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子兵法》之作者篇“挟三万兵,纵横天下无敌谁能有这种战无不胜的本领?答案只有一个: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出生于公元前五百年前后的世袭贵族家庭孙武的祖父田书,是齐国的将军,公元前523年领兵讨伐莒国有功,齐景公为了奖赏他,专门赐氏为孙,从此田书正式改名为孙书孙武的父亲孙凭,也是齐国的要员,官位为卿《史记》曾评价他“文能附命”,“武能威敌”孙武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一直都是生活在兵学传统悠久的齐国齐国在春秋时代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国家,它的兵法传统在春秋列国最为悠久,名学著作也居于列国之首著名的大军事家姜子伢的封地就在齐国地域姜子伢的名著《六韬》当时就很有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管仲也是齐国人,这样的社会环境给孙武研究军事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他在青年时代就是学识渊博的军事人才了孙武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 —— 奔吴隐居,研究兵法 —— 吴国为将,显名诸候 —— 功成名就,飘然归隐 孙武练兵春秋时代有个伟大的军事家名叫孙武,有一天去见吴王阖闾,吴王问他能不能训练女兵,孙武说:可以于是吴王便拨了一百多位宫女给他孙武把宫女编成两队,用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然后把一些军事的基本动作教给她们,并告诫她们还要遵守军令,不可违背不料孙武开始发令时,宫女们觉得好玩,都一个个笑了起来孙武以为自己话没说清楚,便重复一遍,等第二次再发令,宫女们还是只顾嘻笑这次孙武生气了,便下令把队长拖去斩首,理由是队长领导无方吴王听说要斩他的爱妃,急忙向他求情,但是孙武说:君王既然已经把她们交给我来训练,我就必须依照军队的规定来管理她们,任何人违犯了军令都该接受处分,这是没有例外的结果还是把队长给杀了宫女们见他说到做到,都吓得脸色发白第三次发令,没有一个人敢再开玩笑了。
体会:可见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对长官的命令是不可随意违抗的,所谓军令如山就是这个道理孙武训练军队非常严厉,丝毫不肯马虎,连吴王向他求情也不买账正由于他这种认真的态度,才能训练出精良的部队我们不管做任何事,如果也能具备他这种认真的精神,相信每一件事必定都能非常圆满 孙武与《孙子兵法》孙武出身名门,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
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伍子胥常与吴王论兵,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经过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 (二)《孙子兵法》的背景篇正如恩格斯所言:“新的军事科学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处于乱世中的孙武,其所处时代主要有三大突出特点: 一是相互兼并战争频繁; 二是军事思想十分活跃; 三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相互兼并战争频繁 根据史书记载,在春秋初期,我国共有200多个国家,春秋时期前后长达240多年,这期间各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在这240多年中,就有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平均每年两次以上 任何一种重要的军事理论,都是来自最现实的战争实践之中那么《孙子兵法》这种非凡的历史巨著的产生,当然与当时那种极其频繁的兼并战争实践是分不开的2、军事思想十分活跃 春秋时期的军事思想是最活跃,最旺盛的时期其原因很简单,正是由于频繁的战争实践,所以就迫切要求发展军事理论,同时这种频繁的战争实践又为建立伟大的军事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而且在这个时期军事人物特别多例如: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有著名军事家范里;还有七荐孙武的伍子胥;齐国的管仲等这些历史名人对当时的军事思想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那么,《孙子兵法》应该说是集众家之长而写成的3、诸子百家学术争鸣 春秋时期是文人倍出,学术兴盛的一个重要阶段管子、孔子、老子、等著名思想家都是春秋时代人当时最有影响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所以当时的思想界、学术界都非常活跃,既有共同学习与探讨,又有相互攻击与批判孔子提出要以“克已复礼”、“德治”和“仁政”来保持国家的稳定而孙子则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张武治一个讲的是文治,一个讲的是武治是真正的学术争鸣 