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文论发生重大变化,究其原因:一是思想领域的变化(儒学;玄学;佛学),二是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学创作文人化)文学理论空前繁荣,其成就主要有:一是对文学的作用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二是关于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三是系统全面地展开对文学艺术规律的研究并成就卓著第一节 魏晋文论,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曹魏文学的代表,也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表达了全新的文学观念,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部系统探讨文章写作理论的专论 此时的“文”或“文章”主要指文学性作品,不再是广义含义一、 曹 丕,1、文气说 “气”主要指作家先天的禀赋曹丕认为由于作家各自所禀之气不同,其文章也就有了高下之分,揭示了作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对于风格研究和作家评论具有重要意义但作家的性格并不单纯由先天决定 2、“夫文本同而末异” “本”指思想感情,“末”指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说文章目的都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但表现内容差异,就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不同的文体从宏观上把握住了文体的本质及其分类的基础。
二、 陆 机,(一) 产生创作冲动三准备1、掌握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丰富自己学识:“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学识)2、观察万物,触景生情,从而深入体察和思考社会人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外物感发)3、要有高远的人生追求:“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凌云;……”(高尚的人生追求) 指明了文学与自然、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对后来的物感说影响很大二) 想象论,陆机第一次对想象在艺术构思和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作了集中而出色的描绘:起始阶段,作家要“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进入虚静的精神专一境界虚构性与概括性)文思降临时“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析而互进”,作家的思想感情与有关具体事物紧紧结合情物结合)意象形成了,作家就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寻找表达所需的语言艺术语言的生成) 揭示出艺术构思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三) “诗缘情而绮靡”,指出诗歌的特征有二:情感性与审美性,即诗歌因情而生,凭情而构,并且文辞美丽繁盛比《毛诗序》的“情志观”更进一步,比曹丕的“诗赋欲丽”更完整,更明确明显淡化了儒家诗学理论中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性,对南朝文学思想乃至唐代诗学思想影响非常深远。
四)灵感论:陆机注意到灵感的存在和作用,认为文思的通塞取决于灵感的有无在文论史上,陆机第一个注意并探讨灵感的无意识性及偶发性《文赋》集中反映了魏晋文学以表情和华美为特征的创作风尚,是这一时期文论的代表对两晋南北朝创作理论影响重大第二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主要生活在齐梁时代,儒、释、道三家思想兼综《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文论最高水平的代表,是杂文学理论的系统总结《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目的是阐述“为文之用心”,即作文之法内容由五个方面组成:1、本质论;2、文体论;3、创作论;4、批评鉴赏论;5、杂论结构上前二十五篇是论文之纲领,后二十五篇是论文之毛目一、刘勰思想与《文心雕龙》,(一)本源论:自然之文;人文之文;道为文章之本源二)“六经”也源于自然之道,打通儒道之间的通道三)皈依佛门,深通佛理 《文心雕龙》五个内容中,精华部分是创作论与批评鉴赏论二 、《文心雕龙》的理论精华,创作论 1、文质关系——“离情析采” 2、艺术构思——“神思” 3、文学风格——四组八类 4、风骨论批评鉴赏论,(一)创作论,1、文质关系——“离情析采”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昔诗人篇什,为情造文;辞人赋颂,为文造情 “情”包括理、事、义,“采”指辞藻、声律等,二者在作品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2、艺术构思——“神思”,A.艺术构思的特点有二:1)超越时空限制 2)想象与物象结合B.艺术构思的条件主要有“志气”和“辞令”两方面,即作家的思想感情深度与语言表达能力决定着艺术构思的水平,所以,他强调作家应当注重“积学”、“酌理”、“研阅”、“绎辞”开展艺术构思的方法是进入虚静状态C.艺术构思与言意关系:构思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构思中形成的“意”能否完整反映主客体实际状况,二是语言能否准确、清晰地达“意”要解决须从“秉心养术”和“含章司契”两点入手D.艺术构思的类型有快慢两种,这是由作家的禀赋和文章体制的大小决定的E.艺术构思也存在于艺术加工过程中,作品需要反复琢磨和不断修改刘勰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艺术构思的问题,深入地揭示了艺术构思的本质特征3、文学风格:典雅-新奇;远奥-显附 繁缛-精约;壮丽-轻靡,4、风骨论:“风”指以充实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精神风貌,“骨”指作品端直的文骨。
