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吐鲁番柏孜克里千佛洞导游词3篇

凯和****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12KB
约9页
文档ID:203555865
吐鲁番柏孜克里千佛洞导游词3篇_第1页
1/9

吐鲁番柏孜克里千佛洞导游词3篇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下,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下面是第一为大家带来的吐鲁番柏孜克里千佛洞导游词,盼望可以关心大家 吐鲁番柏孜克里千佛洞导游词范文1: 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被装饰的家坐落在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中段,木沟河谷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南距高昌古城仅15公里,是新疆境内较大的闻名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朝,历经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始终是西域地区的佛教中心之一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壁画内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画像为中心的"佛本生经变故事画、佛教故事画、因原因事画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颂扬佛法,供善男信女礼拜瞻仰 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加上本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

虽遭严峻破坏,但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艳丽夺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吐鲁番柏孜克里千佛洞导游词范文2: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下,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经受了形成富强衰落的过程第17、18两窟,为公元6一7世纪南北朝后期开凿的第16号窟凿于中唐第20号窟壁画,绘制有回鹘高昌王和王后的图象第33窟后壁,有一幅表现佛涅槃后众弟子默立举哀的致意图第38窟,是反映古代摩尼教生活情景的洞窟第51号窟,建于回鹘高昌时期第69窟,是第20号窟的窟中之窟第82、83号窟,是公元10--11世纪高昌回鹘王国强大时期,专为佛寺高僧修建的小型纪念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南北朝后期,经受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这里始终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

本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虽遭严峻破坏,但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艳丽夺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2主要景点编辑 吐鲁番的石窟寺群多达十余处,合称高昌石窟,和新疆的龟兹石窟,以敦煌石窟、云岗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石窟,及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阿旃陀石窟齐名,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四支代表之一 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它曾经是高昌回鹘国的王家寺院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区东北约 40公里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西岸 "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分三层修建,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保存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 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柏孜克里克石窟群始凿于麴氏高昌国〔499-640年〕时期。

其中18、29、48号洞窟属于这一时期18号洞窟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该窟群现存能看清壁画内内容最早的一洞窟,前室及甬道和隧道下部在高昌回鹘国前期重新修绘,仅隧道上部和顶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画内容,即绘斗四式平基图案,侧壁绘着圆领通肩式袈裟的千佛,两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势有别,顶部和侧壁交界以写实的手法,仿木结构绘出檩、枋等形象逼真 在历经了麴氏高昌王国的进展之后,柏致克里克在唐西州时期名叫"宁戎寺,是新疆地区重要的佛寺中心,久负胜名北庭大都护杨袭古曾重修寺院,从这一事实说明,柏孜克里克石窟在当时已进展成为西庭地区的一处佛教圣地属于这时期的洞窟有16、17、25、27、31、42、69号窟以上洞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十一世纪以后重新修绘的,这一时期壁画题材主要是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大型经变画盛唐的新画风进入了高昌石窟,将用线造型的艺术技巧推向高峰,画面线条简洁流畅,刚劲有力,寥寥数笔,形神兼备 高昌回鹘国时期,宁戎寺成为王家寺院,历代高昌王大都在此建有洞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以高昌回鹘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属于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洞窟有14、20、31、33、39、 41、82等窟壁画题材比以前更丰富,有诸佛,千资百态的各种菩萨像、大型经变画、说法图、千佛洞、供给菩萨行列,天龙八部、四大天王像、供给人和供给比丘像及各种装饰图案,并消失了反映释尊前生很多世诚意供佛,最终自身成佛的本生因原因事,塑绘结合的"鹿野苑初转法以及密都诸题材。

吐鲁番柏孜克里千佛洞导游词范文3: 各位游客: 丝绸之路特别的地理位置使新疆成了东西文化沟通的重要通道,因此新疆的宗教艺术非常繁盛,各大宗教在此均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尤数佛教的影响力最为深远,遍布在新疆各地的洞窟石刻就充分证明白这一点,今日我们即将前去参观的就是位于火焰山中段峡谷中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得名来历 历史地位 洞窟概况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代称为"宁戎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约60公里的火焰山木头沟峡谷中,南距高昌故城仅15公里,是新疆境内较大的闻名佛教石窟遗迹之一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是"山腰的意思,突厥语是"装饰绘画之意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即麴氏高昌国(公元499640年)时期,在唐、五代、宋、元朝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里始终是西域地区的佛教中心之一高昌回鹘时期(公元913世纪)是石窟最繁华的时期,因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认为是"回鹘佛教艺术中最重要、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宝库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千佛洞景区内,这里共有洞窟83个,现存编号石窟77个,其中内有残存壁画的40余窟,壁画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地区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

