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领域前沿工程领域前沿(qiányán)(部分)(部分)晏鄂川教授、博士生导师晏鄂川教授、博士生导师(dǎoshī)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 岩土工程进展概述岩土工程进展概述 ;; 第二节第二节 岩体工程的不确定特性;岩体工程的不确定特性; 第三节第三节 岩质边坡工程;岩质边坡工程; 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岩土与地质灾害环境岩土与地质灾害 (环境岩土、(环境岩土、滑坡预滑坡预 报、灾害监测手段等);报、灾害监测手段等); 第五节第五节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技术 ;; 第六节第六节 国内外岩土工程的研究差距与展望国内外岩土工程的研究差距与展望 ;; 第七节第七节 岩体工程研究部分热点岩体工程研究部分热点第一页,共118页 岩土工程包含于许多工程门类之中它岩土工程包含于许多工程门类之中它们又可分为土质们又可分为土质(tǔ zhì)工程与岩体工程工程与岩体工程两大类地质灾害、岩土环境也是岩土两大类地质灾害、岩土环境也是岩土工程必须面对的课题。
近年来我国大兴工程必须面对的课题近年来我国大兴各类工程建设,工程规模宏大,影响深各类工程建设,工程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为世界所瞩目在这些工程实践中,远,为世界所瞩目在这些工程实践中,我国岩土工程的技术和科学研究也得到我国岩土工程的技术和科学研究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其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水空前的发展其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列平处于国际前列 第一节第一节 岩土工程岩土工程(gōngchéng)进展概述进展概述*第二页,共118页 以水电工程为例堤防和土石坝是我国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以水电工程为例堤防和土石坝是我国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土质工程,在其工程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岩土工程的基础性科学问土质工程,在其工程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岩土工程的基础性科学问题,如土的本构关系、饱和及非饱和土的渗流、边坡稳定、抗震题,如土的本构关系、饱和及非饱和土的渗流、边坡稳定、抗震(kàngzhèn)(kàngzhèn)问题等其中高土石坝工程大大推动了土的本构关系问题等其中高土石坝工程大大推动了土的本构关系理论、数值计算的发展和试验设备与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小浪底理论、数值计算的发展和试验设备与技术的进步。
我国的小浪底斜心墙堆石坝、三峡二期围堰等大型土石坝工程都以科技攻关的斜心墙堆石坝、三峡二期围堰等大型土石坝工程都以科技攻关的形式进行过多单位、多模型、多程序的分析计算,对于工程设计形式进行过多单位、多模型、多程序的分析计算,对于工程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土石坝的研究也推动了大型土工离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土石坝的研究也推动了大型土工离心机和大型高压三轴试验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在堤坝工程中,渗流机和大型高压三轴试验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在堤坝工程中,渗流的分析和渗流控制;筑坝材料研究;抗震的分析和渗流控制;筑坝材料研究;抗震(kàngzhèn)(kàngzhèn)问题的研究问题的研究也取得进展也取得进展 *第三页,共118页 隧洞及地下工程和岩质边坡是岩石力学和岩体工程的课题人们在理论和机理方面开展了从宏观到微观、细观的不同层次的研究(yánjiū)和探索一方面,将研究(yánjiū)的目光从岩体转向山体、地体,大范围大尺度的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另一方面,着眼于岩体中的裂纹的起始、分叉、发展、断裂到破坏的全过程研究(yánjiū),引进了损伤和断裂力学的概念,建立适用的计算模型非连续的理论和方法在岩体工程中是强有力的计算手段。
地下洞室设计的新奥法,促进了现代地下工程的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论的形成在各种稳定分析中,以极限平衡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计算方法有下限解法和上限解法岩体中的渗流对于水利工程和环境工程都至关重要,已取得丰硕的研究(yánjiū)成果,也面临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yánjiū)的课题 *第四页,共118页 防灾减灾目前成为水利科学中岩土工程的重要领域关于水利工程中堤防(dīfáng)的破坏机理、隐患检测、工程加固方法;堤防(dīfáng)的安全性评估、风险分析和管理也是目前许多国家研究的重点;土石坝及其他岩土工程的抗震反应分析也是防灾减灾的重要课题这些问题在我国已受到重视与关注 *第五页,共118页 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岩土工程建设的同时,经济技术先进(xiānjìn)的国家将岩土学科的重点转入了资源、环境和生态等问题而对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给予更多的质疑;环境岩土受到极大重视;环境友好的地下空间利用开发受到欢迎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固然是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造成关心重点的不同,但是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国的决策层和岩土科学技术人员增强保护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第六页,共118页第二节第二节 岩体工程的不确定岩体工程的不确定(quèdìng)特性特性 1、概述、概述 在工程建设中,为了满足岩石工程建设前在工程建设中,为了满足岩石工程建设前期的工程规划与设计需要,应进行期的工程规划与设计需要,应进行(jìnxíng)地地质勘探以搞清楚岩体的地质条件(岩性、构造、质勘探以搞清楚岩体的地质条件(岩性、构造、层理、断裂、岩溶等),开展岩石力学试验工层理、断裂、岩溶等),开展岩石力学试验工作以查明岩体的力学特性及其赋存的条件(如作以查明岩体的力学特性及其赋存的条件(如岩体应力状态、地下水运行状态等),进行岩体应力状态、地下水运行状态等),进行(jìnxíng)各种专题研究,了解工程岩体的应力、各种专题研究,了解工程岩体的应力、变形状态,评估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变形状态,评估工程岩体的稳定性 *第七页,共118页 根据以上资料、数据和结果根据以上资料、数据和结果(jiē guǒ)(jiē guǒ),进行岩石工程设计,决定建筑,进行岩石工程设计,决定建筑物的轮廓、尺寸及各种支护加固办法,选用合理的开挖方法和程序。
通过物的轮廓、尺寸及各种支护加固办法,选用合理的开挖方法和程序通过这种前期工作争取把一切情况在开工前都弄清楚,以便开工后就按照既定这种前期工作争取把一切情况在开工前都弄清楚,以便开工后就按照既定的要求和程序进行施工,达到工程既经济又安全且效率又高所以设计就的要求和程序进行施工,达到工程既经济又安全且效率又高所以设计就相当于工程建设中的各种规章、规程,必须严格执行然而在工程实践中,相当于工程建设中的各种规章、规程,必须严格执行然而在工程实践中,开工后总会遇到这样那样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和问题,以致不得不修改设计,开工后总会遇到这样那样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和问题,以致不得不修改设计,改变原来设想的做法就是说,在前期工作原以为认识清楚了、确定了的改变原来设想的做法就是说,在前期工作原以为认识清楚了、确定了的东西其实有些并未搞清楚或发生了变化,还不很清楚、不很确定,有时甚东西其实有些并未搞清楚或发生了变化,还不很清楚、不很确定,有时甚至是很不确定这就是在岩石工程中经常提及的不确定性问题,不确定性至是很不确定这就是在岩石工程中经常提及的不确定性问题,不确定性也是在各类工程建设中岩石所共有的特点也是在各类工程建设中岩石所共有的特点。
第八页,共118页 2、岩体工程中不确定性的来源、岩体工程中不确定性的来源 一般来说,工程中遇到以下三方面条件的一般来说,工程中遇到以下三方面条件的变化要修改先前设计:其一是地质条件、岩体变化要修改先前设计:其一是地质条件、岩体性状的变化;其二是施工条件的变化(包括器性状的变化;其二是施工条件的变化(包括器材供应、施工技术掌握的不均一、质量控制等材供应、施工技术掌握的不均一、质量控制等人为因素);其三是洪水、地震、气候等环境人为因素);其三是洪水、地震、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异常变化后两方面情况对于除岩石工条件的异常变化后两方面情况对于除岩石工程外其他程外其他(qítā)工程也是可能导致修改设计的工程也是可能导致修改设计的因素,而对于岩石工程来说,地质条件、岩体因素,而对于岩石工程来说,地质条件、岩体性状的变化是导致修改设计的主要因素也就性状的变化是导致修改设计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岩石工程中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地是说,岩石工程中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地质条件、岩体性状的不确定性质条件、岩体性状的不确定性第九页,共118页 这是因为天然岩体在历经了复杂的成岩过程和后期亿万年这是因为天然岩体在历经了复杂的成岩过程和后期亿万年构造运动的改造后,其性状和赋存条件千差万别,可以说,构造运动的改造后,其性状和赋存条件千差万别,可以说,每一处工程场址的岩体、不同工程部位的岩体都是不相同的。
每一处工程场址的岩体、不同工程部位的岩体都是不相同的并且工程岩体一般都深埋地下,其性状与裸露于表面的岩体并且工程岩体一般都深埋地下,其性状与裸露于表面的岩体有时差别很大,隐蔽性突出相比之下,工程前期勘探工作有时差别很大,隐蔽性突出相比之下,工程前期勘探工作量总有限,不可能将所有节理裂隙等地质特征和变异都揭露量总有限,不可能将所有节理裂隙等地质特征和变异都揭露出来,一般只能通过坑槽、钻孔、平硐获得的局部资料,进出来,一般只能通过坑槽、钻孔、平硐获得的局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平均的和优势的分布概念施工开挖后,揭行统计分析获得平均的和优势的分布概念施工开挖后,揭露出没有露出没有(méi yǒu)(méi yǒu)预见到的意外现象(如某种地质缺陷)是预见到的意外现象(如某种地质缺陷)是难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为研究天然岩体的力学性状而难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为研究天然岩体的力学性状而进行的试验、测试和计算分析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前期试进行的试验、测试和计算分析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前期试验研究得到的力学参数、曲线、应力、位移分布等也具有相验研究得到的力学参数、曲线、应力、位移分布等也具有相应的不确定性。
