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海面停风的天气条件海面停风作为海洋气象中的特殊现象,虽表现为风速短暂降低,却常伴随能见度下降、涌浪持续、气压梯度突变等复合风险,对船舶操纵、货物安全及人员应急能力构成多重考验其应对策略需结合气象监测、船舶性能、货物特性及人员操作经验,形成系统性防御机制气象监测与预警联动是应对停风的首要环节现代航海中,船舶需配备多源气象接收设备,实时获取气象部门发布的寒潮大风、台风路径及停风概率预报例如,南通海事局通过与气象部门建立应急预警联动机制,利用工作群、短信平台等渠道,提前向航运企业、水工单位发布寒潮大风预警信息,为船舶调整航线、选择避风锚地争取时间船舶自身也应安装风速风向仪、气压计等设备,结合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数据,动态评估停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台风眼过境后的突风、锋面停滞导致的能见度骤降等2025年1月南海某集装箱船在珠江口外锚地因停风期能见度从10公里降至0.8公里发生走锚碰撞事故,凸显了实时气象监测对避险决策的重要性船舶性能优化与货物管理是应对停风的核心基础停风期间,船舶虽无强风直接作用,但涌浪持续可能导致船舶横摇、纵摇加剧,增加货物移位风险因此,船舶需提前进行稳性计算,确保初稳性高度(GM值)符合规范要求。
散装货物应进行平舱处理,防止滑动影响船舶稳性;钢材、大件货物需按《系固手册》要求进行绑扎,集装箱货物应采用交叉绑扎、衬垫加固等方式防止落水;客滚船需对车辆及可移动设备进行双重绑扎,避免因船舶摇摆引发火灾等次生事故2024年某滚装船在黄海作业时,因未对甲板车辆进行强化绑扎,停风期间车辆移位导致货物倒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500万元此外,船舶水密设施的检查同样关键,舱盖、水密门窗需保持完好,排水孔和排水系统应畅通无阻,防止海水倒灌引发沉没风险航行策略调整与避风锚地选择是应对停风的关键操作在航船舶遭遇停风时,需结合周围通航环境采用合适安全航速,加强瞭望并做好驾驶台资源管理若停风期伴随能见度不良,船舶雷达可能受涌浪干扰出现虚假信号,此时应增派瞭望人员,利用AIS设备、VHF通信等手段确认来船动态,避免碰撞事故若难以保证航行安全,应积极选择安全水域锚泊,待天气转好再继续航行锚地选择需遵循“避风、避浪、避流”原则,优先选择能遮挡多方向风浪、进出方便、水深适宜的水域例如,渤海湾船舶常选择辽东半岛东部海域作为避风锚地,该区域因地形抬升效应可降低风速,同时远离航道和养殖区,减少走锚风险2025年4月南通海事局在沿江沿海大风防御响应中,通过信息化系统远程监控锚地船舶动态,成功劝离临停1、天生港临时停泊区等水域锚泊船,避免了因停风期突风导致的船舶碰撞事故。
应急响应机制与人员培训是应对停风的保障措施船舶需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停风期间的人员分工、设备检查、通信联络等流程应急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主机、辅机维护计划,确保随时可用车舵配合抗风;堵漏器材、消防设备的定期检查,保证随时可用;应急电机、天线、舵设备的状态监测,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失控船员需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停风期间的操作技能,如偏浪航行、滞航、顺航等操纵方法偏浪航行时,船舶应以船首左(右)侧前方或船尾后侧方迎浪,航向与波浪约成30度交角,通过“之”字形航路减少横摇;滞航时,船舶以保持舵效的较低航速顶浪航行,缓解纵摇和拍底现象;顺航时,船舶以船尾斜向受浪航行,降低波浪相对速度,但需注意避免尾淹和航向不稳2023年12月浙江某渔船在寒潮大风中采用偏浪航行法,成功将横摇幅度从35度降至15度,避免了翻沉风险特殊场景应对策略需针对停风期间的复合风险制定台风过境时,停风期可能伴随台风眼经过,此时海面虽短暂平静,但外围风场可能迅速增强船舶需根据台风动态和强度,通过改变航向和航速使船位与台风中心保持安全距离例如,当船舶处于台风右半圆时,应以船首右舷顶风全速航行;若处于可航半圆,则应以右舷船尾受风航行。
2020年台风“海高斯”登陆广东阳江时,某钻井平台因未及时撤离台风眼区,导致起重机臂架在风速突变中发生结构性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超3000万元此外,秋台风路径北抬常导致远海区域出现静风带,船舶需结合数值天气预报,提前规划航线绕开静风-海雾复合天气区2025年中秋假期期间,上海至舟山航线某高速客轮因未及时调整航线,在灰鳖洋海域遭遇静风与涌浪交替作用,导致船舶横摇25度,引发乘客集体晕船事件,凸显了特殊场景应对策略的重要性技术革新与智能化应用为应对停风提供了新手段现代船舶已广泛配备智能避风决策系统,该系统整合历史气象数据、实时船舶动态及海洋环境参数,可自动生成最优避风路线例如,某航运公司开发的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将避风路线规划效率提高40%,同时降低燃油消耗15%此外,海洋工程领域研发的自适应系泊装置,可根据风浪条件自动调整锚链张力,使海上平台抗风能力提升30%这些技术突破正在重塑人类应对海洋环境变化的方式,为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海洋经济体系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