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第 2 期武汉文博 为了更科学、 全面、 详细地做好盘龙城大遗 址保护规划工作, 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 武汉市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与黄陂区文物管理所 于 2 0 0 5 年对盘龙城遗址周边及黄陂境内的部分 区域进行了一次较为详细的文物调查工作盘龙 城遗址西北部约 1 . 5 公里的磨元城城址,是我们 这次调查工作中的重点现将此次对磨元城城址 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磨元城城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境内最南端 的盘龙城遗址的西北部, 即江汉平原与丘陵交界 的府河北岸, 露甲山与横山两平行且呈南北走向 岗地之间其北为磨元冲岗地南缘, 与北城垣相 距约 4 0 米; 东为横山, 与东城垣相距约 8 0 米; 西 为海家田岗地, 与西城垣相距约 1 5 0米; 南为与 府河相通的汤仁海湖;东南约 1 5 0 0 米处为商代 盘龙城遗址 (图一 ) 二、形制与结构 1.城垣 整个城垣形状近似长方形,方向为南北向 南北长约 1 1 0米, 东西宽 1 0 0米, 残高 1 3米, 西北角最高约为 3 米; 由北、 东、 南、 西四面城垣 组成城垣四个拐角处均为弧状,城垣宽 6 1 5 米, 均由土筑而成 (图二 ) 。
北垣 西部为整座城址的最高处,东部略矮 于西部, 现残存高度为 1 . 5 3 米; 城垣宽度基本 武汉市黄陂盘龙城开发区 磨元城遗址调查简报 武汉市黄陂区文物管理所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 摘 要:周代磨元城遗址位于黄陂府河北岸的岗地上,南与连接长江的府河相连,至今城垣清析可 见在遗址的东部不远处的商代盘龙城遗址,同处府河北岸的岗地上2005年,武汉市黄陂区文物管理所 与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联合对武汉市盘龙城开发区磨元城遗址进行了一次文物调查工作, 本文就磨元城遗址的地理位置、形制结构以及出土的陶铜遗物进行了介绍 磨元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 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研究盘龙城商文化与磨元城周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磨元城遗址 调查 出土遗物 图一磨元城位置示意图 1 8 一致, 残宽 1 0 米, 只是东北角较宽, 约为 1 5米; 城垣上窄下宽, 内缓外陡在北城垣的西半部有 一豁口穿过城垣, 豁口上宽 4 米, 下宽 2 米 东垣 南部略高于北部, 现残存高度为 1 . 5 1 . 8米; 城垣宽度不一致, 中间较窄, 残宽仅有 6 米; 两端较宽, 残宽 1 1 1 3 米, 东北角较宽, 约为 1 6 米; 城垣上窄下宽, 内缓外陡。
