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高中历史教材要整体化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KB
约3页
文档ID:18514299
初、高中历史教材要整体化_第1页
1/3

初、高中历史教材要整体化历史课程教材开发中心课题组 (一)现行教材的做法——两个循环 现行的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都是通史体例,即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史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循环:初中讲一遍中国通史,高中再讲一遍中国通史两者的区别是,初中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偏重感性描写,偏重具体生动,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则偏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偏重理性分析,有一定深度 这种编法也可以区分出初中、高中的不同层次以及对初中、高中学生的不同要求,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循序渐进,比较扎实但它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 1.重复过多,事倍功半 无论初中历史教材还是高中历史教材,知识内容都选择了那些古今中外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以高中历史教材完全避不开初中历史教材中已有的知识点,从而造成绝大多数知识内容的重叠这一点,翻开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目录比较一下,就一目了然了以鸦片战争和五四运动为例,林则徐禁烟和虎门销烟、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巴黎和会”中国的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五四运动的意义等,这些知识从小学社会课教材里就有,初中、高中教材无一例外地都有,大学历史系还会再学一遍。

虽然有深浅、难易的不同,但大面积知识内容的重叠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因此,高中把通史内容再重复一遍,却不能就某些历史问题作深入探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浪费 2.降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高中学生再学一遍通史,虽然层次更高,毕竟难免重复感,缺少学习新知识的新鲜和刺激 由此看来,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两个循环的编法弊大于利,特别是在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今天,高中历史教材应发挥更大效用,这就要求初中、高中的历史教材应衔接得更合理 (二)上海教材模式——中外混编 采用中外历史混编的方法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确打破了教材编写的常规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东北师大历史系和东北师大附中的老师就编出了一套中外历史合编的、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新的“通史”这套教材没有实验几年便偃旗息鼓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看出,它虽然打破了原教科书的通史体系,却没能建立起自己新的体系 上海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也是中外历史合编,这套教材从 20世纪 90 年代初在上海试用至今,是中外历史合编教材中寿命最长的一套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教材较传统通史体例的教材具有鲜明的优越性: (1)不是孤立地去讲中国史或世界史,而是把两者联系起来,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可以在学中国历史的同时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

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看历史的基点更高例如,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环境中去讲,学生会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作用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造成更多的教学热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中外历史合编的教材很容易把中、外同类历史事件作比较,例如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十分有利 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教材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 (1)中、外历史有的可以结合,有的不易结合,有的不能结合例如古代史中,中国和世界几乎没有交叉,只好各讲各的这样,整套教材难以形成完整体系,有拼盘感 (2)中外历史合编,若以中国史为主线,则串不起世界史的内容;若以世界史为主线,则中国史中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与世界史没有联系,只好舍弃,必然会大大削弱中国史,特别是中国近代现代史 (3)中外历史合编,时间跳跃较大,中外历史跳跃较大,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时间概念,也不易形成清晰的中国历史发展线索 所以,中外历史合编形成的新通史体,并不是编写教材的最佳选择 (三)初、高中历史教材的整体化设想 1.初中历史教材仍采用通史体例。

作为公民,一生中必须系统地学习一遍本国历史,知道自己祖先的起源,了解祖国从远古走到今天的历史足迹,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的大致发展脉络和基本线索,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为公民,一生中也应较系统地学习一遍世界历史,了解人类从起源到今天的发展进步的过程和基本线索,了解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些是现代公民应该必备的基本素质,而这种基本素质的培养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采用通史体例的初中历史教材,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到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按时间顺序讲叙,最能够打牢培养公民素质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也能够为高中阶段进一步深入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2.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专题体例 在初中学过一轮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之后,高中不应再重复一个循环,而应就一些较大的历史问题进一步探讨,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探究式学习对高中学生重要,而专题体例会给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留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施展余地专题体例的历史教材,就是在每册设若干专题,例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巴尔干问题的由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等 专题体例具有如下优势: (1)专题比较灵活,不用像通史那样按时间顺序编排,可以跳跃,可以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在一个专题下紧密结合,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中外历史合编的优越性。

例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专题,一方面,可以用较多的笔墨比较充分地叙述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等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巨大进步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强大起来的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东方扩张殖民地的史实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鸦片问题,也会找到别的借口;另一方面,教材可以讲叙清朝封建社会正逐渐走向衰落的种种表现:一面是迅速崛起的资本主义英国,一面是逐渐衰落的封建主义中国,鸦片战争的胜败显而易见 (2)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有充分的探讨余地,使学生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不仅有学习过程,还有探究过程,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巴尔干问题的由来”专题,可以让学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科索沃战争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既研究历史问题,也联系现实问题,只有不断探索,没有标准答案也可以分为若干小专题,让学生分组研学,然后各组结合起来,完成整个专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还可以培养其相互合作的精神通过历史专题式学习,学生能够学会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归纳材料、形成观点、阐述问题等历史方法和思维能力,并可以将其迁移到其他学科以及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总之,我们关于初、高中历史教材整体化的设想是,以初中通史体例教材解决公民在历史学科的素质问题,以高中专题体例教材使高中学生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着重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初中和高中分成两个不同阶段,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更高的效率来培养更高质量的学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