刘勰认为风骨是作品的核心,要求作品应当体现作者的风貌,具有刚健的语体风格,并由此形成一种有力度的艺术美 风骨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推崇一种厚重有力而又富有艺术美的文学,不仅丰富了当时的美学理论,而且对后来的唐代文学理论和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批评鉴赏论,1、文学鉴赏与批评是艰难的,因为:鉴赏和批评者的方法及态度有问题作品复杂,难以理解 从鉴赏者和批评者的角度说,常犯三方面的错误:一是“贱同而思古”,即贵古贱今;二是“崇己抑人”,即文人相轻;三是“信伪迷真”,即知识素养差,不能正确理解认作品加上作品的复杂,使得文学批评不能全面、客观地开展2、要全面、公正、客观地开展文 学批评,从四个方面努力:1)“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起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其特点及创作规律2)“无利于轻重,不偏于爱憎”,树立正确的批评态度3)要会“六观”,即掌握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4)能够“见异”,发现作品的自身特色六观”:从整体到局部考察作品,“观位体”:考察作品的体裁风格与其所表现的思 想感情是否相谐观置辞”:文辞是否充分满足内容表达需要。
观通变”:作品是否能在继承基础上有创新观奇正”:考察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看是否做到 内容纯正,形式华美观事义”:作品内容是否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相一致观宫商”:是否具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三、“龙学”,《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构建了一个完整、成熟的文论体系《文心雕龙》的影响远不止于古代,现当代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潮,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起,至今不衰,称之为“龙学”龙学”不止是中国之学,而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的文学理论之一,在世界美学史和文论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第三节 南北朝的文论,文论领域大体形成革新、复古和折中三派革新派代表主要有沈约、萧纲、萧绎、萧子显等,复古派以裴子野为代表,折中派代表人物有刘勰、钟嵘、萧统、颜之推等钟嵘的《诗品》是南朝文论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论专著,使诗学理论独立出来,并以审美为中心的诗学思想代替以政教为中心的诗学思想,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诗学体系北朝的文学不甚发达,文论状况也大致如此一、钟嵘及其《诗品》,《诗品》品评汉至齐梁五言诗人,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共三卷三卷前各有序,合称《诗品序》,阐述了钟嵘的诗歌理论。
钟嵘的诗歌理论主要表现为本质论、自然论、滋味论、流别论一) 本质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性情,而性情的来源是“物之感人”,即物感说所谓“物”,指自然界事物和社会人生两个方面,只有诗歌能够表达出这种充盈于诗人心中的“感”这表现出钟嵘高人一筹的理论眼光和水平所以钟嵘“重怨”和“尚气”怨”强调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与命运的抗争,“气”是主张诗歌具有内在的气势强烈的气壮之美这使得诗歌更加全面、深入地贴近现实人生,建立起新的美学标准二) 滋味说,“味”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诗歌本身的美感或审美价值,二是指诗歌审美活动真正优秀的诗歌应当具有诗味诗歌怎样具有诗味呢?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是根据内容表达之需,综合利用赋比兴手法;二是以深刻有力的思想内容与富有文采的表现形式相结合钟嵘把“滋味”作为诗歌创作和审美的一种境界和目标来看,使味具有了更为充分的文学理论意义,也反映了南朝文学理论对诗歌艺术美的重视和追求三) 自然论,钟嵘把“自然英旨”作为诗歌应该遵循的最高美学原则自然美的创造,应当通过“直寻”的方式获得,就是直接描写眼前所见,直接抒发诗人的人生感受诗歌创作就是应当直抒胸臆、追求自然,不为故实所累,不以卖弄学问为高。
这一诗学思想不仅对诗,而且对后来的词、曲创作也有深远影响二、 光辉灿烂的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文学理论空前繁荣,成就主要有三方面出现了许多大家大作,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等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