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52KB
约8页
文档ID:251886042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1页
1/8

年级语文学科大备课教案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共2课时目标预设1、 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运用己有的学习经验,自学)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学习诗人的观察顺序和观察角度教学重点1、 J解诗思5体会古诗的尽、境2、 引导学生赏析古诗,学习诗人的观察顺序和观察角度,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难点1、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 学习诗人的观察顺序和观察角度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教法学法It景创设法、朗读法、启示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音画、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流程集体备课任课教师二次备课第一课时:《暮江吟》课前预习准备:1、在家长的帮助下查有关白居易、苏轼、卢钺的生平资料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诗词风格2、学习群里分享的各5分钟左右的《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语文大师音画赏析视频初步了解三首古诗板块一:音画引入诗景1. (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 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2. 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交流诗人白居易及写作背景主备人:审核人: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板块二:解诗意品意境1 •理解题意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2 •注意生字读音,熟读成诵、划分节奏作业设计:根据生字的字义来组词、造句以己学过的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生字“硬”为例:ying字义:物体组织严密,性质坚固;强横的,固执的组词强硬 软硬兼施坚硬书写指导小;“更” S擞伸展造句我走过坚硬的石板,来到河的对岸[设计意图]:从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体现出来学生对于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这样的题型掌握不牢,正确率不高比如不能给“软硬兼施”中的“硬”字选择正确的解释这就是因为平时训练太少,意识模糊,没有形成能力3、 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o这两句诗我仿佛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色?4、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我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问题提示:为什么是“真珠”而不是“珍珠” ?据《汉语大词典》,“真珠”词条下有五个义项:1、即珍珠;2、指帘子;指酒;指露珠、水珠而“珍珠”在《汉语大词典》中也有珍珠宝玉、蚌类所生的真珠、珍珠帘三个义项从文献来源上来看,白居易的作品较为权威的可靠版本上均写作“真珠”5、 结合注释与节奏,小组合作探究诗意给足时间让孩子们练,才开始或许需要很久时间才能完成,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小组速度加快,组员的理解能力会随之增强,个人理解能力也会得到巩固提高学习方法:一句诗里面先是3个词语理解,然后通顺的串讲意思[设计意图]:理解古诗的方法还是要掌握牢固,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只要有了理解的方法,才会有意识有灵感的去理解任意一首古诗]6、 交流: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 ?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7-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1)小组探讨:整首诗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从哪几个字可以看出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的准确生动的描写:“铺”字说明残阳离地平线远还是近,能不能换成“射”字呢?为什么?诗人从日落写到夜晚的过渡句是哪一句?整首诗怎样的观察顺序?(以下答案仅供参考)答案1、整首诗描绘的是从黄昏到傍晚的美景。

答案2、从“暮” “露” “月”三个字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答案3、“铺”字说明残阳离地平线很近不能换成“射”字,射字说明残阳离地平线还是很高的,而且光线不柔美只有“铺”字才能准确的描写出已是接近黄昏的太阳,而且带给人们一种柔美、和谐的景象 答案4、过渡句是“可怜九月初三夜二答案5、从黄昏一直写到夜晚、从天空写到江面、再写到露水和月亮的形态板块三:诗言志解诗情1、 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阅读链接:《暮江吟》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这首诗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2、 (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3) 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4) 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老师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5) 听范读6) 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沉醉在朗读声中板块四:看音画忆诗景在音乐的渲染下,看到下面这些美景,你想起了刚学过的哪句诗?作业设计:1、根据生字的字义来组词、造句。

2、推荐三首写景佳作《枫桥夜泊》《三衢道中》《鸟鸣涧》并小组内熟读,交流古诗意境和观察顺序第二课时:《题西林壁》《雪梅》学习方法:用学习《暮江吟》的方法和步骤,老师创设情境,启示引导小组合作自学为主板块一:音画引入诗景1. (多媒体播古筝曲,欣赏“庐山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你觉得庐山的山怎么样?远看如何?近看又如何?你用什么词来形容它?2 -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小组交流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板块二:解诗意品意境1 •理解题意1)题目“题西林壁”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2 -注意生字读音,熟读成诵、划分节奏、理解难懂词语《题西林壁》理解重点:1.“横”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横看”应理解为“从正面看”;2.“识”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呢?(识别);3.“缘"的意思是“因为"《雪梅》理解重点:“骚人阁笔费评章”】 3、 多媒体出示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我仿佛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色?4、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5、 结合注释与节奏,小组合作探究诗意。

给足时间让孩子们练,才开始或许需要很久时间才能完成,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小组速度加快,组员的理解能力会随之增强,个人理解能力也会得到巩固提高学习方法:一句诗里面先是3个词语理解,然后通顺的串讲意思[设计意图]:理解古诗的方法还是要掌握牢固,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只要有了理解的方法,才会有意识有灵感的去理解任意一首古诗]6 •交流诗人的观察角度: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比如横看怎样?侧面看如何?远看,近看又如何?体现哲理的诗句是哪两句?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板块三:精读古诗,感悟哲理1 .诗中不仅有景、有画,还有理呢!(板书:理)2. 《题西林壁》你读出怎样的道理呢?(相机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如果你想要看到庐山的真面目,要怎做呢?)3. 《雪梅》你读出怎样的道理呢?(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学会取长补短4. 小结:是呀,有时我们处在事物当中没法了解事物真正的样子,也许跳出来,我们才能纵观全局,看到事物真正的样子这就好比下棋时,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许就是这样的道理;而古往今来,描写梅花的古诗可不少,那么,为什么这首诗能流传千古呢?因为诗人往往将梅、雪并写,而像卢钺这样一分为二地看待梅雪的还真没有。

这首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值得咏思作业设计:1. 任选一首诗,加上适当的想象,写出你看到的画面2. 推荐卢钺的《雪梅》其二,用我们这节课读诗题、读诗意、读画面、读情感(悟理)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看看自己能体会出怎样的情或悟出怎样的理板书设计暮江吟傍晚 半江瑟瑟半江红热爱自然夜晚 露似真珠月似弓《题西林壁》'[横看 、写景侧看 [变幻莫测题西林壁〈 〔远近高低,[认识]明理口壹寄意深远I 〔只缘《雪梅》雪 梅自_t各有长短取长补短资源链接教学反思。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