应的不确定性 *第十页,共118页 例如,三峡工程从例如,三峡工程从2020世纪世纪(shìjì)50(shìjì)50年代开始,对大年代开始,对大坝基岩进行了十分详尽、数量巨大的地质勘探和试验研坝基岩进行了十分详尽、数量巨大的地质勘探和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对影响稳定的缓倾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对影响稳定的缓倾角节理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然而,开工后开挖揭露出角节理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然而,开工后开挖揭露出的情况与原先分析的有很大差别,不得不在施工期间针的情况与原先分析的有很大差别,不得不在施工期间针对特殊地段补充进行了集中的地质勘探工作和一系列专对特殊地段补充进行了集中的地质勘探工作和一系列专题研究,修改了设计这也是岩石工程中不确定性的突题研究,修改了设计这也是岩石工程中不确定性的突出事例 *第十一页,共118页 3、不确定性给岩石工程、不确定性给岩石工程(gōngchéng)带来的影响带来的影响 地质条件和岩体力学性状的这种不确定性,是岩地质条件和岩体力学性状的这种不确定性,是岩石力学研究中的主要困难,试验研究成果(即使是石力学研究中的主要困难,试验研究成果(即使是现场岩体力学试验)代表的只是与试验点条件相似现场岩体力学试验)代表的只是与试验点条件相似的天然岩体,通过大量试验可以得到该试验地段岩的天然岩体,通过大量试验可以得到该试验地段岩体力学性质的平均概念和可能变化的范围,但仍然体力学性质的平均概念和可能变化的范围,但仍然不能对较大范围工程不能对较大范围工程(gōngchéng)岩体的力学性状岩体的力学性状给出确定的数值来。
地质条件和岩体力学性状的这给出确定的数值来地质条件和岩体力学性状的这种不确定性,也给岩石工程种不确定性,也给岩石工程(gōngchéng)建设带来建设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一方面,施工开挖后如果没有及一系列消极影响:一方面,施工开挖后如果没有及时揭露原先没有发现的缺陷,就会给工程时揭露原先没有发现的缺陷,就会给工程(gōngchéng)留下安全隐患,有时会引起施工期岩留下安全隐患,有时会引起施工期岩体失稳,事后处理延误工期;另一方面,为了对付体失稳,事后处理延误工期;另一方面,为了对付这种不确定性,设计中不得不采用偏于保守的参数这种不确定性,设计中不得不采用偏于保守的参数和条件、保留过大的安全裕度,不必要地增加工程和条件、保留过大的安全裕度,不必要地增加工程(gōngchéng)量和投资量和投资 *第十二页,共118页 这这种种地地质质条条件件上上的的不不确确定定性性,,也也给给岩岩石石力力学学研研究究(yánjiū)带带来来了了以以下下特特点点::其其一一,,对对天天然然岩岩体体力力学学性性状状的的认认识识是是随随着着地地质质条条件件不不断断揭揭露露而而逐逐渐渐深深入入的的,,也也就就是是说说,,对对岩岩体体的的认认识识具具有有阶阶段段性性;;其其二二,,试试验验研研究究(yánjiū)可可以以获获得得岩岩体体性性状状((力力学学参参数数、、应应力力—位位移移分分布布、、强强度度和和承承载载能能力力等等))的的可可能能变变化化范范围围,,也也可可以以力力求求减减小小这这个个变变化化范范围围,,却却总总难难以以针针对对一一定定规规模模的的岩岩体给出十分准确的数据。
体给出十分准确的数据第十三页,共118页 4、减小岩石工程中不确定性的途径、减小岩石工程中不确定性的途径 为了减小岩石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工程前期的地质勘探工作为了减小岩石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工程前期的地质勘探工作应尽量做细,岩石力学试验研究要更深入,设计中对岩体承载应尽量做细,岩石力学试验研究要更深入,设计中对岩体承载能力的利用要留有适当的余地和有备用方案但是,最为有效能力的利用要留有适当的余地和有备用方案但是,最为有效的是施工中要根据临时发现的情况及时修改设计,也就是说,的是施工中要根据临时发现的情况及时修改设计,也就是说,要进行动态设计所谓动态设计,其实就是早年太沙基的要进行动态设计所谓动态设计,其实就是早年太沙基的Design as you go的思想,即在施工中不断补充和修改设计的思的思想,即在施工中不断补充和修改设计的思想后来隧洞建设中产生的新奥法的核心也就是要根据施工揭想后来隧洞建设中产生的新奥法的核心也就是要根据施工揭露的新情况不断调整、修改、优化设计其实,这种做法露的新情况不断调整、修改、优化设计其实,这种做法(zuòfǎ)应当不仅限于隧洞施工,对一切岩石工程(包括边坡、应当不仅限于隧洞施工,对一切岩石工程(包括边坡、坝基)都是适用的。
例如,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高边坡工程的施坝基)都是适用的例如,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高边坡工程的施工中就曾经历过这样的努力和实践工中就曾经历过这样的努力和实践第十四页,共118页 动态设计中修改设计的依据是施工开挖中不断揭露出来动态设计中修改设计的依据是施工开挖中不断揭露出来新的岩石情况、开挖爆破的影响和参数、施工地质测绘和监新的岩石情况、开挖爆破的影响和参数、施工地质测绘和监测、试验资料工作的要点是对于这些信息和资料要及时综测、试验资料工作的要点是对于这些信息和资料要及时综合、分析、反馈、调整,不及时就达不到动态设计的目的合、分析、反馈、调整,不及时就达不到动态设计的目的然而然而(rán ér)(rán ér),实现动态设计最关键的问题是设计、地质、,实现动态设计最关键的问题是设计、地质、施工、监测、监理和业主等各方面要密切配合,而不能分家、施工、监测、监理和业主等各方面要密切配合,而不能分家、相互牵制、防范要建立一个各方面(各环节)密切配合相互牵制、防范要建立一个各方面(各环节)密切配合(而不是互相牵制)的体制已故的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创始(而不是互相牵制)的体制已故的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创始人之一人之一L L.缪勒教授打过一个比喻,形容在新奥法隧洞施工.缪勒教授打过一个比喻,形容在新奥法隧洞施工中有关各方之间的关系,彼此应当十分默契、密切配合,合中有关各方之间的关系,彼此应当十分默契、密切配合,合作得像一个优秀的篮球队一样。
作得像一个优秀的篮球队一样 *第十五页,共118页 5 地质勘探工作可减少不确定性地质勘探工作可减少不确定性 工程地质的主要任务是将天然岩体的工程地质的主要任务是将天然岩体的情况查明根据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在一情况查明根据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在一个坝址区内的岩体情况,只要是与工程建个坝址区内的岩体情况,只要是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都要全面弄清楚,包括岩性、筑物有关的,都要全面弄清楚,包括岩性、岩石的组分、结构、岩体构造、断裂、风岩石的组分、结构、岩体构造、断裂、风化、溶蚀、侵蚀(剥蚀)等许多方面,并化、溶蚀、侵蚀(剥蚀)等许多方面,并进而研究它们的成因、演变历史、分布规进而研究它们的成因、演变历史、分布规律等在可研报告律等在可研报告(bàogào)阶段和初步设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还要求说明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计阶段还要求说明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论述和评价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论述和评价工程岩体的稳定条件,提出加固、处理意工程岩体的稳定条件,提出加固、处理意见显然,岩石力学的工作在这里是包含见显然,岩石力学的工作在这里是包含在工程地质任务中的。
在工程地质任务中的 *第十六页,共118页 在岩石力学已经成为独立学科和专业在岩石力学已经成为独立学科和专业(zhuānyè)(zhuānyè)的今天,的今天,根据以往大量工程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就工程地质与岩石力根据以往大量工程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就工程地质与岩石力学的分工提出这样一个模式:凡是不需要通过物理力学性质学的分工提出这样一个模式:凡是不需要通过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就可以得到的有关岩石、岩体性质的说明和描述,试验研究就可以得到的有关岩石、岩体性质的说明和描述,属于工程地质专业属于工程地质专业(zhuānyè)(zhuānyè)范围;反之,则归于项目工程范围;反之,则归于项目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两方面都要做,例如关于岩体节理裂隙的定地质和岩石力学两方面都要做,例如关于岩体节理裂隙的定量描述、工程岩体的分级、分区等,只是侧重点和使用的方量描述、工程岩体的分级、分区等,只是侧重点和使用的方法各有不同利用弹性波穿过岩体时的反应来探测、研究岩法各有不同利用弹性波穿过岩体时的反应来探测、研究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工程地质中属于物探工作,侧重于查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工程地质中属于物探工作,侧重于查明岩体情况,在岩石力学中是研究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一种明岩体情况,在岩石力学中是研究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一种方法。
方法 *第十七页,共118页 重要的是,分工不能分家:一切岩石力学的试验重要的是,分工不能分家:一切岩石力学的试验研究工作都必须和地质工作紧密联系、结合,包含研究工作都必须和地质工作紧密联系、结合,包含几重含义:首先,岩石力学工作者必须对地质工作几重含义:首先,岩石力学工作者必须对地质工作的成果的成果————关于岩石、岩体的性质和状况的描述有关于岩石、岩体的性质和状况的描述有详尽的了解;其次,室内试验取样、现场试验选点详尽的了解;其次,室内试验取样、现场试验选点都应当与地质人员结合进行,以便保证试验结果具都应当与地质人员结合进行,以便保证试验结果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试验结果分析、解释要紧密结合有足够的代表性;试验结果分析、解释要紧密结合试点附近的地质条件进行(特别是在试验结果出现试点附近的地质条件进行(特别是在试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各种计算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异常时);各种计算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jiànlì)(jiànlì)、、本构关系和强度准则的选用、计算域(范围)的确本构关系和强度准则的选用、计算域(范围)的确定等都必须符合实际地质条件,应有地质人员参与定等都必须符合实际地质条件,应有地质人员参与。
对分析、计算结果的解释和应用也要在充分考虑地对分析、计算结果的解释和应用也要在充分考虑地质背景条件下进行质背景条件下进行 *第十八页,共118页 6 6 工程设计可防避不确定性工程设计可防避不确定性 如果将工程设计理解为工程建设的如果将工程设计理解为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那么工程地质勘查和岩石力学前期工作,那么工程地质勘查和岩石力学试验研究都是工程设计的一部分内容,都试验研究都是工程设计的一部分内容,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对具体的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对具体的设计工作而言,岩石力学研究是为工程建设服工作而言,岩石力学研究是为工程建设服务的一项独立的专业,各有分工不同岩务的一项独立的专业,各有分工不同岩石力学为工程建设的服务不应当是一种消石力学为工程建设的服务不应当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服务,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极、被动的服务,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zhǔdòng)(zhǔdòng)的、参与式的服务也就是说,的、参与式的服务也就是说,一方面它应当按设计规范的要求,向设计一方面它应当按设计规范的要求,向设计工作提供有关天然岩体性状的资料;另一工作提供有关天然岩体性状的资料;另一方面它还要将对工程岩体分析研究的结果方面它还要将对工程岩体分析研究的结果反馈给设计,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
