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课程的实践探索

菲***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66KB
约15页
文档ID:208925920
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课程的实践探索_第1页
1/15

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课程的实践探索 摘要: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和老师职责的必定要求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政训练可以反哺专业学问教学,有助于实现人才培育目标生物化学是高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生命科学学问体系的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该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梳理学问点、建设教学资源等手段,深入挖掘提炼出多方面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我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对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化学;思政元素;混合式教学;新媒体技术 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全部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训练作用,是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训练为灵魂,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鲜亮[1]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训练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然而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训练协同育人的格局未能有效形成,主要缘由在于不能正确熟悉学问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专业课程过于注意专业技能学问的讲授,缺乏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也缺少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的主动意识。

生物化学是用科学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生物工程类和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素以“难、繁、杂”著称,概念多、内容杂,特殊是大分子结构抽象难懂,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是一门较难把握的基础课程同时,作为构建生命科学学问体系的重要组成,生物化学课程也是思政育人主的阵地,其中自然 蕴含着如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爱国情怀和实事求是、诚恳守信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将它们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促使学问传授与价值观训练相结合,可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并对培育学生树立正确、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修订教学大纲,体现课程思政 课程教学大纲是依据课程在教学方案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目标、范围、内容、体系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教学大纲也是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和评定学生学习成果、成果的标准[3]我校2018年在开展课程教学大纲修(制)订工作中,重点要求将“课程思政”内涵和教学目标有效融入教学大纲中,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力量和国际视野培育为重点,突出学生学问、力量、素养的协调发展。

基于此,课程组经过仔细研讨,在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注意课程思政修改前的教学大纲只明确了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修改后则将各章节的教学要求分为力量培育和素养培育,将相关教学内容与勇于创新、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等详细的思政元素进行了关联,为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指明白思政的方向,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为主动地思政,让“隐性思政”变得更为“显性”,而不是以平常见的无意识或潜意识思政 2仔细梳理教学内容,发掘思政元素 生物化学内容繁杂,既有晦涩的生物大分子结构、错综复杂的代谢途径,也有与生活健康等联系紧密的各种代谢疾病我们以重要学问点为线索,通过梳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提炼出如生物化学科学史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勇于创新和艰苦奋斗精神,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蕴含的职业道德素养训练、辩证思维训练,生物化学试验教学中蕴含的诚信训练等思政元素教学内容中涉及的诺贝尔奖是思政案例的重要来源之一自1901年开头颁布以来,有关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共产生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合计70余项,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一个学科[4],可见生物化学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我们对重要学问点中涉及的诺贝尔奖内容进行了梳理,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故事,既能很好地联系课程教学内容,又可以提炼出其中的思政元素,让专业学问和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以1958年FrederickSanger因胰岛素序列测定获诺贝尔化学奖为例,Sanger从1943年开头研究胰岛素的结构,试图找到一种能鉴定出氨基酸自由氨基的试剂为此,Sanger几乎尝试了当时全部的生化试剂,甚至还曾经因某种试剂污染了整个试验室的生物制品而遭到投诉,最终成功确定了一种名为2,4-二硝基氟苯(DNFB,Sanger试剂)的物质能和氨基酸的自由氨基结合,且能显黄色他用蛋白酶将牛胰岛素切成多肽小段,再将DNFB结合到多肽段的末端氨基酸上,最终用纸层析分别法鉴定出氨基酸;这是一项操作复杂、枯燥的拼图工作,工作量巨大Sanger靠着对科学的喜爱和坚持,最最终1955年推断出牛胰岛素的完整序列该成果一经公布,世界为之轰动,这是首个被解析出特有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也是人们首次知道蛋白质具有特有结构,为此,Sanger一人独享了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此外,Sanger还在1980年因创造DNA的双脱氧测序法再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这样一个诺贝尔奖故事就将“蛋白质”一章的多个重要教学学问点串联了起来,如胰岛素是教学内容“自然 活性肽”的典型代表,而胰岛素的A链、B链通过二硫键连接才能形成有生理活性的分子,涉及了学问点“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氨基酸化学性质一节的学问点“α-氨基参加的反应”中,所涉及的正是2,4-二硝基氟苯,而纸层析技术则是鉴定氨基酸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深入挖掘该案例与这些学问点的联系,就能提炼出如不怕困难、敢于探究、严谨创新等思政元素,进而将其用于引导学生理解科研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要注意培育科研爱好,同时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也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2.1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理论课堂教学 理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授专业学问,但单纯讲授基础学问,简单让学生觉得枯燥晦涩将整理出来的思政案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拓展专业视野,培育学生对科学的憧憬,从而提高教学质量[5]如在讲授学问点“酶的抑制剂”时,以屠呦呦的获奖感言《青蒿素——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一文为切入点,介绍了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抗疟药研究团队从1969年开头,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后,工作重点集中到了中药青蒿又经过多次提取失败后,从传统中医古籍文献中获得启示,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低温萃取法,获得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动物试验发觉其疟疾抑制率甚至可达100%,并在此后的临床试验中疗效显著1972年11月研究团队获得了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并在之后的研究中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明确了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