春秋末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引起各类战争连续不断频繁的战争迫使人们去重视战争、学习和把握战争因此,总结战争经验、研究战争规律便成了时代的要求,战争的实践也为新的军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客观的条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各种学术思想、兵学思想的出现提供了宽松的历史环境,《孙子兵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三)《孙子兵法》思想篇(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在《谋攻篇》中,“不战”、“非战”、“非攻”、“非久”的思想,都力求不与敌直接交战而获胜《九变篇》中,“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提出要实现“全胜”和“非战”,就要在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依靠自己所拥有的力量(含军事物流力量在内),使敌人无法进攻,立于不败这是孙子“全胜”战略思想在军事物流领域的生动体现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物流全胜思想,着眼点是“整体威慑”战争不仅是兵器和兵力的对抗,还是综合国力和军事物流保障实力的较量军事物流作为连接军事斗争和国民经济的主要桥梁,是保障力和战斗力的重要转化器和调节器军事物流全胜思想着力谋划全局,建立强大的威慑力量,做到不战而胜因此,要从全社会的宏观效益出发,发挥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威慑作用通过统一规划,整合军地双方物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理顺体制机制,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通过军地互通,扩大物流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拓军事物流资源;通过合理的物流组织与管理,促进流通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强军地物流的相互转化能力,提高军事物流保障能力,增强战略威慑力现代战争中,战略储备越充分,赢得战争胜利的把握就越大。
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规划物资储备,不仅要满足战争物资需求,而且要考虑战略威慑作用来合理确定储备量二)“争利需委积”的“同步”思想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这是指两军相争既有利益也有危险,如带齐所有装备辎重行动,难以迅速到达预定地域;若舍弃辎重,则辎重必为敌掠而遭受损失由“争利”与“辎重”、“粮食”、“委积”错位,从而得出“辎重”、“粮食”、“委积”等军事物流活动与作战行动保持同步的重要性只有在“辎重”、“粮食”、“委积”均得到可靠保证的前提下,军队才可以“争利”,并且有可能实现“争利” 用“流”理论考察战争,战争主要由三大流构成,即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所谓人流,就是各级军事指挥员运用军事理论调动部队,完成兵力集结和攻防转换而物流,则是各级后勤指挥员运用现代物流理论和后勤理论,调动军事物资,实现保障有力的目标信息流则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实现人流、物流的合拍流动只有人流与物流实现最佳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战斗力,达成作战目标,这就是“争利需委积”的军事物流同步思想从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外科手术式”空袭,需要先进的运输和装载设备来完成弹药的快速补充;“远程奔袭、纵深打击”的战法,需要空中加油机来实现续航。
可见,一定的战法需要先进的物流技术作依托,作战行动只有与军事物流活动相同步,才能够产生威力要达到同步,关键是要加强“信息流”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通过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对战略、战役、战术后勤各个层次,陆、海、空、二炮各个单元,采、储、运、配各个环节,以及各业务要素进行综合集成,从根本上实现对物流静态力量与动态力量的“精确可知”实现军事物流信息系统与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安全互联,不仅可以弥补指挥控制对军事物流“知”的缺陷,而且可以增强联合作战“统”的能力,使作战部队与军事物流力量实现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真正达到人流与物流的合拍流动,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三)“兵贵胜而不贵久”的“速率”思想 现代战争耗费巨大,大量物资和武器装备需要源源不断地供应,不仅是对国家经济的考验,也是对军事物流运作能力的检验孙子提出“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胜,不贵久”,即用兵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旷日持久旷日持久的战争,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美军在分析越战经验教训时也指出,虽然赢得了每一次作战的胜利,但是输掉了整个战争,归根结底就是“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军事物流是战争进程的重要支撑,战争要求速战速决,必然也对军事物流提出了“速率”的要求 速率思想,适用于对战争的要求,也适用于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要求只有提高军事物流的保障效率,作战部队才能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形成或者再生战斗力提高军事物流速率,一方面,应加强应急物流建设,在时间上实现快捷;另一方面,应加强远程投送力量建设,在空间上实现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