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词作《千秋岁引》鉴赏王安石词作《千秋岁引》鉴赏【作品介绍】《千秋岁引·秋景》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轻倩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里世界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怀上阕突出了金陵秋景, 以燕来雁去,风满月楼,古城寥廓,浮想联翩,引出下阕下阕表达两层意思, 即以身在政界为引子, 抒发个人情怀此词意致清迥,言近旨远而空灵婉丽原文】千秋岁引⑴·秋景别馆寒砧⑵,孤城画角⑶,一派秋声入寥廓⑷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⑸,庾楼月⑹,犹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⑺!惋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⑻,现在误我秦楼约⑼梦阑时,酒醒后⑽,思索着说明】⑴千秋岁引:词牌名,为《千秋岁》变格八十二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⑵别馆:客馆砧( zhēn):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⑶画角:古代军中乐器⑷寥廓( li áo ku ò):空阔,此处指天空⑸楚台风:楚襄王兰台上的风 宋玉《风赋》:“楚王游于兰台, 有风飒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⑹庾( yǔ)楼月:庾亮南楼上的月《世说新语》:“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⑺他情:暗指皇上的恩德担阁:延迟。
⑻漫:陡然,白白地华表语:指向皇长进谏的奏章华表,别名诋毁木,立于殿堂前⑼秦楼约:指与恋人的约会秦楼,代指女子居住所⑽梦阑( l án):梦醒阑,残,尽白话译文】传入旅舍的捣衣声,应和着孤城城头的画角, 一片秋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回荡 / 回去的燕子向东从海上飞走, 南来的大雁自空中落下, 栖息在沙岸上 这儿有楚王携宋玉游兰台时感觉到的舒适的冷风, 有庾亮与殷浩辈在南楼吟咏戏谑时的大好月色,月白风清的情景,还都与当年同样真是无能为力啊! 我被那不足挂齿的名利所羁缚, 又被那难以割舍的感情所耽误,惋惜那些风流佳话都被丢到一边了 当初陡然许下功遂身退时, 要去求仙访道,潇潇度日的誓言到现在,反误了我与佳丽的秦楼约会当睡梦觉来时、酒醉清醒后,我细细地思索着这全部创作背景】此词的创作年月不详,但从词的情调来看,很可能是王安石实行新法失败、退居金陵后的暮年作品赏析】这首词没有《桂枝香》的豪雄大方,也没有《浪淘沙令》的意得志满全词采纳虚实相间的手法, 情诚心切、恻恻感人、空灵婉曲地反应了作者踊跃的人生中的另一面,抒发了功名误身、实时退隐的的感叹上片以写景为主, 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 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
旅舍客馆本已令羁身他乡的客子心中抑郁, 而砧上的捣衣之声表示时节渐寒,已经是“寒衣到处催刀尺”的时分了 先人有秋夜捣衣、 远寄边人的风俗, 因此寒砧上的捣衣之声便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 “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冷清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感人,诗人笔下常作为凄凉之声来描绘 “孤城画角”四有很强的感染力, 并留下了对空阔寥阔的他乡秋景想象空间下边接着说:“一派秋声入寥廓”,“一派”本应修饰秋景、秋景,而借以形容秋声, 正道出了秋声的悠久哀长, 写出了空间的广度, “入廖廓”的“入”字更将无形的声音写活了 开头三句以极凝练的笔墨绘写秋声, 并且纯然是人为的声响,并不是是纯真的自然声息 下两句主要写作者目之所见 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是秋天平常光景,而燕子飞往那苍莽的海上, 大雁落向平展的沙洲,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 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他乡、 不由自主的思路, 于是很自然地过分到下边两句的忆旧 “楚台风”、 “庚楼月”用典 这里以月白风清指往日游赏之快,而于“犹如昨”三字中表示对于往日的欢情与佳景何尝一刻忘却下片即景抒怀,说的是:无奈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误了自的生活。
风流之事惋惜总被抛一边 “当初”以下便从“风流”二字铺睁开去, 说当初与心上之人天长地久,密约私诺,然终于辜负红颜,未能兑现当时的期约华表语”用了《搜神后记》中的故事,这里的“华表语”就指“去家来归”云云对于“秦楼”,汉东府《陌上桑》中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楼即为美貌坚贞的女子罗敷的居处李白的《忆秦娥》中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也以秦楼为思妇伤别之处,因此此处的“秦楼约”显系男女私约 这里王安石表面上写的是想念往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 实际上是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烦之情、 对无羁无绊生活的迷恋与神往因此这几句可视为佳人香草式的比兴, 其意义远一般的怀恋旧情之名词意至此也已发挥殆尽, 然末端三句又宕开一笔作结, 说梦回酒醒的时候, 凡是思索此情此景梦和酒,令人胡里胡涂,临时忘掉了心头的烦乱,但是梦终归要做完,酒也有醒时一旦梦回酒醒,那忧思离恨是更深地噬人气度这里的梦和酒也不纯真是指实的梦和酒人生本是一场大梦, 《庄子·齐物论》上说只有从梦中醒来的人材知道原来是梦 而世情浑沌,大家皆醉, 只有备受艰辛如屈原才自知独醒因此,此处的“梦阑酒醒”正可视为作者历尽沧桑后的憣然反悟。
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并未挣脱旧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二者中间彷徨他一面以雄才大概、固执坚决著称于史册;另一面,强烈的政治旋涡中也不时浮起激流勇退、 功名误身的感触 这首小词便是他后一方面思想的显露 无怪明朝的杨慎说: “大有感触,大有见道语《词品》)杨慎对王安石政治上的评论未必适当, 但以此词为表现了作者思想中与热衷政治相反的另一个侧面,却仍是很有看法的名家评论杨慎《词品》:荆公此词,大有感触,大有见道语,既勘破乃尔,何固执新法,铲灭正人哉?李攀龙《草堂诗余隽》:不着一愁语,而寂寂风景,隐约在目,洵一幅秋光图,最堪把玩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一:末句不言愁,令人自愁沈际飞:介甫有游仙之意,悟矣必待“梦闺”、“酒醒”、“思索着”,又何迟也媚出于老,流动出于齐整,其笔墨自不行议先著、程洪《词洁》:“无奈”数语鄙俚,然首尾实是词家法门阅北宋词须放一线道,常常北宋人一二语,又是南渡此后丹头,故不行轻弃也黄苏《蓼园词选》:按是必其退居金陵时作也 意致清迥,愉然有出尘之致作者介绍】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 人庆历二年(1042 年)进士嘉祐三年( 1058 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 年)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 1074 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 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执政时期,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说明《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 其文雄健峭拔,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爽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逸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代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