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级导游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知识归纳.doc

marr****20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3.50KB
约8页
文档ID:143556319
中级导游宗教文化&ampamp;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知识归纳.doc_第1页
1/8

宗教文化  一、中国宗教文化概况简述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现象:人类社会所特有  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消亡  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导游人员来讲,在学习宗教文化有关内容时,一定要正确认识宗教的性质、功用,产生、存在、消亡的原因、条件,尤其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理性,正确对待宗教,克服、消除宗教心理,超越宗教偏见和宗教价值体系的束缚,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熟悉和了解、尊重国外游客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在导游工作中争取当一名优秀的“文化使者”  二、中国的佛教  佛教在中国传播简况  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宗派(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经典与制度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汉地佛教  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天山山脉南北两路到达阳关和玉门关而传入我国的,故又称“北传佛教”  2、藏传佛教  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中国的西藏地区,与西藏地区的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俗称喇嘛教  3、上座部佛教  由印度恒河一带传入斯里兰卡,再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进而传入我国云南地区,史称“南传佛教”。

  1、四圣谛  (1)苦谛:众生经常被看到或者没有看到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所患累,所逼恼,是谓“苦”  (2)集谛:解释形成所有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3)灭谛:灭尽了贪、嗔、痴等烦恼的理想境界  (4)道谛:即解脱痛苦的方法  2、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支,它们互相为因果,一个因造成一个果生起,此果又为后果之因,生生不断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3、三法印  “诸行无常” :即事物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  “诸法无我”:即事物本身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存在.  “涅槃寂静”:即达到最安乐的境界.  宁玛派:又称“红教”.宁玛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旧密宗为主,称为旧派,故名宁玛瓦  萨迦派:又称“花教”.因地处西藏萨迦而得名  噶举派:又称“白教”.噶举意为“教传”,师徒相承,口语传授  格鲁派:又称“黄教”.格鲁意为“善规者”,以严守佛教戒律而著称  摆坝派:主张在山野修行,静心忏悔、戒荤、不求他人施舍  摆孙派:主张僧侣不必戒荤,不必在山中修行,可以接受他人施舍  1、大藏经(三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2、佛门制度:  一、佛教学术对汉语语言学的影响  (1)表现在词汇学方面  a.一些中国固有的词语,用来表达佛教义理,如:心、空、真、关、定  b.为译佛典而创造的词,如:四谛、五蕴、缘起、法界、真如  c.根据佛教观念创新的词,如:万劫难复、狂禅、回光返照  (2)佛典输入了许多新句法并发展了汉语固有的一些修饰形式如颠倒词序、颠倒语序、排比句法等  (3)语音学方面 切韵的发明,四声的发明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诗歌方面:盛唐后禅宗发达,文人多兼容儒释,在诗文中平添一份脱俗逸趣  (2)小说方面:佛教为古代志怪小说和神魔小说或直接提供了故事来源,或启发了作者的艺术构思  (3)说唱文学方面:僧徒传教使用读、唱结合,导致通俗文学中说唱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三、佛教对中国其它艺术的影响  (1)建筑:寺院采取宫殿式建筑,其间有宗教性的装饰点缀  (2)雕塑:佛像塑造逐渐与中国传统的圆雕艺术融为一体  (3)绘画:中国传统的线与墨与外来的面与色不断交流,不断出新,改变了中国绘画的面貌  (4)音乐:佛曲与民间乐曲、宫廷乐曲交融互采,渐渐形成了具有“远、虚、淡、静”风格的中国佛曲。