反馈给设计,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 *第十九页,共118页 从岩石力学的角度看,水利水电的岩石工程设计的从岩石力学的角度看,水利水电的岩石工程设计的任务可以概括如下:根据工程地质勘探和岩石力学试验任务可以概括如下:根据工程地质勘探和岩石力学试验研究提供的关于天然岩体的地质条件和物理力学性质,研究提供的关于天然岩体的地质条件和物理力学性质,考虑水文、气象等其他方面的条件,按照本枢纽考虑水文、气象等其他方面的条件,按照本枢纽(shūniǔ)(shūniǔ)对各水工建筑物功能的要求,确定岩石基础、对各水工建筑物功能的要求,确定岩石基础、地下洞室和岩石边坡的位置、尺寸、加固处理措施、施地下洞室和岩石边坡的位置、尺寸、加固处理措施、施工开挖方法和程序等与此相应地,岩石力学试验研究工开挖方法和程序等与此相应地,岩石力学试验研究的任务为:根据水工布置的需要,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的任务为:根据水工布置的需要,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研究,提供关于天然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认识和资料研究,提供关于天然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认识和资料(包括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应力(包括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本构应变关系曲线,本构关系、变形和强度属性等),并按照工程设计选出的岩关系、变形和强度属性等),并按照工程设计选出的岩石工程方案,通过计算分析、模型试验或原型监测,阐石工程方案,通过计算分析、模型试验或原型监测,阐明有关工程岩体的力学性状(应力、应变分布、塑性区明有关工程岩体的力学性状(应力、应变分布、塑性区或破裂损伤区),对其稳定性或失稳破坏形态做出评价。
或破裂损伤区),对其稳定性或失稳破坏形态做出评价从岩石力学的角度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岩体加固处理的从岩石力学的角度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岩体加固处理的建议 *第二十页,共118页第三节第三节 岩质边坡工程岩质边坡工程(gōngchéng)1 1、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wèntí)(wèntí):水利工程中的岩质:水利工程中的岩质边坡边坡 水利水电工程中边坡的开挖与水库水位的升降都可能(kěnéng)导致边坡的失稳定我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如三峡、二滩、李家峡、五强溪、隔河岩、小湾、天生桥二级河龙滩等涉及的天然边坡高达400~1000m,工程边坡高达200~400m,垂直开挖坡高近100m漫湾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隔河岩水电站等都发生过规模较大的边坡失稳,造成很大损失龙滩水电站进口倾倒蠕变体约1300万m3需加固治理在三峡库区,蓄水以后可对库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危害的有1168处崩滑体,需要避让或处理;有744处崩滑体目前较稳定,需监测预警;有578处相对稳定暂不处理 *第二十一页,共118页2 2、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wèntí)(wèntí):岩质边坡稳定: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性研究 (1)边坡稳定性分类。
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的组织下,有关设计院配合,对于全国117个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典型滑坡和变形边坡进行了调查,总结了边坡失稳在各类岩体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其中块体结构占14.08%,层状同向结构占19.72%,层状反向结构占15.49%,层状斜向结构占14.08%,碎裂和散体结构占36.63%在七种失稳类型中崩塌占7.04%,滑动占73.24%,倾倒占5.63%,溃屈占2.82%,拉裂占4.23%,复合(fùhé)占7.04%调查表明,引起变形和失稳的因素十分复杂巨型和大中型滑坡主要以各种水的作用为主;中小型楔体滑动、拉裂及大型崩塌则以人类工程活动为主 *第二十二页,共118页 陈祖煜等人利用(lìyòng)调查登录的资料对于RMR-SMR分类系统进行了补充修正,计入了坡高及结构面条件对边坡稳定的影响经理论分析和工程验证,提出了CSMR(Chinese System for SMR)分类体系根据这一分类体系,边坡按其稳定性被分为五类:Ⅰ类稳定,81~100分;Ⅱ类稳定,61~80分;Ⅲ类局部稳定41~60分;Ⅳ类不稳21~40分;Ⅴ类很不稳定,0~20分 *第二十三页,共118页 (2)影响边坡失稳的因素。
影响边坡失稳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切割、岩性、构造、水和边坡开挖的综合作用经验表明,谷坡强风化带、强卸荷带、甚至(shènzhì)弱风化带的上部经常是边坡失稳的底界,这些部位的岩体结构完整性差,结构面大部分松弛、泥化或充填次生夹泥,在爆破开挖、施工用水或者降雨情况,极易失稳,地下水产生的渗透力对于边坡影响极大因此,施工期降低地下水位,控制爆破的药量,注意边坡自上而下的边开挖、边支护加固,边监测变形,是防止失稳的有效措施 *第二十四页,共118页 (3)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及稳定性分析(fēnxī)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边坡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监测、理论分析(fēnxī)、数值计算和模拟试验几种 A) 监测方面:用红外线进行大范围的普查;用综合探井、CT层析成像、定向取芯和平硐探测结构面或滑动面;进行地应力的测试,了解高陡谷坡的应力场;进行边坡表面、深部变形和地下水的监测;用测线法、统计法对节理类型进行调查统计,用蒙特卡罗法模拟岩体节理网络,确定岩体节理密度与连通率 *第二十五页,共118页 B) 理论与数值分析方面:用地质力学模型研究边坡理论与数值分析方面:用地质力学模型研究边坡破坏机制,用评价不同破坏机制的地质模式,评价边坡破坏机制,用评价不同破坏机制的地质模式,评价边坡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用组合梁板理论研究倾倒蠕变的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用组合梁板理论研究倾倒蠕变的机理;使用分块推力法与萨尔玛法、极限平衡理论和块机理;使用分块推力法与萨尔玛法、极限平衡理论和块体理论进行稳定计算;用数值计算模拟分析边坡应力变体理论进行稳定计算;用数值计算模拟分析边坡应力变形。
在边坡稳定分析方面,可以根据岩体的整体性和结形在边坡稳定分析方面,可以根据岩体的整体性和结构特点进行不同的稳定分析对于全风化岩体及碎散、构特点进行不同的稳定分析对于全风化岩体及碎散、破裂结构岩体,可以与土质边坡一样采用自动搜索方法破裂结构岩体,可以与土质边坡一样采用自动搜索方法确定滑裂面及安全系数;对于确定滑裂面及安全系数;对于Ⅳ、、Ⅴ级结构面发育的岩级结构面发育的岩质边坡,根据节理与裂隙统计资料,结合地质分析确定质边坡,根据节理与裂隙统计资料,结合地质分析确定或者基本确定滑动面的位置;对于层状结构和已知控制或者基本确定滑动面的位置;对于层状结构和已知控制性的不利性的不利(bùlì)结构面的组合块,按实际块体验算其稳定结构面的组合块,按实际块体验算其稳定性 *第二十六页,共118页 在各种稳定分析中,以极限平衡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在各种稳定分析中,以极限平衡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极限平衡的计算方法有下限解法和上限解法下限解包括:极限平衡的计算方法有下限解法和上限解法下限解包括:适用于圆弧滑动面的瑞典圆弧法和简化毕肖甫法;适用于适用于圆弧滑动面的瑞典圆弧法和简化毕肖甫法;适用于任意滑动面的简布法和摩根斯坦-普瑞斯法;传递系数法任意滑动面的简布法和摩根斯坦-普瑞斯法;传递系数法等。
上限解有:萨尔玛法、潘家铮极限分块平衡法,能量等上限解有:萨尔玛法、潘家铮极限分块平衡法,能量法对于可能发生三维楔体破坏的岩质边坡,采用楔形体法对于可能发生三维楔体破坏的岩质边坡,采用楔形体分析计算,与稳定分析一起,通常也配合进行应力变形的分析计算,与稳定分析一起,通常也配合进行应力变形的数值计算模型不一定越复杂越好,重要的是其对于计算数值计算模型不一定越复杂越好,重要的是其对于计算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xuǎnzé)(xuǎnzé)参数的合理性参数的合理性 C) 模型试验方法:用离心机模拟边坡,研究其破坏模型试验方法:用离心机模拟边坡,研究其破坏机理机理(jī lǐ);用涌浪模型试验研究滑坡滑速与涌浪高度相;用涌浪模型试验研究滑坡滑速与涌浪高度相关关系 *第二十七页,共118页3 3、第三个问题:岩体的力学、第三个问题:岩体的力学(lì xué)(lì xué)参数参数选取选取 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水工建筑物的安危和工程量的大小由于岩体的破坏主要是剪切破坏,其抗剪强度(qiángdù)指标是关键的参数与土的强度(qiángdù)指标不同,岩体的强度(qiángdù)指标无法用室内试验直接测取。
一般岩体的原位强度(qiángdù)指标必须从地质岩性、岩块试验、表面的特征来合理估算Hoek和Brown对此进行了广泛地研究,他们使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实测数据,提出节理化岩体的经验破坏准则设计应用中表明它对于松动的岩体实用性好,对于紧密镶嵌的未扰动岩体则估计的强度(qiángdù)偏低目前,我国的水利行业对岩体的力学参数通常采用强度(qiángdù)折减法我国的GB50218-94《工程岩土分级标准》和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都规定了岩体力学指标的估算方法目前现行的岩体力学指标估算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第二十八页,共118页1)工程地质类比法;)工程地质类比法;2))Hoek--Brown判据;判据;3)正分析与反分析;)正分析与反分析;4)试验强度折减法;)试验强度折减法;5)非均质岩体综合抗剪强度非均质岩体综合抗剪强度 岩岩体体中中软软弱弱结结构构面面力力学学参参数数可可以以按按成成因因分分为为原原生生型型、、次次生生充充填填(chōnɡ tián)型型和和构构造造综综合合型型,,以以构构造造综综合合型型居居多多以以颗颗粒粒组组成成为为主主要要因因素素将将软软弱弱结结构构面面分分为为全全泥泥、、泥泥夹夹岩岩屑屑、、岩岩屑屑夹夹泥泥和和岩岩屑屑岩岩块块四四种种::对对于于无无充充填填(chōnɡ tián)的的刚刚性性结结构构面面可可分分为为未未胶胶结结和和胶胶结结两两种种。
在在现现场场大大型型原原位位抗抗剪剪试试验验的的基基础础上上,,按按此此分分类类国国内内水水利利水水电电工工程程中中的的软软弱弱层层抗抗剪剪强强度度指标试验值统计如下表所示指标试验值统计如下表所示 *第二十九页,共118页*第三十页,共118页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环境(huánjìng)岩土与岩土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 1、环境、环境(huánjìng)岩土工岩土工程程 国外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人均的GDP达到7000~8000美元(měiyuán)以后,环境的污染将被全面治理,总体的环境将会优化,环境会走向好转以垃圾处理为例,美国每年花在垃圾填埋的费用高达几百亿美元(měiyuán)我国目前不可能达到同样的处理标准,但是应尽量减少污染,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处理方式是我国岩土工作者的责任各种天然的地质灾害及工程建设引发的环境问题受到关注,在高边坡的治理、基础抗震、河道整治等诸方面都取得了经验和成绩例如对于乌江渡、鲁布革的水库库区滑坡的治理;三峡船闸的高边坡治理;天生桥和漫湾开挖引起的滑坡的处理、李家峡泄水道滑坡治理等我国的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方面,尽管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也有了进展。
