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注释:1、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2、闲:安静3、时:时而、偶尔译文: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图,春夜,深山空旷,万籁无声,桂花从枝上飘落的声息忽然,一轮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被月色惊扰的山鸟,时而啼鸣于深涧之中诗人以花落、月出的动态和鸟鸣的声音,非常生动深刻而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闲静这种静境因为有声音动态而显得富于生机和情致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首诗主要描写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充满了静谧的意境,但“花落”“鸟鸣”“月出”写来静中有动,动中见静是很成功的写景诗,如同一幅线条清朗的水墨山水画,正是王维所擅长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 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译文]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 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有《王昌龄集》[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
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4、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江畔:江边 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蹊(xī):小路 压枝低:因为花开得很多,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 戏蝶:蝴蝶飞舞,好像在游戏 时时:常常 自在:自由安适,不受拘束 娇莺:娇美的黄莺娇:可爱的 恰恰:恰巧碰上这里形容黄莺啼叫悦耳和谐的声音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译诗]黄四娘家百花盛开遮蔽了园中的小蹊, 千朵万朵沉甸甸的已把枝头压得很低 留连在花丛中的蝴蝶不时地翩翩起舞, 自由自在的黄莺歌喉宛转正在啼鸣。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 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 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赏析]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5、《石灰吟》赏析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石灰吟:吟唱关于石灰的诗歌锤:敲打若;好像等闲:平平常常的事情清白:指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赏析: 于谦(1398-1457),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一着七言绝句,作于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当时于谦只有十七岁 全诗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是能够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表面看来,这首七绝只是咏物之作,即诗人运用白描之手法,突现出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可是,细细推敲,却又不难见出诗人的别具匠心——咏物,实为言志即运用拟人和借喻等手法,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自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永远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6、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注释】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4. 任:任凭5.尔:你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译文】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赏析】 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
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漫卷:随便卷起白日:白天一作白首纵酒:纵情喝酒放歌:尽情歌唱青春: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襄阳:在今湖北省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洛阳:今属河南[译诗、诗意]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