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染病护理》教学教案14日本血吸虫病教案

sat****10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04KB
约5页
文档ID:307153553
《传染病护理》教学教案14日本血吸虫病教案_第1页
1/5

讲 授 内 容旁批第五章 蠕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概 念: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临床特点:急性期 发热、肝大、腹泻或痢疾样大便 慢性期 腹泻、肝脾大晚 期 门静脉高压、巨脾和腹水 一、疾病概要病原学日本血吸虫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动物贮存宿主,家畜如牛、猪、羊、狗、猫等以及各种野生动物如鼠等,共40多种,均可成为它的终宿主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幼虫 (6个阶段)毛蚴→钉螺→尾蚴←无性生殖阶段 (钉螺体内)尾蚴→幼虫→成虫←有性生殖阶段 (宿主体内)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常合抱一起, 雄虫粗短(10—22×0.5cm),雌虫细长(20~25×0.3cm),均有吸盘,做交替吸附而运动.寄生于门静脉系统,主要在人体肠系膜下静脉内虫卵50%沉积于肠壁,23%进入肝脏,16%大便排出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入水后,在适当的光照和温度25-30℃,数小时即可孵出毛蚴,在水面下作直线运动,如遇钉螺则侵入,在其体内发育。

钉螺是唯一的中间宿主尾蚴进入人体后,幼虫随血流经静脉或淋巴系统进入右心,再经肺循环进入大循环,肠系膜A,微血管而寄生于门静脉,发育至15-16日后,雌雄合抱一个月左右在肝内发育为成虫逆血流移至结系膜下静脉的末梢血管内产卵,完成其生活史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保虫宿主种类较多,主要有牛、猪、犬、马、狗、猫及鼠类等可成为传染源2.传播途径:必备三个条件 ①带虫卵的粪便侵入水;病牛亦是主要原因②钉螺的存在(中间宿主)钉螺喜滋生于杂草丛生,潮湿环境中,有钉螺的地区才能造成血吸虫流行一次感染后能终生逸出尾蚴,生活习性顽强③人体接触疫水人通过生产,放牛,或赤脚在草地上行走可感染,讲 授 内 容旁批皮肤是主要侵入途径,也可在饮用水时候经口腔黏膜侵入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渔民感染率最高,夏秋季节感染机会最多尾蚴在钉螺体内的发育及尾蚴逸出后的活动力此时最强4.流行特性 呈地方性流行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血吸虫尾蚴、幼虫、成虫、虫卵对宿主可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幼虫表面存在C3激活剂,能促使补体旁路激活,产生趋化因子和免疫粘附,吸引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并诱导T细胞和B细胞活化,引起局部炎症。

此种炎症反应兼有速发和迟发两型病态反应的成分 虫卵是引起宿主免疫效应的主要因素,由含有毛蚴的虫卵通过卵壳上微孔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使T淋巴细胞致敏, 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吸引大量大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形成虫卵肉芽肿大量虫卵在组织中堆积,周围细胞细胞浸润形成肉芽肿并可刺激机体,产生肝纤维化2.病理结肠: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与降结肠,横结肠右侧结肠与兰尾次之急性期病变:粘膜充血、水肿,浅表溃疡慢性期: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可引起肠息肉和结肠狭窄肠系膜增厚与缩短,淋巴结肿大与网膜缠结成团,可发生肠梗阻虫卵沉积于阑尾,易诱发阑尾炎 肝脏:早期肝肿大,可见票粒状黄色颗粒 (虫卵结节);晚期肝内门静脉分支周围与门静脉区纤维组织增生→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上消化道出血异位损害:指虫卵或(和)成虫迷走,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之外的器官病变,以肺和脑较为多见临床表现一、急性血吸虫病 1.潜伏期:30-60天,平均40天 2.发热:间歇型、 弛张型、少寒颤,中毒症状轻3.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轻 度肿大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消化道症状:腹痛(50%)、腹泻(10%)5.肝肿大:90%肝肿大, 左叶显著 半数病人轻度脾大,黄疸少见。

6.呼吸道症状:咳嗽、胸痛, 感染后两周内出现 X 线改变病后月余才出现,浸润性阴影二)慢性血吸虫病定义: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讲 授 内 容旁批病程经过半年以上,称慢性血吸虫病1.无症状型: 肝大,B超网络样改变、粪检见虫卵2.有症状型:肉芽肿性结肠炎和肝病3.胃与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甚为少见(手术、胃镜、活检发现)(三)晚期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1.巨脾型: 2.腹水型: 轻度:腹围<80CM ,可反复腹胀, 对利尿剂反应好中度:腹围 80-90 CM ,低蛋白、低血钠, 利尿剂反应尚可重度:腹围>90 CM ,腹壁静脉怒张,有脐疝,低蛋白血症对利尿剂常无反应 2.侏儒型:解放初约占4%,现极少见系幼年慢性反复感染引起,体内各内分泌腺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功能减退,以垂体前叶和性腺功能不全最常见(类似垂体型侏儒)除有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的其他表现外,身材矮小,面容苍老,生长发育低于同龄人,无第二性征,但智力正常X线摄片骨骼生长成熟迟缓为其主要特证。