杭州、深圳、北京、上海、苏州、天津、长沙、贵阳、昆明等城市都有垃圾填埋的设施第三十一页,共118页 岩土工程人员已经开始着手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了有关研究,但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岩土灾害的治理还只限于与工程直接有关的部分,固体废弃物处理一般也限于大城市 环境岩土工程学是岩土工程学与环境科学相互整合的一门科学,举凡与环境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都是环境岩土工程学所讨论的范畴,其目的在于使工程建设和自然环境得到平衡,以达到可持续发展(fāzhǎn)环境岩土工程主要包含地质灾害与卫生工程,环境岩土工程与地下水的污染有直接关系,是水利科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水资源利用的形势日益严峻,安全的饮用水和灌溉水的确保是维持经济发展(fāzhǎn)的根本问题,如何控制地下水污染状况和水库水质量相当重要因此,研究废弃物处理场的规划和现有污染的调查,将有助于完善水资源综合管理与使用 *第三十二页,共118页 近年来,由于旧有废弃物处理场规划不当及人类生活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虽属发展中国家,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垃圾产量与GDP几乎同步增长,以每年约9%左右的速度递增:1986年的5200万t,1990年6767万t,2002年的清运量达1.4万t。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0%左右我国城市周围垃圾已经堆积十几亿t,许多城镇为城市垃圾所包围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旧有废弃物处理场与人类生活发展的污染控制,新建废弃物处理场规划与防护设计,这包括污染程度的评估、环境易损性评估、污染物迁移预测、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污染土修复(xiūfù)与废弃物处理场的规划等因此研究的课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三十三页,共118页 (1)污染程度与环境易损性评估由于计算机的普及,数值分析广泛用于污染物迁移扩散机制的模拟,建立了大量的数值模型,使得人们对污染物迁移与扩散掌握了基本规律;空间技术的发展,高解析、可见光及不可见光的卫星相片的应用,使得大范围监测环境污染的技术逐渐发展和应用;勘探技术的成熟,使得预测地下的水文地质状况与污染程度的可靠度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岩土工程、环境状况和社会现况等信息的整合与分享成为可能在上述的条件下,自1995年以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将上述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系统性整合,把污染程度或环境易损性加以分级,并绘制成图,作为污染控制的参考依据及工程初步规划的决策参考,形成跨领域的整合。
由于各地区之间人文(rénwén)与自然条件均不相同,使得选用的研究参数与数学模型各不相同,如何进行污染程度与环境易损性评估与污染范围,仍需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第三十四页,共118页 ((2))污污染染物物迁迁移移预预测测,,污污染染物物迁迁移移预预测测对对于于污污染染控控制制是是相相当当重重要要的的,,了了解解污污染染物物的的迁迁移移规规律律可可以以作作为为保保护护区区划划定定的的参参考考依依据据,,并并可可用用来来评评估估现现况况是是否否恶恶化化或或好好转转污污染染物物迁迁移移预预测测通通常常通通过过现现地地监监测测与与数数值值模模拟拟,,现现地地监监测测通通常常采采取取现现地地钻钻孔孔或或电电磁磁探探测测、、探探地地雷雷达达等等地地球球物物理理探探测测法法污污染染物物迁迁移移预预测测的的准准确确性性和和对对于于突突发发性性事事故故的的污染评估与治理是关键技术问题污染评估与治理是关键技术问题 ((3))地地下下水水综综合合管管理理包包括括地地下下水水库库勘勘探探(kāntàn)、、水水质质监监测测、、污污染染控控制制、、保保护护区区划划定定、、土土地地利利用用与与合合理理使使用规划等。
用规划等 *第三十五页,共118页 (4)污染土修复利用污染物迁移特性,使污染物 从 土 中 移 除 污 染 治 理 效 率 的 评 估 是 重 要(zhòngyào)的课题 (5)废弃物处理场的规划废弃物主要包括辐射污染物、固体污染物和液体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处理问题包括了场址选定、保护层设计与安全性评估的研究第三十六页,共118页2、地质灾害问题、地质灾害问题(wèntí) ((1 1)概述)概述我我国国是是地地质质灾灾害害十十分分严严重重的的国国家家根根据据““中中国国环环境境公公报报,,1998~2002”1998~2002”的的统统计计,,19991999年年、、20002000年年、、20012001年年和和20022002年年,,全全国国因因滑滑坡坡、、泥泥石石流流死死亡亡人人数数分分别别为为823823人人、、11021102人人((另另6363人人失失踪踪))、、788788人人和和853853人人目目前前地地质质灾灾害害的的研研究究主主要要在在于于灾灾害害风风险险评评估估(pínɡ (pínɡ ɡū)ɡū),,包包括括灾灾害害潜势图的划定与灾害预报潜势图的划定与灾害预报。
*第三十七页,共118页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数值分析广泛应用于灾害(zāihài)发生机制的模拟,建立了大量的数值模型,使得人们对灾害(zāihài)的发生掌握了基本规律;空间技术的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和高解析、可见光及不可见光的卫星相片的应用,使得大范围监测的技术逐渐发展和应用;勘探技术的成熟,使得预测地下地质状况的可靠度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岩土工程信息的整合与分享成为可能在上述的条件下,自1990年以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将上述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系统性整合,把地质灾害(zāihài)的危险和危害的潜势度加以分级,并绘制成图,作为灾害(zāihài)防救的参考依据及工程初步规划的决策参考的研究大量展开 *第三十八页,共118页 另一方面,地质灾害具有地域性,不同(bù tónɡ)的地区有不同(bù tónɡ)的地质灾害,且地质灾害的分布通常相当广泛,这使得各国政府不可能投入巨资来全面有效治理地质灾害,而且也不可行,因此,分区重点防治并结合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是未来处理地质灾害问题的主要可行方法通过灾害历史资料的搜集与可靠度分析进行预警基准的研究也相当普遍。
*第三十九页,共118页 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高边坡病害的系统监测,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监测经验的积累,对监测的意义(yìyì)、内容、目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边坡病害的监测是高边坡病害预报和防治基础信息获得的一种重要手段,实现高边坡病害的有效防治或灾害预报监测的目的是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演变趋势,具体了解和掌握病害演变的动态过程,适时捕捉病害临近暴发成灾的特征信息,或把握边坡病害治理的有效时机以避免灾害事故的发生从边坡病害的监测内容而言,不仅包括边坡病害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的监测,而且还包括病害治理工程效果的反馈监测我国香港地区的滑坡监测技术和体系是相当先进和有效的 *第四十页,共118页 2003年4月7日,中国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签订了“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协议”从此,中央电视台每年(měinián)在进入雨季后在黄金时间向全国人民发布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报这在全世界尚属首次据不完全统计的反馈资料2003年的预报预警工作准确率达到50%以上 *第四十一页,共118页((((2 2)典型灾害)典型灾害)典型灾害)典型灾害(zāihài)——(zāihài)——滑坡预报滑坡预报滑坡预报滑坡预报问题问题问题问题一、滑坡时间预测研究历程一、滑坡时间预测研究历程 对滑坡时间预报的研究历程,大致对滑坡时间预报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20世纪世纪60~70年代现象预报和经验方程年代现象预报和经验方程预报阶段:预报阶段: 主要以现象预报和经验预报为主。
利用主要以现象预报和经验预报为主利用滑波的一些变形破坏现象和失稳前的宏滑波的一些变形破坏现象和失稳前的宏观前兆现象,对滑坡失稳进行推断这观前兆现象,对滑坡失稳进行推断这种预报是对滑坡前兆反映的经验积累的种预报是对滑坡前兆反映的经验积累的直观预报方法滑坡前兆现象主要有:直观预报方法滑坡前兆现象主要有:地面变形、地下水位突然变化、地声地面变形、地下水位突然变化、地声(dì shēnɡ)、地热、动物表现异常等显然这、地热、动物表现异常等显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明显前兆的滑坡,预报种方法只适用于明显前兆的滑坡,预报精度也不高,是一种定性的预报方法精度也不高,是一种定性的预报方法 *第四十二页,共118页 1963年,我国曾利用年,我国曾利用(lìyòng)这种方法成功地预报了宝这种方法成功地预报了宝成线须家河滑坡在这期间,日本学者斋藤迪孝通过大量的成线须家河滑坡在这期间,日本学者斋藤迪孝通过大量的试验,提出了蠕变破坏三阶段理论,建立了加速蠕变的微分试验,提出了蠕变破坏三阶段理论,建立了加速蠕变的微分方程,利用方程,利用(lìyòng)该模型曾于该模型曾于1970年对日本的高场山滑波年对日本的高场山滑波进行了成功的预报。
此后,进行了成功的预报此后,E.Hock根据智利的根据智利的Chuquicamata矿滑坡监测位移矿滑坡监测位移——时间曲线提出了利用时间曲线提出了利用(lìyòng)滑波变形曲线的形态和趋势进行外延并推求滑动时滑波变形曲线的形态和趋势进行外延并推求滑动时间的外延法,其预报的理论依据与斋藤是相同的由于这些间的外延法,其预报的理论依据与斋藤是相同的由于这些方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经验公式,所求得的蠕变破坏时间方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经验公式,所求得的蠕变破坏时间属于概算,预报精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仅适用于中短期预报属于概算,预报精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仅适用于中短期预报和临滑预报因此,这一阶段的预报方法,是建立在和临滑预报因此,这一阶段的预报方法,是建立在“现象现象”和和“经验经验”基础上的经验预报法基础上的经验预报法 *第四十三页,共118页2、、20世纪世纪80年代位移年代位移——时间统计分析预报阶段:时间统计分析预报阶段: 随着概率论、数理统计、灰色系统理论、模糊数学等现随着概率论、数理统计、灰色系统理论、模糊数学等现代数学理论的诞生和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代数学理论的诞生和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xuézhě)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个滑坡预报模型。
