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彝良县奎香乡中心小学简介彝良县奎香乡中心小学是彝良县办学时间最早,办学历史最长的学校从清雍正九年(1731 年)彝良州同( 相当于今) 县长徐炳捐资设立“彝良义学”(就是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费学校) 始,到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 年),彝良州同汪浩存增修书舍,后经蒋肇蝥捐资,又创奎垣(奎阳)书院( 专供讲学和研究的学堂) ,宣统元年(1909 年) 创办学务 1911 年 8 月,这所学校正式成为公立小学,民国四年(1915 年)8 月,县城住址迁往角奎后,由颜开轩、陈占贤、廖之南组建成立“彝良县第四区奎香乡初级小学” ,并由廖之南担任第一任校长、之后的校长依次是张子扬、宋子城 、陈家珍、李 灿、唐鼎山、杨永昌 、陈占贤 、吴德科、吴国佐 、袁荣华 、胡再良、陈敏夫、梁德义 、李 灿这就是解放前(民国元年即 1912 年至民国 39 年即 1949 年)的十五任校长虽然几经更换校名,但始终保留“中心”两字,在此三十八年间,历经了十五任校长的努力工作,但由于社会的腐败,经济的匮乏,学校发展十分缓慢,到 1951 年只有 4 个教学班,学生 105 人,入学率只有 8.22%。
解放后又依次经历了徐娴绪 (1950 年冬至 1951 年冬) 、李远文(1952 年至 1953 年) 、周君友(1954 年至 1956 年 9 月) 、袁荣德(1956 年 9 月至 1958 年 8 月) 、罗廷俊(1958 年 9 月至 1959 年 9月) 、 王恩友(1959 年 9 月至 1960 年 8 月) 、罗廷俊(1960 年 9 月至 1964 年 8 月) 、彭元禄(1964 年 9 月至 1972 年 2 月) 、吴跃华(1972 年 3 月至 1975 年 8 月) 、高启康(1975 年 9 月至 1979 年 82月) 、李忠全(1979 年 9 月至 1984 年 8 月) 、罗国光(1984 年 9 月至 1987 年 8 月) 、李堂发(1987 年 8 月至 1988 年 8 月) 、罗国光(1988 年 9 月至 1992 年 8 月) 、袁荣德(1992 年 9 月至 1997 年 8月) 、许谦智(1997 年 9 月至 2003 年 5 月) 、潘兴义(2003 年 6 月至 2008 年 9 月) 、迟学全(2008 年 10 月至今)等十七任校长严谨治校。
新中国成立后,奎香中心小学在各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业务主管部门的亲临指导下,历经十六任校长的辛勤耕耘,学校得以很快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发展迅速,目前,学校占地 6867 平方米,校舍 3520 平方米,有一类教学仪器一套,图书 6000 册,远程教育一套,共有固定资产 75.39 万元,有教师 32 人,教师合格率达 100℅,其中:党员 12 人国家级优秀教师 1 人,省级优秀教师 3 人,地级优秀教师 7 人,县级优秀教师 13 人有教学班 13 个,在校学生 657 人,入学率 99.2﹪,巩固率 99.4﹪规范学校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学校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 ,以德育为主,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实行以内部管理体制为主的三制( 校长负责制、结构工资制、教师聘任制) 改革,逐步形成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后勤服务育人的新格局为高寒山区办学创建了一条新路子,受 到 社 区 群 众 的 好 评 和 上 级 部 门 的 表 彰 ,1987 年在全国各族勤巧小队友谊赛中,被中国儿童报评为“二等奖”1989 年被共青团云南省委授予“红旗大队”称号1990 年被共青3团中央授予“红旗大队”称号。
1993 年被彝良县人民政府授予健康教育、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7 年被彝良县教育委员会授予“文明学校”的称号, 2001 年被昭通市教育局授予 “文明学校”称号2003 年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二级示范学校”称号2004 年被中共彝良县委、彝良县人民政府授予“教育管理创优学校”称号2005 年被中共彝良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教育管理和质量“先进学校”称号2005 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授予“优级学校”称号2006 年被中共彝良县委、彝良县人民政府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称号2009 年 10 月被彝良县妇联,彝良教育局妇联授予奎香乡中心小学彝良县流动留守儿童称号2009 年 12 月被昭通市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授予市级家庭教育、流动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称号2009 年 12 月昭通市家庭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授予奎香乡中心小学市级家庭教育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的称号 .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以“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和“三让(即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 为办学宗旨。
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争取社会关心,家长配合,教师的努力,学生的进取,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积极努力工作与学习的教育环境,以满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盼,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把我校的教育事业推向发展的前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