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注释版)》讲义

命****币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26MB
约30页
文档ID:105499096
《大学(注释版)》讲义_第1页
1/30

大 学,一 基本简介 《大学》作者被认为是曾参,是《礼记》中的一篇 二 核心思想 内容概要 章节结构 核心思想: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三 内容评析 优长: 1 以个人道德品格培养为核心较好 2 基本内容较好 3 逻辑框架较为清晰 4 各阶段具体原因论述较为正确 不足: 1 过于强调统治者的道德,忽视民众,等级色彩较为明显 2 过于强调道德,对非道德因素过于忽视,非道德因素在社会组织治理中作用也很大,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自身的光明正大之德,亲爱民众,达到至善之境知道自身应该达到的境地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神思沉静,神思沉静才能安详自处,安详自处才能处事周祥,思虑周祥才能通达事物之谊万物都有本末,事物都有终始知晓本末先后,则接近“道”的真谛了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 古代立志弘扬光明正大之德的人,需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希望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齐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希望整齐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希望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希望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希望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道德知识;获得道德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和研究万事万物的善恶美丑优劣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认识和明了万事万物的善恶美丑优劣就能够获得道德知识,获得道德知识就能够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内心就能够端正,内心端正就能够修养自身品性,修养自身品性家族和家庭就能够整齐,家族和家庭整齐就能够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后就能够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之德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从天子到平民,都必须要以专注修身为根本修身根本错乱,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这些枝节能够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应该重视的却放在次要地位,应该放在次要地位的却重视,这样处理而希望得到好的结果,是从来没有能够成功的。

这就是知道根本,这就是达至知的至极之境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不自己欺骗自己如厌恶臭秽之气,又如喜欢美丽的女性,这是一切出自内心自然,所以君子独处时一定谨慎自律小人在一人独处时有种种不善,无所不至,见到君子时才躲藏,掩盖做过的坏事,宣扬做过的好事他人看到他的形象,就如看透他的内脏一样,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在如何思虑,外在必然显现出来,所以君子独处时一定谨慎自律原文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曾子说过:“(君子独处之时)和处于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时候一样谨慎,这难道不让人敬畏吗!”财富可以装饰居室房屋, 有德之人心胸宽广自然身体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 《诗经 卫风 淇澳》中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翠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位风度高洁儒雅的君子,研究道德知识有如打造骨器,不断切磋,有如雕刻玉器,不断琢磨他的仪容庄重而威严,显耀而坦荡风度高洁儒雅的君子,终究不能使人忘怀如切如磋”,是君子的研究道德学间的态度;“如琢如磨”,是君子的修身时的克治之功瑟兮僴兮”,是君子内在的谨慎戒惧;“赫兮喧兮”,是君子修养有成后自然而然的威仪之容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是君子的道德达到了尽善尽美,民众自然难以忘怀《诗经 周颂 烈文》中说,“呜呼!先王的盛德使人难忘!”君子从先王学习到了尊重贤人和亲近亲人,小人从先王那里蒙受了恩泽和实惠,故此,在先王离世之后,民众对其还是念念不忘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 《尚书 康诰》中说:“能够弘扬人性中光明的德行《尚书 大甲》中说:“时刻记得显明上天平等赋予的光明正大的禀性。

《尚书 尧典》中说:“弘扬美好崇高的德行都是要修养显明自身之德商汤在沐浴的盘子刻着铭文说:诚然能够使得道德日益自新,不仅要一日自新,而要使日日益新不仅要日日益新,又须常常恒久日新《康诰》中说:“做每日自新的人《诗经 大雅 文王》中说:“周虽然原来是殷商的诸侯国,但已取代殷商承受了天命所以君子在修养自新的道德方面无时无刻不追求完善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中说:“京城地域千里,是百姓所居《诗经》中说:“鸣叫的黄鸟,栖息在山林中孔子说:“鸟儿都知道应该栖息于何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诗经》中说:“端庄恭敬的文王,一光明磊落,知其所当自处作为国君,应持守仁爱;作为臣子,应持守恭敬,作为子女,应持守孝敬,作为父母,应持守慈爱,与国人交往,应讲求信用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和他人一样,不同的是,我争取务必使诉讼从根本上不再发生。

