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林语堂的白话文语言观与文学观_陈欣欣

qt****68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65.22KB
约9页
文档ID:47123524
论林语堂的白话文语言观与文学观_陈欣欣_第1页
1/9

论林语堂的白话文语言观与文学观陈欣欣内容提要:作为文化“中间物”的林语堂在白话文及白话文学方面持较 开放的态度在语言方面,他既反对国粹派的仿古,也反对激进派的汉 语欧化在文学方面,林语堂尽管支持白话文学并对胡适所持的观点有 所维护,但也与后者的看法有相异之处他认为语言是科学的,建立一 套严谨的白话体系的养分则来自于老百姓的俗话与经典古文通过林语 堂早期对白话文及白话文学的态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30年代林语堂 对于小品文写作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执著关键词:林语堂 白话文 白话文学鲁迅曾提出“中间物”1这一概念来说明在中西文明交汇的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这类智识群“一方面在中西文化冲突过程中获得‘现代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又处于与这种现代意识相对立的传统文化结构中;而作为从传统文化模式中走出又生存于其中的现代意识的体现者,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传统文化存在着某种‘留恋’——这种‘留恋’使得他们必须同时与社会和自我进行悲剧性抗战”2对传统文化的爱恨之情则具体表现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语言的改革上鲁迅认为“以文字论,就不必更在旧书里讨生活,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是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

至于现在人民的语言的穷乏欠缺,如何救济,使他丰富起来,那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或者也许在旧文中取得若干资料,以供使役,但这并不在我现在所要说的范围以内,姑且不论”3由此可见,对于古为今用,即使用古于现代语言改革方面,鲁迅依然持强烈的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与“从旧垒中来”4的“历史中间物”5不同,林语堂作为殖民及洋教教育下的文化“中间物”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常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及浓厚的兴趣从未受困于“古老的鬼魂”6,亦未中过“庄周、韩非的毒”7的林语堂反而以要追溯中华文明的魂来完成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维护之情显而易见但他的思想也有别于吴宓等国粹派作为·195·从小即接触到西方文明的林语堂,他也相信现代化是中国走向富强的重要途径因此,当白话文成为改造国人思想并使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手段之一时,林语堂对此表示肯定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具体到如何作白话文及白话文学的问题上,他对古书中的文字表现出来的不是急于摆脱的厌恶之情而是吸收这种中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贯穿林语堂的一生林语堂早期虽曾公开撰文8支持胡适及其提倡的白话文学,然而从同期林、胡的往来信件看,他对于胡对白话文学的看法有所保留。

林语堂对中国语言及文学所持的态度是建立在其文化观之上的他的文化观在留学美国的时候已十分明确,且自始不渝吴宓虽然对林语堂在某些方面的激进持批判的态度,但也并不否认林语堂在对待西洋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某些方面的立场与自己是有接近的地方的我们从吴宓于1920年(民国9年)4月18日从林语堂夫妇处回来所写的《日记》可一窥端倪昨晚在林君处,所谈曾及二事:(一)在国中之少年,未知外国实 况,误以西洋为天堂仙景又误以共和、社会主义、男女自由结婚等,在西 洋确有其事,见之实行,而生人遂皆非享快乐者不知此等皆梦境,而西国 社会之堕落,人心之浮动,实远甚于中国故西洋之人,自杀者较多,则以 其精神之痛苦亦较深故也⋯⋯惟然,故在国中一偏而激烈之少年,留学欧 美以后,大都转为和平,趋于实是而未出茅庐者,则鼓舞諠呼,不可向 迩⋯⋯(二)不到欧美,则无从见中国人之好处大率中国古来之礼教,重 义务,主牺牲西洋今日之习俗,则重权利,主快乐中国之妇女,皆贞淑 耐苦,操劳不怨⋯⋯今美国之妇女,则涂脂抹粉⋯⋯纵情欲,喜热闹秉质 如“绣花枕”,行事如“走马灯”中西两两相较,中国之妇女,固可怜, 然亦甚可贵可敬也⋯⋯宓按,林君本系极端新派,又约翰出身,不甚读中 国书者,其所言犹如此;况以国粹为心、尊封孔教,如宓等者,感触又当如 何耶?9上文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林语堂并未被吴宓引为“以国粹为心”的同道中人;二是我们不难看出林语堂对西洋文明比中国文明的不足之处也有所批判。