此基础上建立了多个滑坡预报模型 例如:王思敬教授(例如:王思敬教授(1984)提出了边坡失移前总变)提出了边坡失移前总变形量和位移速率的综合预报方法陈明东、王兰生形量和位移速率的综合预报方法陈明东、王兰生((1988)首先将灰色系统理论中的)首先将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1)模型法)模型法引入滑坡位移引入滑坡位移——时间曲线的拟合外推,提出了利用滤时间曲线的拟合外推,提出了利用滤波灰色分析法进行滑坡的中期预报晏同珍(波灰色分析法进行滑坡的中期预报晏同珍(1988)根)根据滑坡过程存在着与生物孕育、发生、消亡相似的位移据滑坡过程存在着与生物孕育、发生、消亡相似的位移特征,引入了特征,引入了Verhulst生物生长模型,生物生长模型,Verhulst模型目前模型目前已被广泛采用李天斌(已被广泛采用李天斌(1999)根据斜坡变形破坏的位)根据斜坡变形破坏的位移量化曲线更接近移量化曲线更接近Verhulst反函数曲线,提出了反函数曲线,提出了Verhulst反函数模型这一时期,张倬元(反函数模型这一时期,张倬元(1988)还提出了黄金)还提出了黄金分割数法,孙景恒(分割数法,孙景恒(1993)引入了)引入了Pearl生长模型法。
生长模型法 *第四十四页,共118页 此此外外,,还还有有不不少少学学者者引引入入了了马马尔尔科科夫夫预预报报、、模模糊糊数数学学方方法法预预报报、、正正交交多多项项式式最最佳佳逼逼近近模模型型(móxíng)((周周创创兵兵等等))、、梯梯度度-正正弦弦模模型型(móxíng)((崔崔政政权权))、、泊泊松松旋旋回回预预报报和和图图解解法法等等多多种种方方法法,,使使滑滑坡坡预预报报方方法法向向定定量量化化方方向向迈迈进进了了一一大大步步但但是是,,这这一一阶阶段段的的学学者者们们主主要要注注重重预预报报方方法法的的探探讨讨而而对对与与滑滑坡坡密密切切相相关关的的一一些些基基本本问问题题,,如如观观测测资资料料的的分分析析、、处处理理、、预预报报时时序序资资料料的的选选择择、、干干扰扰信信息息的的剔剔除除与与有有用用信信息息的的增增强强等等还还认认识识不不足足;;对对滑滑坡坡基基础础研研究究与与预预报报相相结结合合方方面面的的探探讨讨也也较较少少,,也也很很少少在在利利用用上上述述先先进进理理论论和和方方法法的的同同进进,,将将预预报报参参数数与与斜斜坡坡变变形形破破坏坏和和演演变变机机制制联联系系起起来来考考虑虑,,因而大大影响了预报精度。
因而大大影响了预报精度第四十五页,共118页3、、20世纪世纪90年代以来非线性预报和综合预报模型及预报判据研究年代以来非线性预报和综合预报模型及预报判据研究阶段:阶段: 20世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的发展及其年代以来,由于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人们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滑坡研在各个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人们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滑坡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滑坡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一个灰与白、确定究者开始认识到滑坡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一个灰与白、确定性与随机性、渐变与突变、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等对立统性与随机性、渐变与突变、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等对立统一的系统因此,许多学者引用了对处理复杂问题比较有效的非一的系统因此,许多学者引用了对处理复杂问题比较有效的非线性科学理论来研究滑坡的预报问题,提出了多个滑坡预报模型,线性科学理论来研究滑坡的预报问题,提出了多个滑坡预报模型,其中代表性的有:尖点突变和灰色尖点突变模型(秦四清等,其中代表性的有:尖点突变和灰色尖点突变模型(秦四清等,1993)、动态分维跟踪预报模型(李天斌等,)、动态分维跟踪预报模型(李天斌等,1995)、协同预报)、协同预报模型(黄润秋、许强,模型(黄润秋、许强,1997)等。
等 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滑坡预报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滑坡预报的联合模型,如滑坡预报的的联合模型,如滑坡预报的BP-GA混合算法混合算法(suàn fǎ)(吴承祯等,(吴承祯等,2000)以及协同)以及协同-分岔预报模型(黄志全等,分岔预报模型(黄志全等,2002)等第四十六页,共118页 此外,人们逐渐开始重视滑坡预报判据和综合预报模型的研究,并此外,人们逐渐开始重视滑坡预报判据和综合预报模型的研究,并着手从物理现象和物理模型分析入手进行滑坡预报的探索而且,人们着手从物理现象和物理模型分析入手进行滑坡预报的探索而且,人们逐渐认识到滑坡预报不仅仅是一个纯方法问题,要实现较为准确的预报,逐渐认识到滑坡预报不仅仅是一个纯方法问题,要实现较为准确的预报,必须将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与定量预报相结合,必须对与滑坡密切相必须将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与定量预报相结合,必须对与滑坡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运用系统综合、系统分析、系统模拟的方法对关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运用系统综合、系统分析、系统模拟的方法对滑坡系统进行识别、模拟及预测预报目前,地质力学模拟和数值滑坡系统进行识别、模拟及预测预报。
目前,地质力学模拟和数值(shùzí)(shùzí)模拟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滑坡演变的动态过程与趋势预测中模拟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滑坡演变的动态过程与趋势预测中已被广泛应用滑坡预报已从过去单一的现象研究、模型方法研究进入已被广泛应用滑坡预报已从过去单一的现象研究、模型方法研究进入了预报阶段,并且逐步同实用化、系统化迈进了预报阶段,并且逐步同实用化、系统化迈进 *第四十七页,共118页 近些年来,随着一些新的、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近些年来,随着一些新的、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发展,一些相邻学科的渗透和新学科的兴起,为用和发展,一些相邻学科的渗透和新学科的兴起,为滑坡预报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观测、实验、计滑坡预报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观测、实验、计算手段滑坡研究者开始将算手段滑坡研究者开始将GISGIS技术、专家系统的理论技术、专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等运用和方法等运用(yùnyòng)(yùnyòng)于滑坡的预测预报中于滑坡的预测预报中 基于以往滑坡时间预测预报的研究成果,在滑坡基于以往滑坡时间预测预报的研究成果,在滑坡时间预测预报的工程实践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和经验,时间预测预报的工程实践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和经验,如:我国三峡库区新滩滑坡在如:我国三峡库区新滩滑坡在19851985年就得到了成功的年就得到了成功的预警预报,避免了预警预报,避免了10001000多人的伤亡;多人的伤亡;19951995年甘肃境内年甘肃境内的黄茨滑坡由于得到了系统监测,其发生时间也得到的黄茨滑坡由于得到了系统监测,其发生时间也得到了准确的预报。
统计国内外成功预报的滑坡如表了准确的预报统计国内外成功预报的滑坡如表1.11.1 *第四十八页,共118页*第四十九页,共118页二、滑坡预报的主要问题与讨论二、滑坡预报的主要问题与讨论 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滑坡灾害的时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滑坡灾害的时间测试预报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并且也间测试预报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并且也确有预报成功的实例确有预报成功的实例(shílì)(如上表(如上表1.1)但是,由于斜波演化过程的复杂性、)但是,由于斜波演化过程的复杂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要想准确地预报滑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要想准确地预报滑坡的发生时间是十分困难的的发生时间是十分困难的 在滑坡的时间预报中,临滑预报由于滑在滑坡的时间预报中,临滑预报由于滑坡体的变形表现已经比较明显,而且又已坡体的变形表现已经比较明显,而且又已经积累的比较长时间的监测资料,各方面经积累的比较长时间的监测资料,各方面前兆信息充分,发展趋势易于掌握和判断;前兆信息充分,发展趋势易于掌握和判断;因此,临滑预报相对是容易的目前,国因此,临滑预报相对是容易的目前,国内外(尤其是我国)绝大多数滑坡的成功内外(尤其是我国)绝大多数滑坡的成功预报依赖的都是临滑信息,属于临滑预报,预报依赖的都是临滑信息,属于临滑预报,也说明了这一点。
也说明了这一点 *第五十页,共118页 滑滑坡坡预预报报真真正正的的难难点点主主要要是是中中长长期期预预报报,,其其次次是是短短期期预预报报这这些些预预报报可可能能与与“事事件件”相相互互迭迭加加,,更更增增加加了了预预报报的的难难度度因因此此,,目目前前来来说说滑滑坡坡预预报报困困难难主主要要是是指指中中、、长长期期预预报报和和短短期期预预报报的的困困难难我我们们(wǒ men)要讨论的主要是前者要讨论的主要是前者 滑滑坡坡预预报报((主主要要指指中中长长期期和和短短期期预预报报,,下下同同))是是一一个个世世界界性性的的难难题题这这一一问问题题之之所所以以难难,,主主要要有有以以下下几方面的原因:几方面的原因: *第五十一页,共118页 1、滑坡既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力学过程,、滑坡既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力学过程,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这个系统的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这个系统的特点就在于构成系统的内部条件、外部因素都特点就在于构成系统的内部条件、外部因素都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非确定性,而且这种特性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非确定性,而且这种特性用传统的理论难于表达。
因此,对于一些复杂用传统的理论难于表达因此,对于一些复杂的滑坡系统,我们的滑坡系统,我们(wǒ men)目前的认识和理论目前的认识和理论不平还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平还受到很大的限制 *第五十二页,共118页 2 2、对于复杂的滑坡系统,我们能够获得的信息是、对于复杂的滑坡系统,我们能够获得的信息是极为有限的对大多数的滑坡,如果在事前没有被纳入极为有限的对大多数的滑坡,如果在事前没有被纳入人们的视野或被人们所认识,就几乎不可能掌握它的任人们的视野或被人们所认识,就几乎不可能掌握它的任何信息,因此,这类滑坡的发生往往使我们感到非常的何信息,因此,这类滑坡的发生往往使我们感到非常的被动和突然,也最容易造成灾害即便是那些已经被纳被动和突然,也最容易造成灾害即便是那些已经被纳入监控范围的滑坡体,我们监控的手段和监控的数量入监控范围的滑坡体,我们监控的手段和监控的数量(shùliàng)(shùliàng)往往也是有限的,很难作到对各种信息全面往往也是有限的,很难作到对各种信息全面和足够深度的把握,因此,实施预报就很困难从这个和足够深度的把握,因此,实施预报就很困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某些高度复杂的滑坡,如果所掌握的信意义上来讲,对某些高度复杂的滑坡,如果所掌握的信息不足,准确预报几乎不可能的。