  三、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简况  1、道教的渊源: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  2、道教的产生和确立——东汉至魏晋南北朝  3、道教的鼎盛时期——隋唐和北宋  4、道教的变革时期——南宋金元  5、道教的停滞僵化时期——明清  各道教创始人或著名人物  天师道(五斗米道):张陵(东汉)  太平道:张角(东汉末年)  新天师道:寇谦之(北魏)  茅山上清派:司马承祯、吴筠(北宋)  太一道:萧抱珍(金代)  全真道:王重阳(金代)  (二)道教教义简介  1、道教神学的创世论思想  2、道教的重己贵生论  3、重玄学派的有无双谴论  (三)道教的经典《道藏》  《道藏》的价值  1、是研究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2、是历史上医疗卫生、养生经验的总结  3、是研究我国古代化学、冶金技术的重要史料  (四)道教的修炼和服食  1、内丹道派的性命双修论  2、全真道的识心见性说  3、道教的服食:以服气为主  (五)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在中医医学方面的道教人物: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葛洪:《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内篇》  陶弘景:《肘后一百方》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  孙思邈:药王  2、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的世界级成就:  道教以浑天说解释宇宙结构  郝大通精通历算  赵友钦:《革象新书》3、在四大发明中,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均与道教相关  4、有关道教内容的著名小说:《三言》、《两拍》、《封神演义》、《四游记》、《吕仙飞剑记》、《韩湘子全传》  5、道教诗人:王勃、王绩、张九龄、李白、李贺、李商隐  6、词牌名称:瑶池宴、解佩令、华胥引、献仙音  7、永乐宫绘画  8、晋祠雕塑  9、民俗活动:寻龙辨脉、立向、察砂、观水、点穴  四、中国的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发展简况  1、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  唐高宗永徽二年传入中国,传播路线分为陆路和海路。

  目前主要为回族、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所信仰  (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教派  1、宗教信仰——六大信仰  信安拉、信天使、信使者、信仰经典、信仰后世、信前定  2、宗教义务——“五功”  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  3、善行  (三)伊斯兰教的经典  1、《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徒的宗教指导思想  2、《圣训》即《穆罕默德言行录》,每部完整的圣训都包括了传述的线索与传述本文这两部分内容  3、《圣训》 可以理解为《古兰经》的补充与解释  五、中国的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传入及其传播简况  先后四次大规模传入中国:  第一次:唐贞观九年(635年)  第二次: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元代  第三次:16世纪的明清之际  第四次:1840年鸦片战争后  解放后,中国基督教会发起了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会的本土化  (二)基督教的教义  1、“三位一体”是它最基本的信条  2、基督教相信教会是由基督建立起来的,是“基督的身体”  3、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  (三)《圣经》  1、《圣经》也称《新旧约全书》,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

  2、《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圣书,包括的经卷是基督教从犹太教经典继承而来的  3、《新约全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包括 “福音书”、 “使徒行传”、“书信”、“启示录”四个部分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n  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n  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  (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六大特色  1、时间视角: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n  2 、空间视角: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n  3 、主体: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融合;  4、范围和深度:内容广泛、内涵精深;n  5 、开放性: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6、世界地位: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一)简述n  夏以前:尧舜 “禅让” 公天下  “ 三易”:夏代“连山易”、殷代“归藏易”、 西周“周易”  “ 儒易”:春秋时儒家学派继承的易学;  “ 道易”:道教产生后以太极八卦图为其标记  研究流派:“学理易” 探究易理  “ 术数易” 发展占筮(shi)之术  夏、商、西周“三代”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思想体系;  其一: 八卦易学体系  八 卦(传伏羲创): 乾、坤、坎、离、艮、兑、震、巽  自然事物和现象: 天、地、水、火、山、泽、雷、风  其二:阴阳五行体系  一阴一阳谓之道,平衡则顺,平衡打破则反常;  五行为: 金、木、水、火、土  相克:金→木→土→水→火→金  相生:金→水→木→火→土→金  墨家:春秋时 墨翟(di)创  “ 天志”观基础上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等,代表了以手工业者为主的下层百姓利益。

  兵家:春秋时 孙武; 战国时 孙膑  孙武 “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膑 “孙膑兵法”n  法家:战国中期形成,集大成者韩非子  法与国家治理的理论n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学术思想流派: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杨朱学派等  (二) 儒家思想流派(2000多年来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  1 、孔子学说(春秋末期)  (1)“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统治  (2)“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功用是“整民”,“政之舆”  (3)认知观:“学而知之”,“学而时习之”;  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修身观:“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儒家流派的发展演变  (1)战国 孟子  “仁政” 把孔子这一学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以德行仁”n  “ 民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性善” 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  修身名言“三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苦劳饿空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汉代 董仲舒n  “ 谶(chen)纬说” 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天人感应;神化;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宋明理(心)学n  两宋 周敦颐、程颐与程颢、张载、朱熹(理或道学)  周、程、朱主张宇宙本原是天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 认识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

  张主张 气为宇宙本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n  明代 王阳明(心学)  “ 心即理”、“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n  宋明理学融儒、释、道为一体  (4)现代新儒学  20世纪20年代 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n  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 尤其借助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所构建   (三)道家思想流派  道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