此后,科学家们不断深入研究青蒿素的抗疟机理,发觉青蒿素在亚铁活化后,可以与抑制恶性疟原虫钙ATP酶6(PlasmodiumfalciparumcalciumATPase6,PfATP6)不可逆结合并抑制其活性,使疟原虫胞质内钙离子浓度上升,引起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疟作用在该案例中,我们既讲授了抑制剂与蛋白质的关系,又向学生介绍了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觉青蒿素、解决疟疾治疗的难题的过程;其中蕴含了多种思政元素,如有抗疟团队的艰苦奋斗精神,有传统中草药和中医古籍文献的才智所激发的文化自信,也有屠呦呦采纳低温萃取法的探究创新精神等;让同学们在获得相关专业学问的同时,激发了勇担中医药现代化的使命感,无形中受到喜爱祖国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又如在讲授第二章蛋白质的内容时,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的相关故事为切入点1965年,三个研究单位数十位科研工作者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克服困难,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最终将A链和B链通过氧化重新组合形成二硫键,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虽然该工作最终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仍旧做出了杰出的工作,不仅学习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有利于激发爱国情怀,培育艰苦奋斗的精神。

2.2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试验课堂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试验科学,试验教学是生物化学课程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育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6]作为试验科学,数据的真实牢靠性至关重要,所关联的实事求是精神和诚恳守信则是职业道德素养中重要的思政元素在第一次正式生物化学试验之前,需要讲解生物化学试验课程的要求和留意事项我们以日本小保方晴子的学术造假事件造成的严峻后果为思政切入点,介绍了2014年1月她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连续发表了两篇轰动性的论文,报道了在剧烈外界刺激下,可诱导体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这种细胞被命名为STAP细胞,并将STAP细胞与胚胎干细胞进行了比较然而,就在两篇论文正式发表的当天,有学者提出了关于试验可重复性的疑问,随后更多学者认为该论文涉嫌造假2014年4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调查发觉小保方晴子的试验记录质量低下,有修改电泳图片等行为,认定她在STAP细胞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并于2014年7月正式撤回STAP细胞论文研究所还要求她自证清白,由于无法重复试验结果,小保方晴子只能辞职,其博士学位亦被早稻田高校取消该案例让学生感受到试验数据的真实牢靠对于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必需重视学术诚信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当学生了解到同年8月,小保方晴子的导师,也是论文共同作者之一的笹井芳树因该事件自杀身亡时,更是感受到学术诚信对于科研工作者甚至贵如生命,必需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克服浮躁心理,遵守学术规范、摒弃学术不端行为 2.3结合混合教学模式,融入思政元素 混合式教学结合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帮助教学的优势,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凸显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和乐观性[7]本课程将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8],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争论中,通过学生发言、小组争论,结合老师点评,增进了课程互动的思想性如依据药学专业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以“酶抑制剂药物”为主题,结合我国当前此类药物状况,完成一个专题报告,并要求制作PPT和上台进行答辩有同学结合糖代谢一章的内容,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2型糖尿病的重要治疗药物——阿卡波糖为主题,通过查阅资料,发觉阿卡波糖的降糖机制是由于其可以竞争性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糖苷酶,从而延长对寡糖、双糖和多糖的降解,延缓葡萄糖和果糖的汲取,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早在1990年德国拜耳公司就研发出了阿卡波糖,并于1994年在欧美国家上市,次年,阿卡波糖即进入中国市场。

此后多年,我国的阿卡波糖市场和技术完全被拜尔垄断,该药销售量巨大,价格昂贵,病人负担沉重我校郑裕国院士带领团队从1999年开头了阿卡波糖的微生物发酵生产研发,通过多项技术创新,最终成功实现了阿卡波糖片的大规模生产,且制造工艺更经济、环保,进而实现了阿卡波糖的国产化和国际化自2005年上市以来,打破了之前国外医药巨头的垄断局面,且售价比进口药低30%以上,迫使进口药价格下调,降低了糖尿病治疗成本,减轻了病人负担由于该专题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亲密,在讲解和争论时同学们均乐观参加,同时,老师也补充介绍了郑裕国院士在菌株的培育条件优化、发酵调控、有效成分分别和制剂成形等方面所做的相关创新性工作学生明显感受到,虽然我国在药物研发领域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但投身其中恰恰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熟悉到自己的专业大有可为,无形中渗透了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训练,而且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科学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