息不足,准确预报几乎不可能的 *第五十三页,共118页 3、、在在认认识识问问题题的的思思路路上上还还存存在在一一定定的的问问题题,,更更多多的的是是依依赖赖于于对对监监测测结结果果的的数数学学推推演演,,而而忽忽视视了了对对滑滑坡坡体体变变形形破破坏坏(pòhuài)机机理的认识理的认识 抛抛开开临临滑滑预预报报和和现现象象预预报报不不说说,,现现在在大大多多数数滑滑坡坡中中长长期期或或短短期期预预报报主主要要是是依依靠靠对对位位移移监监测测曲曲线线的的推推演演,,通通过过位位移移的的相相对对变变化化((或或速速率率的的变变化化))来来预预报报其其今今后后的的行行为为,,也也可可以以称称为为“相相对对位位移移预预报报”固固然然,,滑滑坡坡位位移移随随时时间间的的变变化化对对滑滑坡坡预预报报具具有有绝绝对对重重要要的的作作用用,,但但是是,,如如果果对对这这种种位位移移随随时时间间的的变变化化仅仅停停留留在在曲曲线线“几几何何形形态态”变变化化的的认认识识上上,,而而过过多多的的依依赖赖于于数数学学方方程程进进行行各各种种外外推推式式预预报报,,显显然然对对问问题题的的认认识识就就仅仅停停留留在在表表面面上上。
采采用用这这种种方方法法对对一一些些结结构构和和过过程程简简单单,,监监测测曲曲线线与与一一般般的的标标准准蠕蠕动动曲曲线线接接近近的的边边坡坡可可能能取取得得成成功功但但是是,,大大多多数数情情况况下下,,这这种种预预报报方方法法是是达达不不到到理理想想效果的 *第五十四页,共118页 典型典型(diǎnxíng)案例案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如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如图1. 11. 1所示的所示的具有具有““阶梯状阶梯状””特征的监测曲线特征的监测曲线由于滑坡体在变形破裂过程中将会由于滑坡体在变形破裂过程中将会受到降雨受到降雨(jiànɡ yǔ)(jiànɡ yǔ)、开挖、震动、开挖、震动以及位移受限制等诸多外界因素的以及位移受限制等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位移和其他物理量影响,从而导致位移和其他物理量的监测数据产生受这些因素控制的的监测数据产生受这些因素控制的““阶梯状阶梯状””跳跃式增长,即变形量跳跃式增长,即变形量或变形速或变形速 率突然增大的现象;一俟这引起因素消失,斜坡的变形又会趋缓这就给数学模型预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常导致误判的情况出现(你可能(kěnéng)看到在某些因素作用时,如降雨,滑坡的相对位移增长会很快,这时你会根据位移速率的突然变大做出滑坡的预报;但是,但这些因素消失后,曲线又到了一个平缓的阶段,坡体又稳定了!这种误判是常见的)。
*第五十五页,共118页 尽尽管管近近20年年来来,,我我们们提提出出了了各各种种各各样样的的方方法法对对“监监测测曲曲线线”进进行行这这样样那那样样的的处处理理((包包括括平平滑滑滤滤波波、、去去噪噪等等)),,希希望望能能捕捕捉捉到到有有用用的的预预报报信信息息,,由由于于这这些些处处理理都都是是“表表面面上上”的的,,尽尽管管处处理理的的“数数学学效效果果”很很好好,,但但是是都都很很难难与与实实际际变变形形机机理理相相联联系系,,因因此此,,预预报报效效果果并并不不好好这这就就导导致致“相相对对位位移移预预报报”往往往往(wǎngwǎng)是是“准确的事后预报准确的事后预报”或事后或事后“诸葛亮诸葛亮” 实实际际上上,,从从理理论论上上讲讲,,当当我我们们所所掌掌握握的的只只是是变变形形曲曲线线在在等等速速蠕蠕变变阶阶段段的的简简单单“几几何何”信信息息时时,,按按照照数数学学模模型型预预报报((或或相相对对位位移移预预报报))这这个个思思路路,,滑滑坡坡中中长长期期预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预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五十六页,共118页 4 4、就数学模型预报而言,现行的预报理论模、就数学模型预报而言,现行的预报理论模型适用性和实用性比较差。
已有的预报模型或预报型适用性和实用性比较差已有的预报模型或预报系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限制和条件限制,分散性也系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限制和条件限制,分散性也比较大,稳定性不好尤其是基于非线性理论的一比较大,稳定性不好尤其是基于非线性理论的一系列模型等,虽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系列模型等,虽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样由于没有与滑坡机理同样由于没有与滑坡机理(jī lǐ)(jī lǐ)联系在一起,因联系在一起,因此,实用性较差,还有待结合工程的实践中进一步此,实用性较差,还有待结合工程的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完善检验完善 *第五十七页,共118页 5、缺乏滑坡综合预报判据由于滑坡地质体的演化、缺乏滑坡综合预报判据由于滑坡地质体的演化过程极其复杂多变,要真正过程极其复杂多变,要真正(zhēnzhèng)实现滑坡的成功实现滑坡的成功预报,仅靠理论模型进行预报是不行的,应该更多地考预报,仅靠理论模型进行预报是不行的,应该更多地考虑多种方法的综合预报问题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建虑多种方法的综合预报问题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建立一套适用的综合预报指标体系和相应的具有一定普遍立一套适用的综合预报指标体系和相应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预报判据。
这是今后必须努力的方向但是通过意义的预报判据这是今后必须努力的方向但是通过相应研究发现,要想建立一套具有普适性的、对滑坡预相应研究发现,要想建立一套具有普适性的、对滑坡预测具有明显参考意义的滑坡预报判据(如临界位移判据、测具有明显参考意义的滑坡预报判据(如临界位移判据、临界位移速率判据等)似乎也是不现实的,或许,世界临界位移速率判据等)似乎也是不现实的,或许,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统一的判据上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统一的判据 *第五十八页,共118页三、滑坡预报的发展趋势三、滑坡预报的发展趋势 滑坡的预报研究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滑坡的预报研究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至今尚有许多关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至今尚有许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键问题没有解决,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理论和方法还不成熟根据已有研究报理论和方法还不成熟根据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目前学科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目前学科的发展现状,预计今后滑坡预报的发展研究将集中于预计今后滑坡预报的发展研究将集中于以下以下(yǐxià)几个方面:几个方面: 1、基于岩土体、基于岩土体.蠕变(流变)理论的滑蠕变(流变)理论的滑坡变形过程及动态趋势预测预报研究;坡变形过程及动态趋势预测预报研究; 2、多因子综合预测预报研究;、多因子综合预测预报研究;*第五十九页,共118页。
3、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滑坡预测预报研究;、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滑坡预测预报研究;4、、GIS技术在滑坡预测预报中广泛应用;技术在滑坡预测预报中广泛应用;5、智能学预测方法在滑坡预报中的应用;、智能学预测方法在滑坡预报中的应用;6、、人人类类活活动动在在滑滑坡坡演演变变过过程程中中的的作作用用和和定定量量(dìngliàng)评价研究;评价研究;7、、水水在在滑滑坡坡演演变变过过程程中中的的作作用用和和定定量量(dìngliàng)评价研究评价研究 *第六十页,共118页((3)地质灾害的监测手段)地质灾害的监测手段 A))大大范范围围位位移移(wèiyí)监监测测的的合合成成孔孔径径雷雷达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利利用用载载有有雷雷达达飞飞行行平平台台的的运运动动,,得得到到长长的的合合成成天天线线,,通通过过太太空空发发射射电电磁磁辐辐射射波波((EMR)),,并并接接收收其其反反射射波波的的强强度度与与延延时时,,由由此此获获得得高高分分辨辨率率的的图图像像通通过过两两幅幅或或两两幅幅以以上上的的雷雷达达遥遥感感图图像像进进行行相相位位干干涉涉处处理理的的技技术术,,称称为为干干涉涉雷雷达达((InSAR))技技术术。
该该技技术术是是SAR技技术术中中的的精精华华部部分分,,最最大大的的特特色色在在于于可可以以分分辨辨出出数数毫毫米米的的地地面面位位移移(wèiyí)变变化化,,并并且且可可以以得得到到高高精精度度的的地地面面数数字字高高程程模模型型((DEM)),,这这些些技技术术在在地地质质灾灾害害监监测测及及预预警警系系统统领领域域已做过有益的实践,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效果已做过有益的实践,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效果 *第六十一页,共118页 B)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70年代初期,美国国防部主持设计和研制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时,十分明确将其用于军方,到1994年3月美国建成了由24颗卫星组成的覆盖率达98%的GPS星座卫星可同时发射两种信号(C/A码和P码),以保证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GPS星座,俄罗斯的GLNASS系统则是另外一套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全球任意地点及任意多个用户同时提供高精度、全天候、连续的、实时的三维定位与三维测速和时间基准随着GPS接收机的改进,数据处理方法的优化,目前可以利用GPS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进行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精度定位,米级甚至亚米级的动态定位,亚米级甚至厘米级的速度测量和毫微秒级的时间间隔观测。
在滑坡监测方面,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其精度可分别达1.5cm和3cm由于具有全天候、可同时测量观测点的三维位移、测站之间无须保持通视、经费低廉等优点,在实时定位、导航和测速等方面的高效率、高精度、多功能,近几年来许多(xǔduō)国家竞相利用GPS及GLNASS已有的系统,进行地质灾害的观测与预报 *第六十二页,共118页 C) 地 下 剪 切 破 坏 形 态 监 测 技 术 ( TDR,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这是一种电子测量技术,最早应用于电力和通迅工业上,用来确定通信(tōng xìn)电缆和输电线路的故障与断裂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美国矿业局广泛采用了TDR技术寻找地下煤矿中的塌陷层90年代以后,TDR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在滑坡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用TDR监测滑坡的优点是价格低廉、检测时间短、可远程访问、数据提供快捷、安全性高缺点是它无法确定滑坡移动量和移动方向第六十三页,共118页 D)声发射监测技术声发射是坡体、工程结构在破坏过程中材料内部贮存的应变能快速释放产生(chǎnshēng)弹性波的物理现象通过监测坡声发射参数的变化可进行早期预报崩塌、滑坡发生的时间。