若将社会分为精神或说非物质层面与物质层面,吴宓所说林语堂的激进应指后者对于语言作为工具应该科学化这一论述,但林语堂在非物质层面则是反对西洋的所谓现代的精神文明因此,在非物质层面,如关涉到礼教、文明,林语堂对西洋所谓现代社会并不赞赏,反而,趋同于吴宓等人的思想如前文所述,由于林语堂出身基督教家庭,又接受殖民主义教育,他对于西方并非“天堂仙景”是早有认识的他不需要出国已经对“西国社会之堕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196·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丛 刊.2 0 1 2 年 第 5 期作为文化的“中间物”,林语堂既不像国粹派一味抱着祖宗文明,固步自封;但也不像激进派对所有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抱着顶礼膜拜的感情他思想上的两分法在其对中国传统精神以及中国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阐述上有最清晰和具体的体现一方面,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明十分向往,另一方面,他又积极响应白话文运动这看似矛盾的举动,正说明他文化的“中间物”的地位在探究他如何响应白话文运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看看他所持的批判角度,并探讨他将语言置于何等位置来考量白话文及白话文写作的若果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简单地将林语堂支持白话文运动的思想背景、理由及方法等同于胡适等人,那将不利于梳理林语堂贯穿始终的思想脉络。

林语堂在踏上赴美求学之路前,在北京已经见到当时学成归来的胡适,且由相识很快成为相知从林语堂在外国寄回的早期信件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他对胡适的尊敬与维护这种维护主要表现在他对胡适等人所提倡的白话文学的热烈回应及支持白话文学的提倡在当时既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种现实途径,也是进步青年对于阻碍社会发展的保守思想的一种反击手段与当时很多归国的年轻知识分子一样,林语堂赴海外学习的理想也是为了改良,为了将西方语言文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输入中国,使学人的眼界得以开阔,理论得以丰富林语堂对于文学及文学评论的兴趣是浓厚的,他希望借西方的相关理论丰富本国文学学科,并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国文学进行梳理然而,他的最初理想未能实现林语堂曾在信中用“境地改人的观念,比人的观念改境地的多”10来概括留学初期境遇对自己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他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其学术研究的兴趣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境地的转变由于林语堂的留学津贴被取消,他从美国辗转到法国最后在德国拿到博士学位,不同的学校和崭新的经历都影响着一个学人的学术选择到德国以后,因为当地的语言学研究十分先进,所以林语堂在1921年2月19日的信中提出作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而他之前深感趣味的文学研究逐渐排在次要位置。

柏林大学有几位中文教授,但还没打听详细照我来德的意思,本是 要用中国金文的文法做□的题目,□□这样必须柏林,但是也须看机会,因 为听说Se Grot(中文□□)有点守旧,七八十岁的老人总不能□□承认近年 来中文的改变与进步,还是尚书、书经等等此愿不能成,就在燕拿专门小 说的研究,□或可应付我的要求1921年2月19日)虽然林语堂的信中并未交代最终为何没有继续白话文法的研究而转作有关声论 林 语 堂 的 白 话 文 语 言 观 与 文 学 观·197·韵训诂方面的著述,但不外乎与“境地”有关而这境地使林语堂回国后未能如最初所愿进行有关文学史、文学批评等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却使他开始了英语语言学的研究20年代初正是中国学界进行语言运动的一个高峰期,这无疑使曾因留学在外而与国内学界有所隔膜11的他亲临此次运动,并有所贡献为此次往赴北大之聘名虽为英文教授,而心中很愿于语言学上Philology and linguistics特别□力,因为此两年来所研究及此次考试博士皆以此为中 心而此学之关系专研究古之经学(音声训诂)或是今之方音处处都有极重 要方法上及科学上之贡献1923年3月30日)从林语堂与胡适的信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位率性单纯的书生形象。