可能是地势从北 向南逐渐变低的原故, 城垣从北向南逐渐显得较 高, 在南端底部暴露有许多红色烧土和较厚的红 烧土层 南垣 破坏严重, 东西两端分别低于东、 西城 垣约 0 . 7 和 0 . 5 米, 残高 1 米左右; 南垣顶端与城 内最低处在同一平面, 其宽度不详在城垣上部 的局部和底部暴露有一层较厚的红色烧土在这 一面见到的红烧土及红烧土层, 比其它三面城垣 见到的红烧土要多, 且厚, 密度也较大 西垣 北部高于南部,现残存高度为 1 2 . 5 米; 可能是破坏原故, 城垣从南向北逐渐增高; 北 部较宽, 残宽 1 3 米, 南部残宽为 9 米, 中间略窄 宽为 7 米; 城垣上窄下宽, 内缓外陡在南端的底 部暴露有红色烧土和红烧土层 2.城内 城内高差不大, 北部略高于南部, 只是在西 北角有一台地高出城内 0 . 8 米左右台地东西长 1 3 米, 南北宽 1 2 米, 与北城垣相距 5 米许 3.城外 整个城址与磨元冲自然村落所在的岗地基 本在一中轴线上, 位于岗地的最南端北城垣的 豁口与岗地相对应,城垣的四周现为荒弃的水 田在城垣四周不远处的东、 北、 西三面为山岗, 仅南为通往府河与城相连的汤仁海湖。
三、出土遗物 经过对该城址地面进行的调查工作, 采集到 铜器、 陶器残片等遗物标本铜器仅有残铜削, 陶 器种类略多一些, 其器型有: 鬲、 鼎、 罐、 缸、 甗等 铜削刀 一件, 残标本, 黄陂磨元城采: 0 1 , 青铜, 橄榄色, 直背略内弧, 背作圆柱状, 身作薄 页状, 通体素面, 残长 1 0 厘米 (图三, 1 ) 陶鬲口沿 一件, 残标本, 黄陂磨元城采: 0 2 , 侈口, 方唇较厚, 束颈, 溜肩夹砂黄红陶, 砂 粒均匀且细肩饰横向细绳纹和附加堆纹, 堆纹 为压印绳纹, 复原口径 3 2 厘米 (图三, 2 ) 陶鬲口沿 一件, 残标本, 黄陂磨元城采: 0 9 , 夹砂褐黄陶, 砂粒均匀且细敞口方唇, 沿面 外倾, 略凹弧唇下饰绳纹有抹痕 (图三, 3 ) 陶鬲口沿 一件, 残标本, 黄陂磨元城采: 0 3 , 夹砂灰黄陶, 砂粒均匀且细侈口, 圆唇, 束 颈, 溜肩鼓腹, 肩腹饰斜向中粗绳纹和附加堆纹, 堆纹作压印绳纹, 口径 2 4 . 4 厘米 (图三, 4 ) 陶鬲足 一件, 残标本, 黄陂磨元城采: 1 1 , 夹砂灰黄陶, 砂粒均匀且细截锥状足, 足面微 突, 体矮而粗。
通体饰绳纹 (图三, 5 ) 陶鬲足 一件, 残标本, 黄陂磨元城采: 1 4 , 夹砂褐黄陶, 砂粒均匀且细截锥状足, 体瘦高, 浅足窝足侧面有削痕和细绳纹痕迹 (图三, 6 ) 陶甗足 一件, 残标本, 黄陂磨元城采: 0 7 , 夹砂褐黄陶, 砂粒均匀且细截锥状足, 足略外 撇, 浅足窝足侧面有削痕, 足及根饰绳纹 (图三, 7 ) 陶甗足 一件, 残标本, 黄陂磨元城采: 1 3 , 图二磨元城城址平面图 01 0 0 02 0 0 0 武汉市黄陂盘龙城开发区磨元城遗址调查简报 1 9 2011 年第 2 期武汉文博 夹砂褐黄陶截锥状足, 体瘦高且作向内倾斜状, 浅足窝饰细绳纹不及足根 (图三, 8 ) 陶鼎口沿 一件, 残标本, 黄陂磨元城采: 1 0 , 夹砂褐黄陶, 砂粒均匀且细, 侈口, 圆唇, 颈略 束, 弧腹, 器表饰竖向细绳纹, 腹部有烟熏痕 (图 三, 9 ) 陶罐口沿 一件, 残标本, 黄陂磨元城采: 0 4 , 夹砂褐红陶, 侈口, 圆唇, 束颈, 溜肩肩饰凹 弦纹, 口与肩厚薄不均, 制作不规范 (图三, 1 0 ) 陶罐口沿 一件, 残标本, 黄陂磨元城采: 0 6 , 夹砂灰黄陶, 含砂粒较粗。
敞口, 斜腹壁, 胎由 上向下逐步变厚口下饰堆纹, 堆纹上压印成各 个椭圆形凹坑, 其坑底为叶脉纹 (图三, 1 1 ) 陶罐口沿 一件, 残标本, 黄陂磨元城采: 0 5 , 夹砂褐红陶, 侈口, 尖圆唇, 束颈, 溜肩肩饰 竖向中粗绳纹, 口与肩厚薄不均, 制作不规范, 口 1、铜削刀(采:01)2、陶鬲口沿(采:02)3、陶鬲口沿(采:09)4、陶鬲口沿(采:03)5、陶鬲足 (采:11)6、陶鬲足(采:14)7、陶甗足(采:07)8、陶甗足(采:13)9、陶鼎口沿(采:10)10、陶 罐口沿(采:04)11、陶罐口沿(采:06)12、陶罐口沿(采:05)13、陶罐底(采:15) 图三磨元城城址采集遗物 012 048 1 2 - 1 3 2 0 简讯 2 0 1 1 年 5 月 1 8 日, 应武汉博物馆邀请, 湖北 