岩石的声发射现象,最早是由于天然地震及矿柱塌陷所观测到的自然现象,声发射的研究历史约有60年,由于20世纪60年代在金属材料的断裂机制和破坏预报方面取得了迅速发展,带动了岩石声发射的研究,7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使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在崩塌、滑坡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岩体应变能的不断积聚和释放,而位移信息恰是这种变化与调整的宏观体现,因此,声发射信息超前于宏观位移在理论上是显而易见的第六十四页,共118页 E)其他监测技术用于边坡病害监测的其他手段还有:用倾斜盘测边坡地表的倾斜,用位移(wèiyí)计测地表位移(wèiyí)、用雨量采集器记录降水量、用水位计测地下水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均已较成熟,且日趋完善第六十五页,共118页 地理信息系统(GIS)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以及计算机制图技术的应用而诞生的,是一种(yī zhǒnɡ)对大批量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处理和综合分析,并以多种形式输出结果的计算机系统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将GIS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从80年代至今,GIS技术的应用也从数据管理、多源数据集数字化输入和绘图输出,到DEM或DTM模型的使用,到GIS结合灾害评价模型的扩展分析,到GIS与决策支持系统(DSS)的集成,到网络GIS,逐步发展扩大应用。
可以预见,通过GIS与数值模型的结合,有效地建立适当的区域潜势分级以及提高灾害预测的准确度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与发展趋势 *第六十六页,共118页 目前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在于灾害潜势图的划定与灾害预报等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对某些地质灾害因其具有明显的复发性且紧邻人类的活动发展区,这类的地质灾害成为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热点,它包括(bāokuò)地震、边坡稳定(崩塌和滑坡)、泥石流因此关于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的灾害潜势图之划定与灾害预报是主要的研究热点方向 *第六十七页,共118页 C)灾害影响范围(fànwéi)的界定灾害发生的延伸距离(runout distance),理论预测与实际扩展距离与范围(fànwéi)仍有相当的差距这使得灾害影响范围(fànwéi)的划定仍缺乏实用性 D)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尽管可靠度分析提供了灾害预报的科学分析的理论依据,然而它仍需通过实践过程加以完善 *第六十八页,共118页((3)地质灾害的研究目标与问题)地质灾害的研究目标与问题(wèntí) A))数数学学模模型型与与GIS的的整整合合由由于于各各地地区区的的人人文文与与自自然然条条件件各各不不相相同同,,使使得得选选用用的的研研究究参参数数与与数数学学模模型型也也各各不不相相同同,,如如何何有效建立适当的潜势分级与影响范围,仍需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有效建立适当的潜势分级与影响范围,仍需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B))实实际际应应用用的的案案例例不不足足尽尽管管许许多多模模式式已已投投入入使使用用,,但但仍仍需需相相当当时时间间((或或者者说说下下一一次次灾灾害害再再次次发发生生)),,才才能能了了解解现现行行模式的缺陷,以此进行反馈修正,以完善灾害评估模式模式的缺陷,以此进行反馈修正,以完善灾害评估模式 *第六十九页,共118页第五节第五节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技术(jìshù) 20世纪70年代以前,普遍认为我国的勘察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周期长、成果不能完全满足设计、施工的需要根据研究资料,我国工程勘探指数(zhǐshù)在同类岩石地区至少高出国外33%~75% 如下表其其中中(qízhōng)1为为在在石石灰灰岩岩地地区区;;2为为在在沉沉积积岩岩区区;;3为为在在变变质质岩岩地区地区*第七十页,共118页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我国陆续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勘探设备和技术,结合工程建设实际(shíjì)需要,开展了关键技术的重点科技攻关,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80年代,一些国家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除了深化和完善常规技术方法外,还开发了许多高新技术,如热红外遥感找水及污染探测、浅层地震横波及瑞利波勘查技术、岩土体破裂过程声发射测量及处理技术、地面与井中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弹性波和电阻率成像技术、高密度电阻率测量技术、地面及井中高精度重力测量技术、电(核、声、热)数字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找水技术、高精度多波段热红外遥感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数学模拟和计算机应用技术、3S技术、计算机虚拟试验技术等等。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仅满足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需要,而且还促进了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进步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第七十一页,共118页 以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为例,为了深入研究和正确回答三峡工程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充分、适时、恰当地应用先进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是一项关键的措施,如区域稳定性和地震活动性研究中所采用的库首区及主要断裂的形变测量、专用微震监测台网、人工地震测等;航天和航空遥感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构造背景和主要断裂调查、土地资源和移民环境容量调查、库岸稳定性研究及崩滑体调查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瑞典引进的深孔地应力测量装置、计算机层析技术(CT)应用、路易斯和纽曼裂隙岩体渗透性试验、块体理论、裂隙网络模拟、裂隙糙度测量、岩芯定向取芯、二维(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等,在坝区工程地质问题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新勘探技术的开展、引进和应用大大(dà dà)地提高了地质研究和勘查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认识和解决地质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过去的几个五年计划中,通过设备引进、技术攻关,取得许多成果,满足了工程建设的需要,促进了有关学科的相应发展 *第七十二页,共118页 三峡、二滩、鲁布革等工程通过攻关对坝基岩体和地下洞室围岩研究,不仅解决了可利用岩体标准和稳定性评价(píngjià)问题,形成了全国通用的“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和“围岩工程地质分类”标准,而且还纳入国标BB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等等。
一般可归纳为六个方面对地质勘探技术的当前水平和国内应用现状作概况性论述它们是:钻探新技术、地质技术、工程地质数值分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遥感与信息技术、工程物探技术及关键勘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工程应用 *第七十三页,共118页1、裂隙岩体各向异性渗透参数、裂隙岩体各向异性渗透参数(cānshù)测测定技术定技术 裂隙岩体各向异性渗透系数指标包括岩体渗透系数张量、结构面当量渗透系数、结构面渗透系数等,它们是研究岩体地下水运动问题的非常重要参数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基基础、边坡和洞室的安全(ānquán)和稳定性大多与岩体地下水运动有关,尤其是结构面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性往往对这些工程整体的安全(ānquán)和稳定性起着控制性作用因此,裂隙样本法、三段压水试验法等裂隙岩体各向异性渗透参数测定技术的发展是工程建设的需要 *第七十四页,共118页 (1)裂隙样本法裂隙样本法以单裂隙中地下水运动的立方定律为基础,以岩体裂隙结构面的倾向、倾角、隙宽、隙间距的为要素,并根据岩体裂隙面的几何要素的测量值计算岩体渗透系数张量运用裂隙样本法技术,计算得到(dé dào)的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裂隙岩体各向异性渗透参数列于下表。
*第七十五页,共118页*第七十六页,共118页 (2)三段压水试验法三段压水试验是测定一条裂隙的渗透系数或含一组裂隙岩体的当量渗透系数的方法其原理是垂直或近于垂直所研究裂隙组钻孔,以便尽可能少地遇到其他方向的裂隙;在所选定的试段两端,各增加一个辅助压水段,三段之间用栓塞分隔(fēngé),中心段(试段)、单独供水;在钻孔附近岩体,于试段中心处设一测压点,量测该点裂隙面上的水头变化试验时,三段以同一压力供水,这样就保证了试段内水流为平行流,即可用承压水稳定流或非稳定流公式计算含一条裂隙的单位长度为1m岩体的当量渗透系数Ken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裂隙岩体三段压水试验成果列于下表 *第七十七页,共118页*第七十八页,共118页2 2、边坡摄像快速、边坡摄像快速(kuài sù)(kuài sù)地质地质编录技术编录技术 边坡摄像快速地质编录技术是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已经(yǐ jing)在三峡、溪洛渡、水布垭等工程中获得应用,是一项新的地质技术,也是边坡摄像快速地质编录技术是工程摄影测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第七十九页,共118页 边坡摄像快速地质编录技术与传统人工编录相比较,明显具有信息丰富,速度快,成本低,精度高等优越性。