石窟形式多样,以横顶直洞为主,也有中心柱式洞、方形双套洞和圆顶方形洞,还有的在石窟中间修造了殿堂和佛台 [壁画内容 16窟《伎乐图》 17窟《地狱变》 18窟《大莲花》一20窟《高昌回鹘王》 38窟《摩尼教》 82窟83窟《小型纪念影窟》] 沿着入口处的台阶拾级而下,我们可以看到对游人开放的十几个洞窟,洞内光线并不很强,模糊可见拱形内壁上的斑驳画面,每一线条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的饰带极富动感,只是很多人物面部已残缺不全,让人感到非常圆满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内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画像为中心的《佛本生经变》故事画、佛教故事画、姻原因事画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颂扬佛法,供善男信女礼拜瞻仰从公元6世纪 到12世纪,这里始终是高昌王国的佛教重地,窟中现仍保留不少古回鹊文、汉文、波罗密文等文字题记,是讨论古代文字的珍贵资料石窟群的建筑风格、绘画技巧等也都有很高的 讨论价值,1982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游客们,让我们首先来参观一下16号洞窟16号窟开凿于中唐,窟中有一幅《伎乐图》,图中古代乐器小忽雷的消失在中国佛窟中当属首次忽雷,又叫龙首琵琶,源于唐代南诏乐,其形为棒状梨形,龙首双弦,蟒皮蒙腹,檀木为槽,其真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接着来看17、18号洞窟这两个洞窟是整个石窟群 各位游客: 丝绸之路特别的地理位置使新疆成了东西文化沟通的重要通道,因此新疆的宗教艺术非常繁盛,各大宗教在此均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尤数佛教的影响力最为深远,遍布在新疆各地的洞窟石刻就充分证明白这一点,今日我们即将前去参观的就是位于火焰山中段峡谷中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得名来历 历史地位 洞窟概况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代称为"宁戎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约60公里的火焰山木头沟峡谷中,南距高昌故城仅15公里,是新疆境内较大的闻名佛教石窟遗迹之一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是"山腰的意思,突厥语是"装饰绘画之意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即麴氏高昌国(公元499640年)时期,在唐、五代、宋、元朝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里始终是西域地区的佛教中心之一高昌回鹘时期(公元913世纪)是石窟最繁华的时期,因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认为是"回鹘佛教艺术中最重要、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宝库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千佛洞景区内,这里共有洞窟83个,现存编号石窟77个,其中内有残存壁画的40余窟,壁画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地区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

石窟形式多样,以横顶直洞为主,也有中心柱式洞、方形双套洞和圆顶方形洞,还有的在石窟中间修造了殿堂和佛台 [壁画内容 16窟《伎乐图》 17窟《地狱变》 18窟《大莲花》一20窟《高昌回鹘王》 38窟《摩尼教》 82窟83窟《小型纪念影窟》] 沿着入口处的台阶拾级而下,我们可以看到对游人开放的十几个洞窟,洞内光线并不很强,模糊可见拱形内壁上的斑驳画面,每一线条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的饰带极富动感,只是很多人物面部已残缺不全,让人感到非常圆满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内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画像为中心的《佛本生经变》故事画、佛教故事画、姻原因事画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颂扬佛法,供善男信女礼拜瞻仰从公元6世纪 到12世纪,这里始终是高昌王国的佛教重地,窟中现仍保留不少古回鹊文、汉文、波罗密文等文字题记,是讨论古代文字的珍贵资料石窟群的建筑风格、绘画技巧等也都有很高的 讨论价值,1982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游客们,让我们首先来参观一下16号洞窟16号窟开凿于中唐,窟中有一幅《伎乐图》,图中古代乐器小忽雷的消失在中国佛窟中当属首次忽雷,又叫龙首琵琶,源于唐代南诏乐,其形为棒状梨形,龙首双弦,蟒皮蒙腹,檀木为槽,其真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接着来看17、18号洞窟这两个洞窟是整个石窟群中开凿历史最早的,大约开凿于公元6至7世纪的南北朝后期我们先来看17号窟中《地狱变》壁画,酷似摩尼教具府图,为全国所罕见18号窟窟顶中心有一朵大莲花,中间填充有三角、四叶等几何图案,淡雅肃穆,颇具民族特色 下面我们再来参观20号洞窟窟内的壁画绘制有高昌回鹘王和王后的图像只见高昌回鹘王头戴莲瓣形宝珠冠,身着圆领宽袖长袍,中束腰带,脚着黑色长统靴,腰带上佩系小刀、火石、硕、针筒等日常用物王后体态丰盈,头戴宝冠,身着翻领窄袖红色外套画像颜色明丽,线条流畅,绘制精致画像旁标有回鹊文题记这组壁画有很高的艺术性,是整个千佛洞壁画的代表作之一圆满的是壁画原作陈设在德国柏林博物馆,窟内展出的彩色照片是依据原作翻拍的38号窟壁画与前不同,是关于古代摩尼教的石窟后壁画有三棵树,树下有很多穿白色衣服的僧尼和有翅的羽人形象,表现了对摩尼教的尊崇摩尼教系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宗教,又叫明教,崇拜光明之神公元9至12世纪高昌回鹘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