使隐瞒实情的人不能凭借狡辩取胜,仁德足以使民众从内心敬畏这就是知晓事物的根本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首先要端正内心:因为自身有所愤怒,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恐惧,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喜欢,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忧患,内心就不能端正修养品性用心不专,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东西不知道滋味这是说修养自身的品性首先要端正内心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之所以说端正好家庭和家族首先要修养自身:是因为人对自己所亲爱者会有偏爱,对自己所厌恶者会有偏恨,对自己所敬畏者会有偏向,对自己所怜悯者会有偏心,对自己所轻视者会有偏见因此,喜爱一个人而能知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知晓他的优点,世界上很少所以有谚语说:“没有人知晓自己儿子的不足,没有人知晓自己的庄稼长得已经够好了。

这就是不修养好自身就不能端正好家庭和家族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首先要教化好家族和家庭,自己的家族和家庭没有教化好而能 教化他人者,是不可能的,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可以达到教育国人的成效 家庭中的“孝”,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家庭中的“悌”,可以用来侍奉尊长;家庭中的“慈”,可以用来服务百姓《康诰》中说:“如同爱护婴儿那样只要诚心诚意去追求,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但也不会相差很远没有先学会养育儿女然后才出嫁者原文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 国君的家族能够兴扬仁爱,整个国家就会兴起仁爱之风;国君的家族能够兴扬礼让,整个国家就会兴起礼让之风;国君的家族贪婪暴戾,整个国家就会发生变乱,关键之处就在于此这就是所谓:国君一句话就会败坏国家根基,国君一人的品性就可以安定国家原文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尧舜以仁爱治理国家,百姓也就跟从着仁爱;桀、纣以暴虐统治国家,百姓也就跟从着暴虐国君的法令和自己真实的目的相反,百姓就不会遵从所以,君子自己能够做到的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没有这些过错才能要求他人不出现这些过错自身没有仁爱之行,却教导他人去仁爱,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治理好国家的前提是端正好家族和家庭原文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诗经》中说:“桃花鲜艳妖娆,枝叶繁茂美好姑娘出嫁,能够使夫家和美能够使夫家和美,才能教化国人 《诗经》中说:“兄弟和睦兄弟能够和睦,才能教化国人 《诗经》中说:“仪容没有不足,足以作四方各国的表率国君的行为足以作为父亲儿子兄弟的表率,百姓才会效法他这就是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端正好家族和家庭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文 之所以说治平天下的前提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君子尊敬老人,国人才会兴扬孝顺之风;在上位的君子尊重长者,国人才会兴扬悌道;在上位的君子体恤孤弱,国人才不会遗弃孤幼所以君子遵循合乎礼法的言行准则所厌恶于上级的行为,不要用来对待下级;所厌恶于下级的行为,不要用来对待上级;所厌恶于前人的行为,不要用来对待后人;所厌恶于后人的行为,不要用来对待前人;所厌恶于右边的人的行为,不要用来对待左边的人;所厌恶于左边的人的行为,不要用来对待右边的人这就是合乎礼法的言行准则原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译文 《诗经》中说:“与民众同乐的君子,就像民众之父母民众喜好什么他就喜好什么,民众厌恶什么他就厌恶什么,所以说他像民众的父母《诗经》中说:“巍峨的南山,山石高耸险峻显赫的太师,万民都仰望你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不慎重道德,如果出现了邪辟,则天下的民众会共同起来诛讨你《诗经》中说:“商朝未曾丧失民心时,政教能够符合上天的旨意。

应该借鉴商朝存亡的教训,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容易承继得到民心就能够长久治理国家,失去民心就失去治理国家的权力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