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天河在郧西 七夕传说源天河 牛郎织女的传说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这个传说始终和七夕节相连,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天河鹊桥相会之时,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那么,为什么说七夕、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郧西“天河” ?本文从七夕、牛郎织女传说形成的历史时期及郧西“天河”这一地区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论证一、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汉水、天河相关连“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 ·小雅·大东》中这段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被专家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诗经.周南·汉广 》中述“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这些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郧西有汉水,《郧西县志》介绍,境内有汉水汉水沿县境穿行 91.8 公里,是郧西南与陕西、本省的郧县的界河,上起陕西旬阳仙河口,下至本县河夹归仙河口鹰嘴石与郧县天河 ”是牛郎织女相会之地,郧西境内有天河,全长 65 公里,它发源于陕西照川,经城关、观音出天河口入汉江,是汉江的第三大支流在天河口流入汉江。
对于天河的记载,目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明嘉靖(1522 年——1566年)《湖广郧阳府志》(薛钢纂修、吴廷举续修)中已有天河的记载:“天河,在县西一里水出虎鸣峪山而下以达于汉,望之如天上来,故名” 郧西有天河、临汉水,而且是唯一的汉水连天河之地,有名称,也有实物因此,仅从地名上讲,郧西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相连紧密二、对郧西天河影响“七夕牛郎织女传说”起源的时期、地域界定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成形时间,有人认为是西周,有人认为是西汉,还有人认为是东汉晚期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不能说《诗经》时期一定没有这个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不会晚于东汉”对于七夕节的形成,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就有:“楚怀王始置七夕”的记载应该说在楚怀王之前时期就有关于七夕习俗与传说因此,考证郧西对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形成的影响时间,只能考证东汉前的历史时期,重点是商周至春秋战国早期这一时期《郧西县志》记载“郧西古为梁州东域西周、春秋为麇国之地,战国属楚秦为汉中郡的 “鍚”县汉于境内增置长利县,与“鍚”县同属汉中郡;东汉时省长利入“鍚”县 ” 因东汉前的历史时期郧西县未建县,因此,对郧西哪些地域与七夕牛郎织女故事传说的起源、形成有关,通过上述分析,只能考证郧西境内的汉水沿岸及天河流域这一区域,重点考证汉水连天河地带----天河口上下的汉江两岸区域 。
三、郧西“天河” 对七夕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影响的考证分析郧西的“ 天河”对七夕、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影响如何?这需要让我们从当时传说故事形成的历史时期,以天河口为中心的汉江两岸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考证1、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以天河口为中心的汉江两岸众多方国的分布及经济发展,为七夕习俗及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众所周知,人类自古以来是临水而居, 汉江自古以来既是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也是南北文化的交流通道据史料记载和文物考古发现,在商周至春秋中期,沿汉水及其支流,大大小小共分布着许多方国,著名的方国有十数个,仅中上游就有巴、庸、麇、绞、楚等 ,特别是庸、麇、绞、楚等国的国都更是紧邻,都在 200 公里以内,与现在的都市圈差不多,这里方国林立,是周代封国最为集中的地区那时,郧西属麇国,天河口是天河进入汉水的地方,对岸五峰及肖家河一带地势开阔平坦,土地多而且肥沃,是这一区域最大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场所据考证这里是西周和春秋时期古麇国的故都,古称钖穴西周和春秋时期,钖穴水陆交通便利,铜锡铸造业发达,商业繁荣的都市,钖穴的繁华,一直持续到了东汉时期这一带上下先后出土了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的许多文物、墓葬及古城遗址。
从地理位置上讲,按照现在的说法,天河口及上下地域属于古麇国都城钖穴的郊区,天河口离五峰 2.5 公里,对面就是肖家河,只有一河之隔可以说这里受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最大,这一区域应是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区域天河口沿汉江向上不到 1.5 公里郧西境内的庹家湾遗址,与五峰隔江而望考古已发现自新石器至两汉的文化遗存, 现存面积约 4 万平方米,出土了大批以东周时期为主的遗物郧县出土的 130 万年前的“郧县人”头骨化石、郧西天河流域的“白龙洞”、“黄龙洞”古人类遗址都证明了在远古时期,早在 100 万年以前这一区域就有人类活动因此说,以天河口为中心,不远的汉江沿岸上下区域及天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的重要聚居地,这里历史悠久,曾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为七夕习俗及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提供了的客观条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区域的民间习俗及文化必是汉文化或者说楚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源头和组成,必会影响到那个历史年代在这一区域人们的生存及生活2、 楚国在汉江上游的建立及存在的三百多年历史,当地的民间习俗、文化对楚文化及楚习俗的影响是深远的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有:“ 楚怀王始置七夕”的记载。
