卑判若两人再到后来为救被包工头胡永洲欺辱的小女孩小翠而不惜自毁饭碗、与黑恶势力势不两立,已是纯粹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形象 《人生》中的高加林与孙少平有些相像他们都出身于贫苦家庭,都是高中毕业,都是当地农村的佼佼者,都曾在理想和现实巨大落差中痛苦煎熬,都将城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地但两个人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高加林对现状是被动接受的,如果不是靠叔父,他可能一辈子都会在农村,他接受巧珍的爱情就表示他当时已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做好一辈子务农的准备而孙少平则将人生道路把握在自己手里,勇敢地挑战现状高加林的性格是阴郁的,而孙少平是乐观、积极的面对困境孙少平始终表现出一种征服者的咄咄逼人的态度,凸显出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斗士的形象三)两位主角的人生道路选择比较 在孙少平的全部人生经历中,其“出走”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其实,这并不是孙少平本人的问题,对于80年代初的青年农民,“出走,还是留守”,几乎成为一个难题:出走,就有机会摆脱贫瘠的故土,把握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当时城乡之间巨大的体制鸿沟,意味着他们背井离乡后仍很难获得城市身份,真正分享城市;留守,就必须继续忍受精神世界的巨大空虚和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但在自己最熟悉的土地上至少会温饱无忧,左右逢源,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孙少平只能艰难地做出选择 孙少平选择出走的勇气是令人赞叹的,无论结局如何,一个敢于为自己的理想抛弃安稳的生活去主动冒险、挑战的人在当代中国都不多见而且,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高中毕业生(在当时已属高学历),农村精神生活的匮乏是他最无法忍受的,因此,离开家去闯荡一番也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选择 然而,孙少平出走多少有些盲目,出去干什么?只能做小工难道做小工就能放飞他的理想?就能满足他的精神生活?孙少平根本无法计划他的未来幸运的是,他遇到赏识他的曹书记一家,又重逢了他的“女神”田晓霞,前者给他提供去煤矿当工人的机遇,后者帮他操办完成然而我们知道,这种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近似于零,只能说“无巧不成书”罢了,因此,孙少平的路在当时可复制的意义不大。
我们再回头看看,如果他留在农村会怎样百废待兴的农村恰恰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从他劝说发财的哥哥不要投资什么电视剧就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和水平是远高于双水村的一号能人孙少安的如果他在农村,双水村就又多了一个农村领导人,至少有了他,孙少安就不会遭受创业初的惨败! 当然,世上本无路,人走得多了便成了路也许孙少平走的是一条几乎无法走通的路,但是“此路不通”的原因在于社会大环境,而不在于孙少平本身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孙少平不断去冲击这条路,才会有了现在政治环境的日益开明,农民工生存环境和工作质量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的包容性更大,城乡之间差别不断缩小因此,孙少平出走的意义不在于出走后的成就,而在于出走的本身,这种挑战命运的举动本身就有着象征和示范意义他敢于主宰自己命运的勇气,敢于挑战现实困境和未知世界的胆识必将被年青一代追捧和模仿 而孙少安则从小与土地相依为命,他认同自己“庄稼人”的身份,坚信“世事变好”的那一天,自己能凭借双手靠土地过上好日子所以当机遇来临时,他能凭借敏锐的眼光把握住孙少安的发展道路是立足于他自身条件和农村现实情况的,相比起孙少平有冒险和运气成分,他脚下的路更坚实,更宽广,更可行,也更有借鉴意义。
因此,这兄弟二人的选择只是代表当时农民所能走的不同的道路而已,并无孰优孰劣之分而少平、少安两兄弟相比较,哥哥少安的形象刻画是扎根于农村奋斗者开拓者而又安于农村的生活;弟弟少平则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但是兄弟俩都是生活的胜利者,爱情的失败者两兄弟在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生活哲学上:他们一个求实,一个幻想;一个重物质,一个重精神;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一个源自传统,一个指向未来;一个深植农村,一个却被远行的梦所召唤!孙少平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他是一个“新人”他的追求是“梦”,是理想,是未来,他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充足,更向往精神的充实他跻身于现代文化的城市,不仅是追求物质生活,更是追求精神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他离开了宁静和谐的家去外做了“揽工汉”这令孙玉厚不解,也令孙少安迷惑他曾多次见孙少平的生活劳苦而劝他回去他们都想不通孙少平为什么要出去“受罪”他们不明白孙少平就是在这样与困境的搏击中实现自我的!可以这样说,从少平的身上折射出了中国农村青年的不幸:“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社会禁锢了农村青年的发展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多地接受了外面的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和冒险地走向现代文明。
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而孙少安是古老的黄土地养育出来的历史之子,又是生活的大变动催生出的时代之子他是一个很早就在岁月的熬煎中成熟的勤劳而倔强的农村少年,他心地善良,情操高洁,善思考,敢奋斗十三岁辍学回家务农,与父亲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面对“他父亲在他面前抱住头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将要和学校的大门永远地告别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他理解父亲的痛苦——爸爸也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就这样,他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他的学生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就完全终结了!”孙少安知识不多,但不保守,有创新精神,身高体壮,是家庭的一棵大树农活上他是一个好把式,为了家人的幸福,他默默地承受生活的重负,在政治上,他是队长,为使乡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承受过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他有才干,成了双水村唯一使能人田福堂发怵的人物,但是他始终处于贫困、饥饿的困境中生活教会他无需浮华,不要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劳动才是他切实应该做的事情生活的艰辛没有使他退却,反而造就了他刚强的性格他有情有义,为了家,为了弟弟妹妹付出了所有似乎从来都没有为自己“自私”一下。
在他的妻子秀莲提出想分家的念头时,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和熬煎!这一家老老小小就是他的责任啊,他要驾着生活这辆马车奋勇向前!所以,他想办法找出路,除了认真营务好庄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