四)、异位血吸虫病1.肺血吸虫病 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由于虫卵沉积引起肺间质性病变轻度咳嗽与胸部隐痛,痰少肺部体征不明显2.脑血吸虫病急性期: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等脑脊液蛋白与白细胞轻度增多慢性期:局限性癫痫发作CT为单侧多发性高密度结节阴影,其周围有广泛水肿常见于顶叶,亦可见于枕叶肝脾肿大有时并不明显5)常见并发症1.上消化道出血2.肝性脑病3.肠道并发症辅助检查1.血象:急性:嗜酸细胞显著增多,嗜酸粒细胞20-40%,高者达90%慢性:嗜酸粒细胞轻度增多晚期:贫血、脾功能亢进引起全血细胞减少2.粪便检查:虫卵或孵出毛蚴,即可确诊;粪检的检出率与检粪量及送检次数密切相关,3送3检或1送3检3.肠粘膜活检: 阳性率较高急性期:以充血水肿为主慢性期:粘膜苍白,肥厚及瘢 痕形式各期均可见典型的小结节、小斑讲 授 内 容旁批4.肝功能:急性期:ALT轻度增高晚期: A/G倒置慢性血吸虫病:无症状者肝功大多正常5.免疫学检查6.影像学 B超:可以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CT:肝包膜增厚钙化,与肝内钙化中隔相垂直;在两者接界处并有切迹形成。

脑CT:表现为片状、结节状、团块状、混合密度或等密度块影,可分为脑炎型、梗塞型, 肉芽肿型和萎缩型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史: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是诊断病人的必要条件;(二)实验室检查:粪检活卵或孵出毛蚴,血循环抗原检测阳性均提示体内有活的成虫寄生其他血清免疫检查阳性均表示已感染过血吸虫三)临床表现:1.急性:①疫水;②发热而无明显毒血症状;③肝大压痛;④嗜酸增加,粪检(+),环卵(+)2.慢性:①肝肿大及消化道刺激症状;②粪检(+) 是诊断主要依据,常需反复多次检查可疑对象作直肠粘膜活检,检出率可达90%以上,血清免疫反应有主要辅助诊断价值3.晚期:①流行区长期疫水接触史;②L、C、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生长发育障碍;③粪检,直肠粘膜活检或血清免疫反应有血吸虫感染的症据治疗要点以病原治疗、对症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1.病原治疗吡喹酮:首选药,疗效高,毒性小,疗程短,适应范围广,使用方便等优点副反应最轻) 治疗剂量:急性血吸虫病:总量120mg/Kg(儿童140mg/Kg) 每 次10mg/Kg tid×4天慢性、晚期:总量60mg/Kg(儿童70mg/Kg), 每次10mg/Kg,tid×2天禁忌症:对严重心律失常,晚期血吸虫腹水型、肝功能极差或有脑病史、肾功能严重障碍者勿用,对精神病及癫痫患者慎用。

2、对症和外科治疗急性毒血症状:可酌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昏迷:抗肝昏迷治疗腹水:利尿 巨脾:手术切除,分流讲 授 内 容旁批出血:三腔管,内镜止血二、护 理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 与血吸虫急性感染后虫卵和毒素作用有关2.腹泻 与病变累及直肠、结肠,导致局部黏膜充血、水肿、溃疡有关3.体液过多 与血吸虫性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有关4.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急性期 卧床休息,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慢性期 适当活动,避免劳累,勿进粗糙、过热、多纤维、刺激性食物晚 期 腹水明显者应低钠饮食,肝性脑病时暂停蛋白质摄入2.病情观察观察有无呕血、黑便、意识障碍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表现3.用药护理应用吡喹酮时,嘱病人按时、按量坚持服药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恶心、腹痛,多数可在数小时内自行消失如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4.心理护理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常焦虑、恐惧,要加强心理护理,给予精神安慰,使其能保持愉快心理,配合治疗和护理5.健康指导生活指导 病人出院休养期间应注意休息,生活规律,限制烟酒急性期及早就诊,慢性期避免使用损肝药物。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定时随访检查疾病预防指导介绍血吸虫病的防治知识,避免接触疫水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必要时可预防性服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