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警官们来馆参观交流, 并举 行了“湖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红色教育基地” 揭 牌仪式 这次共建活动的宗旨是充分利用博物馆资 源优势和展览特色, 为省未成年犯们提供了解家 乡历史的机会, 并培养他们热爱家乡、 加强改造 的思想情操在揭牌仪式后的座谈中, 双方领导 都表达了对共建活动的良好祝愿, 以及今后加强 互动交流的期待。
(武汉博物馆罗丽) 武汉博物馆与省未管所共建揭牌仪式举行 径 2 4 厘米 (图三, 1 2 ) 陶罐底 一件, 残标本, 黄陂磨元城采: 1 5 , 夹砂灰黄陶, 斜腹壁, 平底, 近底处略内收素面 (图三, 1 3 ) 三、结语 通过这次的文物普查工作, 我们了解了其大 致面貌: 古城垣高出周边形成一台地, 东、 西、 北 三面城垣明显高出地面, 现城垣残存有 1 3 米, 南垣虽破坏严重但仍保留有 1 米左右高度北城 垣的一豁口与间隔较近的磨元冲岗地最南端相 对应, 东、 西尚未见到豁口, 且与两侧山岗相距较 远北城垣的这一豁口, 是否是此城与陆地唯一 相连而进出城内的通道呢?尚待进一步的发掘方 可得知东、 西二面残垣的南部有明显的红烧土 或红烧土层, 特别是南城垣红烧土及红烧土层更 加显而易见, 除对城垣有加固的作用外, 因距水 源较近,很可能与防潮或城墙基防水的作用有 关该城址的南部目前为一片水田, 不远处为与 府河相通的汤仁海湖, 红烧土较多且厚, 是否可 以推测此地曾经有码头?古代可经汤仁海湖进入 府河到长江两岸的地方, 那么, 很可能从上述区 域进出磨元城 采集的陶鬲足 (黄陂磨元城采: 1 1 、 黄陂磨元 城采: 1 4 ) , 分别与武昌放鹰台的陶鬲足 (T 1 1 : 6 、 T 3 3 : 2 5 ) 形态相似 1 ; 陶甗足 (黄陂磨元城采: 0 7 、 黄陂磨元城采: 1 3 ) 分别与武昌放鹰台的陶甗 足 (6 5 WF K 2 : 1 7 、 6 5 WF K 1 : 1 4 ) 形态相似 2 ; 陶鬲口 沿 (黄陂磨元城采: 0 2 、 黄陂磨元城采: 0 3 ) 分别与 武昌放鹰台的陶鬲口沿(T 1 1 : 2 1 、 T 1 9 : 9 ) 形 态相似 3 ; 陶罐口沿 (黄陂磨元城采: 0 4 ) , 与武昌 放鹰台的陶罐 (T 1 9 : 1 0 ) 形态相似 4 ; 陶鬲足 (黄 陂磨元城采: 1 4 ) 与黄陂鲁台山鬲足 (M 4 : 1 ) 形态 相似 5 ; 武昌放鹰台、 黄陂鲁台山出土的这些遗物 均为西周时期, 因此判断磨元城遗址的年代大体 上应为周代遗址。
盘龙城遗址与磨元城遗址仅 1 2公里之 隔, 都处于府河北岸岗地与平原交界处在黄陂 鲁台山遗址中出土有商代的陶鬲足, 其墓葬的填 土中也出土有商代的陶鬲足; 黄陂北部滠水边的 长岭白沫港出土有商代的青铜器和陶器残片等, 这些都说明了黄陂境内在周代以前为商文化区 域磨元城周文化与盘龙城商文化之间存在着怎 样的关系呢?这一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 索 附: 参加此次文物调查工作的有刘森淼 (领 队 ) 、 谢肓武、 张世洪、 余海波、 魏敏、 韩用祥、 王智 等 执笔: 韩用祥 谢肓武 绘图: 余才山 韩用祥 1 、 2 、 3 、 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昌放鹰台 , 文物 出版社, 2 0 0 3 年 5 黄陂县文化馆等:湖北黄陂鲁台山两遗址与墓葬 , 江汉考古 , 1 9 8 2 年 2 期 (责任编辑:范江欧美) 武汉市黄陂盘龙城开发区磨元城遗址调查简报 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