也就是说楚怀王统治的时期及区域就有七夕的习俗,有“七夕”也就有“天河”之名楚怀王(前 328 年至前 299 年)是楚 40 代国王,在位 30 年,开始称王据距有年代记载的 4 代楚熊绎(前 1042 年—前 1006 年 )称王有 715 年熊绎,西周初期楚人领袖,《史记 ·楚世家》中记载:“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等研究,古 “丹阳”在汉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交汇之处距天河口近 200 公里据史料记载,楚国到楚武王之子文王(公元前 689 年 )才建都于郢(在今湖北省古荆州城北 5 公里纪南城),文王迁都郢时,距楚 4 代王熊绎称王354 年,那么,这一段时间楚国的楚都在哪里?只能是在汉江流域的上游丹阳文王建都于郢时距“始置七夕” 的楚怀王称王有 362 年)楚国还没有得到周王朝正式承认时,麇被周武王封为为子爵之国,定都鍚穴,与后来丹阳相距近 200 公里,据史料考证,麇部族众多,疆域广大(含今丹江、两郧、房县)地区,是春秋早期部落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方国,在楚文王迁都前,麇这里还是非常繁荣发达的 总之,从对楚国早期在离郧西天河口不远的汉江下边居住建都及都城存在三四百年的历史分析,麇国的文化习俗对楚文化及习俗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些当地的文化习俗本身就成为楚国习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说郧西天河口对面的麇国的文化习俗就是楚习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楚人将凤视为神鸟,是鸟中之王,自古尊凤崇凤,雄的叫“凤”,雌的称“凰”,这一文化图腾,从现今天河口沿岸的地名也可得到应证距天河口汉江下游的 5 公里,有座山就叫凤凰山,上游 10 公里,娘娘山脚下有座山也叫凤凰山3、郧西天河口区域有牛郎和织女的广泛原型综述历史研究者们的研究,西周时期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麇国的国都钖穴也一样,市场交易的商品有兵器、牛马、丝帛等各种物资外,人们已经掌握了服牛驾马的技术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诗句,反映了一般自由民以家庭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情景大约在西周后期,丝织业的发展较快, 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春秋以前古老的文献《夏小正》中记载说:“三月援桑始蚕”, 丝织品逐渐成为财富的象征和交换的媒介耕种农田的主要是当地的氏族部落的农人,住在“野”里的“野人”亦即“庶人”,( 《周礼.天官·冢宰》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就是把每一个封国从整体上分为两部分:即“ 国”(都)和“野”(鄙), 居住在城郭之内的称为“国人”,以别于郊外的“野人”或“鄙人”,即“庶人” 他们的来源是被征服的民人,与西周的统治阶级没有血缘关系在当时,“野人”主要服劳役,对外战争国需要时服兵役。
《诗经·幽风·七月》中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陶,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中的描述,便是 “野”里的农人,男耕女织,粮食收获完毕,立刻就为奴隶主贵族服徭役,开春后马上又需耕种的具体写照据资料考证,古麇国的故都钖穴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是水陆交通便利 ,铜锡铸造业发达,商业繁荣的都市,钖穴的繁华,一直持续到了东汉时期 因此说牵牛者、织女者的牛郎织女原型在古麇国古都这一区域广泛存在4、西周时期, 部落国度间频繁的战争给下层劳动人民家庭带来的伤害是七、夕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 据分析考证,七夕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是西周时期汉江沿岸天河口上下“野里”农人身上的事情,具体是周武王以前时代,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男耕女织繁衍生息,到了公元前 1046 年,武王率庸、蜀等西南方国伐纣于孟津”讨伐商纣王战争中, “野”里的男人们被麋国征兵(《周礼·地官·乡大夫》职云: 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战死在他乡异地,当时的彭濮即为麇国属地, 古书有“麇为百濮长,百濮帅乎麇”的记载 ,麇人是随武王伐纣的主力军之一,人多作战又勇敢,在伐纣中立了很多战功,因为如此,武王灭商后,即封麇为子爵之国。
武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麇国得到了奖赏,而很多被麇国征去讨伐的“野”人,确战死在沙场,埋葬在异地他乡于是, 这些女人们每年都到天河连汉江的天河口(这里是麋国去打纣的出发地)祭祀丈夫的亡灵的事情有了这个雏形就有了传说中的织女,就有了《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的描写,就能回答有学者问为什么诗歌中一个是天上星,一个是人间女的原因 也能回答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日本古书《万叶集 》 记载的 “天河” 为什么均为“天汉”, 认为河汉即天河、汉水相连的地方的原因有了这个雏形,就能回答为什么人们要将七月七日定为七夕节,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会因为按照郧西古老的祭祀习俗,人们对亡人要烧七期纸, 每七天为一期, 共七期 ,可这些妇人有许多不是在天河口住,于时大家就选择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取第七期第七天之一),到天河口祭祀七月七日那天她们在天河口集聚,黄昏祭祀,夜晚就在那里面对着北方(武王伐纣的古战场在天河口的北边 )遥望着天空中的星星寄托对丈夫们的思念 因为上坟祭祀过去一般都在黄昏,后来人们把这七月七这天又称七夕。
于时,这些故事就把“天河”带进了也就进入七夕牛郎织女传说再后来因为有女子的娘家在石婆沟,沟脑上面的山叫娘娘山(海拔 1072 米), 据说是远古流传世传列仙之一王母娘娘所居 郦道元《: 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上》有记载“ 县故 《春秋》之锡穴地也… 县有 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数丈,世传列仙所居娘娘山就是方圆百里的锡义山一座陡峭的山峰为此,当地人们经过民间想象发展,就将她的夫亡家的原因破归功于王母娘娘了,以寄托劳动人民对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背井离乡服兵役,战死沙场裹尸还的反抗和厌恶之情四、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郧西“ 天河”流域特别是天河连汉水这一区域,具有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形成的历史社会背景、物质基础,有着广泛的人物原形,是那一历史时期,郧西“天河”流域这一地区劳动人民对部落国度间频繁的战争给家庭生活带来的不幸和痛苦的不满,是向往美好生活和爱情过程中逐渐发展演变的因此说,七夕、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郧西“天河”这一区域,那就是“古老天河在郧西 七夕传说源天河” 郧西七夕文化探源“七夕”就是七月七日这天夜晚,人们都仰望天空,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华夏民族崇拜的祥瑞出现。
也就是“河鼓” 星(二十八宿之一)与天琴座遥遥相望,后由星到神,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