但在学术课题上,他十分认真严谨;而在论学方法上,他的态度既客观也很包容1923年,即林语堂学成归来的同年9月及12月,他就发表了两篇文章——《国语罗马字拼音与科学方法》12及《科学与经书》13前者大力提倡国语罗马字,后者则为科学方法研究中国经学摇旗呐喊在追求学术及真理(至少是林语堂认为的真理)的道路上,林语堂是一位温和但执著的战士,他的言辞并不激烈,但态度和立场则异常坚定这种执著的精神基本相伴于林语堂的一生,使他陷入过困境,招惹来非议,也使他得以自在于天地留美学生中间,对于白话文学的运动持反对方面的还不少这其中的 原因是因为昧于本运动的宗旨33333333也无怪他;他们所主张的也有一部分的是3333333333333 处3所以文学革命的鼓吹,决不能坚持一面的道理,必要兼容3333□□的文化的 要端在内白话必不是裸体□□□□□还要人去开发讲明着革命的本意3333333333给 他们明白1919年10月27日)这次“留美学生月报”里打算汲取五六篇论要去为白话文学得留美学333333333 生界的同情33333,只有是light sketches1920年2月19日)就在1920年2月19日写信前,林语堂已在美国留学生界甚有影响力的Chinese Students’Monthly(中文译名:《留美学生月报》)发表了“The Literary Revolution and What is Literature”(中文译名:《文学革命与何谓文学》)。

同年6月,他又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Literary Revolution, Patriotism, and The Democratic Bias”(中文译名:《文学革命·爱国主义及民主偏见》)这两篇文章不仅表明自己对胡适等人的支持,亦坚决地提出要“将最自然、最真诚及最强有力的反映我们思想及情感的白话引入文学作品”14这一举动在当时的留美学生中实属异数,但刚到美国的林语堂无惧于此,即使特立独行亦一心维护自己的价值理想和所追·198·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丛 刊.2 0 1 2 年 第 5 期求的真理若以胡适等人大力提倡白话文的国内为第一战场,林语堂所处的留美学生界则为第二战场与他为同学的吴宓等则坚决反对白话文,而这些支持文言的留美学生不在少数,甚至回到国内成为一股反对新思潮的势力近来听见上海有出一种民心,是反对新思潮的,是留美学生组织的, 更是一大部分由哈佛遣出的留学生组织的⋯⋯这不知道真不真,我这边有 朋友有那种印刊,我要借来看看但是我知道哈佛是有点儿像阻止新思潮的 □□前天我的弟弟寄给我一本“新青年”里边一篇尔做的《尝试集自序》 讲到尔同梅观迪等几年的笔战1920年4月13日)除了从林语堂致胡适的通信中略窥当时两股势力的较量,《吴宓日记》亦有所记载。

吴宓除了激烈反对白话文学难为正统之外,对于支持白话文学的人亦抱有十分主观的厌恶感在林语堂初到哈佛时,吴宓在日记中曾有如下记载:林君(玉堂)人极聪敏,惟沉溺于白话文学一流,未能为同志也 (1919年9月19日)林君论中国近局,则又为“新文学革命”大肆鼓吹呜呼,此等情 形,宓见之已稔,更不必言感慨之深也1919年10月10日)由上可见,吴宓对林语堂支持白话文学的态度颇有微词,林语堂如此聪慧定能感觉到,却依然义无反顾公开表示支持胡适等人的言论尽管他大力提倡白话文,但在身体力行上却抱持审慎的态度,这与他1919年刚到美国时的思想有所不同:尽我的力量做白话文,在美国时候,既然读近代文学,必定时常有论 一个一个文学家的论文essays,我要试试用白话做,寄回来可以登印的登 印,介绍近代文学于中国1919年)到了1920年2月,林语堂的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我自己白话很不自由,所以不敢想有所著论,也不愿有所著论等我 古文里再去散步散步一遭儿,再到北京□同北京丫头闲谈胡说,才有一个白 话文体style出来的希望!好多的材料没人去选用他1920年2月19日)这种谨慎不仅表明他对于一国语言及其文化的尊重,也说明他对于语言产生论 林 语 堂 的 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