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文系毕业范文开题报告汇编9篇

菲***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4.64KB
约28页
文档ID:342663568

中文系毕业范文开题报告汇编9篇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第1篇 题目名称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双重人格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呼啸山庄》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的一粒宝石艾米丽·勃朗特笔下的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更是以他特有的性格和对爱情的追求方式深深的吸引了众多读者选题的目的在于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希思克利夫的性格开展分析,提出希思克里夫内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剧烈冲突,以及他内心中复杂的心理状态和由爱为恨的转变过程研究在疯狂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复杂的心态,以此展现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扭曲的性格,进而阐述人性在扭曲社会中发生裂痕,扭曲和毁灭的社会根源 通过描述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展现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在畸形社会中人性扭曲,进而变得暴虐无情,产生强烈的复仇心理,到达复仇目的以后以自杀告终,它以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到达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从男主人公出走,重归,报复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双重人格开展进一步的探讨,进而提出自己对这部作品深刻的理解,努力开掘人性的现实意义,展现《呼啸山庄》对人物深刻的心理描写所表达出的巨大艺术魅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呼啸山庄》出版时并未引起国内外评论界多大的注意,即便是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引起的巨大震撼也被认为令人作呕的恐怖,评论界一些人斥之为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认识到这部书的价值作品发表一百五十年来,从最初的遭受冷遇,到后来的备受崇拜,评论界从未停止过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如今,《呼啸山庄》被公认为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艾米丽·勃朗特也因此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同莎士比亚齐名的伟大作家但是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尽管也有少数评论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与同情,认为他的复仇是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后的正常反应,但多数评论家都对他横加指责,认为他的复仇毫无人性可言 2、在国内,很多学者对《呼啸山庄》也开展过深入的研究有的学者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故事构造上分析它的思想主题,也有的学者对作品中表达出来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婚姻爱情的自我追求开展研究,有的学者对作品所运用的哥特式艺术手法开展分析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性格、形象分析上通过对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疯狂的复仇计划开展研究,分析其复仇根源,探询他的悲剧人生。

3、在国内有很多研究《呼啸山庄》的作品,如葛志宏的作品《论呼啸山庄中的现代主义因素》,袁翠珍的作品《一个扭曲的灵魂——简评〈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黄晓燕的《仇恨与爱情》等等 三、毕业设计(论文)所用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理论研究法: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构造学说的研究分析,增强对作品主人公的了解,并对其形象开展深刻的研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比照分析法:通过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形象性格的分析比照,对研究对象开展进一步分析 文本分析法:通过阅读作品,分析文章的主要思想及精神信仰,价值追求等,充分显示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获得情况: [英]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杨苡译,译林出版社,1990年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美]约翰·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译,三联书店,1987年 黄晓燕:《仇恨与爱情》,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厚得:《西方文论精解》,***大学出版社,20xx年 方平:《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

徐光兴:《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 五、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安排(按周说明) 第10周(5月7日——5月12日)撰写开题报告,整理已有文献资料 第11周(5月13日——5月19日)撰写论文提纲,确定文章框架构造 第12周(5月20日——5月26日)完成正文部分,形成初稿 第13周(5月27日——6月2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初稿开展修改 第14周(6月3日——6月9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论文开展再次完善 第15周(6月10日——6月16日)论文定稿,装订成册 六、指导教师审批意见: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第2篇 一、论文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可谓耳熟能详,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 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

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阔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 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开展研究探索,旨在为广阔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徐志摩、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阔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当然,这种现状的产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诗的影响力几乎只局限于青年人这一层面上,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体味,因此在创作上不必开展权威的学术解析;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

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三、论文研究目标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开展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阔社会认同"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的观点 四、论文研究内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 汪诗的特点主要表达在:题材上较有针对性、篇幅短小、明白晓畅、精炼而富有哲理、充满了音乐美、诗中小我与大我并存,等等;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五、论文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比照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六、论文进度安排 xx年11-12月,收集材料,建立论文大致的框架模型 xx年1月上旬,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xx年1月下旬至2月,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xx年3-4月,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开展二次修改完善 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根底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论文参考文献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第3篇 一、论文题目: 论《水浒传》中的血腥暴力描写及其文化内涵 二、开题报告内容 (一)选题背景 “血腥”,本词原指血液的腥臭气味,后来还用以形容战斗或屠杀的残酷。

也可表示场面的惨烈近几年由于翻拍名著的热潮一次次涌来,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被翻拍成电视剧,其中就不乏像《水浒传》、《红楼梦》等这些四大名著而其中对于新版《水浒传》翻拍过程中,对原著的极大复原,也使得 一部分人对电视剧中直观的血腥暴力场面产生了一阵阵热议 《水浒传》里有不少凶杀场面的描写,甚至吃人肉,开人肉馒头店等等我们《水浒传》的研究者,或熟视无睹,讳莫如深,或严厉谴责,“残暴”、“血腥”、“杀人魔王”但是,这都不能解决问题《水浒传》里的残暴、血腥描写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乱杀人,吃人肉对不对?当然不对,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是为什么读者在读《水浒传》时并不觉得恐怖? 选择此题主要是想从历史、文化、人物、史实等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开展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开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水浒传》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例如,《水浒》小说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水浒传》的女性意识,水浒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运用,《水浒中》中的生命伦理意识,《水浒传》的各种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观、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的细节开展剖析等等。

关于《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师大学报上名为《论的血腥气》一文中写到“小说在表现好汉们奋起抗争、铤而走险的时候,直接地、具体地描写了许多争打斗殴、杀人流血的场面,甚至不加掩饰地描写血淋淋的凶杀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种浓重的血腥气氛,所谓‘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第十回《水浒传》所表现的这类场景,不仅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闻所未闻,即使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绝无仅有,自然引起读者的注意还有《水浒争鸣》第九辑中认为“水浒英雄因暴决性格一怒而起的杀人行为,往往只是凭自己品行便判定对方有错对方该死,以自己为标准,随意裁断他人的性命,这种情况下的杀戮行为,往往不甚顾及,也不会在杀戮之前查询对方是否具有该死的恶行,这种杀戮行径,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实在是草营人命因此我们说,水浒英雄因性格自负及暴决而引起的杀戮行为,虽经种种消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还是血腥味 学术界不少学者对《水浒传》所歌颂的梁山好汉形象提出了质疑,如大陆学者陈洪、孙勇进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说水浒》在夏志清教授的根底上进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汉野蛮暴戾的行为,在指责了武松的血溅鸳鸯楼、宋江的计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杀小衙内、吴用的烧杀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无感慨地说:“水浒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气冲鼻的行为,连追求正义的幌子都没有,完全是为蛮荒的嗜血心理所驱。

而20xx年第二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中血腥、暴力的问题迪考思考》一文中,认为水浒中产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语境;二,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代替审美评价;三,把血腥残暴喜剧化、戏谑化、公式化 (三)初步设想 本文拟在抓住关键词“血腥”,通过从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将其来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其过去到现在的内涵变化开展较深的剖析,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开展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