具体表现:①丰 富 的 地 质 信 息 量 , 快 速 编 录 所 提 供 的 边 坡 经 几 何 校 正(jiàozhèng)的彩色影像图,图像清晰,所反映的详细的坡面形态、岩性、风化、构造、岩体结构、表层含水和排水情况等丰富的信息与细节,都是人工编录无法比拟的;虽然,照片和录像可提供类似细节,但由于几何上的歪曲,无法作为数据资料供设计使用;②快速性,快速编录速度上的优越性,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按我们多次统计,针对150m长、20m高的边坡运用快速编录需要的人力和时间如下:布控制点2人、摄像1~2人、测量2人,共6人工作半天,3个工日即可完成,大大优于人工编录③高几何精度,体现在:按512×512采集10m长边坡,那么每个像素为2cm,高精度的图像校正(jiàozhèng),匹配算法可以使误差控制在单个象素以内,这种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地质编录的需求 该技术的应用一般有4个步骤:①野外布控制点,摄像和测控制点坐标;②室内图像处理;③野外地质解译;④室内资料整理成图第八十页,共118页第第六六节节 国国内内外外岩岩土土工工程程的的研研究究(yánjiū)差差距与展望距与展望1、岩土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岩土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fāzhǎn)问题问题 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岩土工程建设的范围、规模方面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但是(dànshì)关于岩土工程的理念,即对岩土工程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友好与协调,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技术人员还比较片面例如,对于大型水利工程可能引发的岩土方面的地质灾害和岩土环境与生态影响;地下工程及深基坑施工和运行中对于地下水及由此引起的生态问题;固体、液体废弃物对于地下水的污染等方面重视不足地下工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优势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我国在岩土工程长期习惯于确定型的思维和设计方法,基于风险分析和可靠度设计的理念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第八十一页,共118页 21世纪初期是我国实同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必须努力得到控制(kòngzhì)和改善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国岩土工程除了进行一般的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外,也应当注意环境岩土、岩土与生态环境、岩土与资源及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天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并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而不良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近20年来高速发展的土木工程建设,大大促进了岩土工程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岩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水平。
但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干扰和影响也不容忽视在今后20年我国的岩土工程者任重道远,改变传统的岩土工程理念,提高科技综合水平和管理水平,实现岩土工程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将是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第八十二页,共118页 我国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有所不同,有些区域相当严重地质灾害具有地域性,且地质灾害的分布通常相当广泛,这使得我国政府不可能投入巨资来全面有效治理地质灾害,因此,分区重点防治并结合监测预警(yù jǐnɡ)系统的建立是未来处理地质灾害问题的主要可行方法通过灾害历史资料的搜集与可靠度分析建立预警(yù jǐnɡ)基准的研究是正确的途径 *第八十三页,共118页 国内外工程界在社会日益强烈的关注下,已在工程建设中逐步采取了保护环境国内外工程界在社会日益强烈的关注下,已在工程建设中逐步采取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具体行动例如,英吉利海峡隧道英国一侧井口段,洞顶覆盖软弱、松散和生态的具体行动例如,英吉利海峡隧道英国一侧井口段,洞顶覆盖软弱、松散的岩层、厚度不大,很难成洞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采取了明挖路堑、制作混凝的岩层、厚度不大,很难成洞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采取了明挖路堑、制作混凝土洞身后再回填成原来的地形的办法。
同时在施工之前就将山丘表面的树木移植别土洞身后再回填成原来的地形的办法同时在施工之前就将山丘表面的树木移植别处,采集了那里的草本植物种子,人工培育成苗山丘地表复原后,再将这些草、处,采集了那里的草本植物种子,人工培育成苗山丘地表复原后,再将这些草、木按原样移植回去我国青藏铁路的建设中,已经将保护环境和生态列为首任务,木按原样移植回去我国青藏铁路的建设中,已经将保护环境和生态列为首任务,例如专题研究保护冻土层,为黄羊的迁徙开设专用通道等如果说大中型工程项目例如专题研究保护冻土层,为黄羊的迁徙开设专用通道等如果说大中型工程项目的选择、立项是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评价的结果,是政府和行政当局的决的选择、立项是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评价的结果,是政府和行政当局的决策行为,工程决定后如何在设计和施工中尽量叛乱少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不利影响,策行为,工程决定后如何在设计和施工中尽量叛乱少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不利影响,当然是建设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与保证安全、节约当然是建设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与保证安全、节约投资一样,逐渐成为投资一样,逐渐成为(chéngwéi)(chéngwéi)岩石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
岩石力学为工岩石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岩石力学为工程服务的同时,如何帮助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分析大量工程程服务的同时,如何帮助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分析大量工程实际经验可以初步归纳出以下几条实际经验可以初步归纳出以下几条 *第八十四页,共118页((1)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开挖)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开挖 岩石岩石(yánshí)工程要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工程要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主要还是要尽量减少天然岩体(山体)的响,主要还是要尽量减少天然岩体(山体)的开挖工程设计的一般原则是既要保证工程安开挖工程设计的一般原则是既要保证工程安全可靠又要经济合理从经济的原则出发,设全可靠又要经济合理从经济的原则出发,设计中本来就应当尽量减少工程量(岩石计中本来就应当尽量减少工程量(岩石(yánshí)开挖量)然而单纯从眼前局部的经开挖量)然而单纯从眼前局部的经济效益来看,如果将岩体开挖掉的费用比保留济效益来看,如果将岩体开挖掉的费用比保留岩体的费用(比如加固岩体的费用)低岩体的费用(比如加固岩体的费用)低——在在以人工为主的施工条件下常常如此,所做的选以人工为主的施工条件下常常如此,所做的选择当然还是挖掉;但是,从社会整体的长远利择当然还是挖掉;但是,从社会整体的长远利益考虑,为了保护环境与生态,即使要多花一益考虑,为了保护环境与生态,即使要多花一些钱,也应当尽量不挖或少挖。
问题是:既是些钱,也应当尽量不挖或少挖问题是:既是岩石岩石(yánshí)工程必然要开挖,不开挖就不成工程必然要开挖,不开挖就不成其为岩石其为岩石(yánshí)工程了,怎样能够减少开挖工程了,怎样能够减少开挖呢呢? *第八十五页,共118页 分析开挖的目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满足建分析开挖的目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满足建筑物一定的几何形态和尺寸要求而进行的开挖,修筑物一定的几何形态和尺寸要求而进行的开挖,修筑道路要开挖出一定的宽度和长度筑道路要开挖出一定的宽度和长度(chángdù),还要,还要满足高程上的要求;地下洞室工程需要达到空间尺满足高程上的要求;地下洞室工程需要达到空间尺寸的要求;各种基础工程都要满足建筑物尺寸的需寸的要求;各种基础工程都要满足建筑物尺寸的需要另一类是,建筑物周围保留下来的岩体如果不要另一类是,建筑物周围保留下来的岩体如果不能承受建筑物给与它的荷载并保持长期稳定,一个能承受建筑物给与它的荷载并保持长期稳定,一个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挖除挖除”,如果需要,再换上,如果需要,再换上混凝土或其他人工材料混凝土或其他人工材料。
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开挖,一方面应在优化建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开挖,一方面应在优化建筑物的几何形态和减小尺寸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筑物的几何形态和减小尺寸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尽量保护、增加岩体的承载能力,即加固岩体,避尽量保护、增加岩体的承载能力,即加固岩体,避免采用简单的挖除办法免采用简单的挖除办法 *第八十六页,共118页 ((2)多开洞少挖边坡)多开洞少挖边坡 经验表明,在许多场合下采用洞室结构代替明挖边坡经验表明,在许多场合下采用洞室结构代替明挖边坡有很大优越性,例如用公路隧道代替傍山削坡成的公有很大优越性,例如用公路隧道代替傍山削坡成的公路、引水隧洞代替顺山坡开挖成的明渠以及地下厂房路、引水隧洞代替顺山坡开挖成的明渠以及地下厂房代替坡上布置的明厂房,由于线路短、开挖断面小,代替坡上布置的明厂房,由于线路短、开挖断面小,开挖量会大大减少,除了进、出口地段外,基本上不开挖量会大大减少,除了进、出口地段外,基本上不会破坏地表的土壤和植被硐室围岩一般多处于会破坏地表的土壤和植被硐室围岩一般多处于(chǔyú)切向受压应力状态,比起开挖卸荷后多处于切向受压应力状态,比起开挖卸荷后多处于(chǔyú)拉应力状态的边坡岩体来其稳定性更容易得拉应力状态的边坡岩体来其稳定性更容易得到保证和长期保持。
在高山峡谷地区更是这样,如顺到保证和长期保持在高山峡谷地区更是这样,如顺着高而陡峭的山坡开挖边坡,不仅工程量很大,而且着高而陡峭的山坡开挖边坡,不仅工程量很大,而且往往会扰动沉睡已久的天然古滑坡,其中一些规模以往往会扰动沉睡已久的天然古滑坡,其中一些规模以亿亿m3计(计(2000年年4月西藏易贡藏布江滑坡达月西藏易贡藏布江滑坡达2.8亿~亿~3.0亿亿m3),任何工程措施都难以阻止任何工程措施都难以阻止 *第八十七页,共118页 某些西部调水的建议方案要沿着某些西部调水的建议方案要沿着(yán zhe)(yán zhe)高差逾千米的高差逾千米的山坡开挖几十公里长的渠道可以预言,滑坡和边坡稳定问山坡开挖几十公里长的渠道可以预言,滑坡和边坡稳定问题将成为这类方案难以克服的弱点当然,洞室工程也有它题将成为这类方案难以克服的弱点当然,洞室工程也有它的困难问题,例如:长隧洞的地质勘探问题、施工技术问题的困难问题,例如:长隧洞的地质勘探问题、施工技术问题(工作面太少),大断面、高边墙洞室稳定性问题,深埋隧(工作面太少),大断面、高边墙洞室稳定性问题,深埋隧洞高地应力场作用下成洞条件问题(岩爆、断面压缩等),洞高地应力场作用下成洞条件问题(岩爆、断面压缩等),还有地震、地热、涌水、泥石流等。
还有地震、地热、涌水、泥石流等 解决这些困难问题也正是环境和生态保护、向岩石力学提解决这些困难问题也正是环境和生态保护、向岩石力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出的更高要求2020世纪世纪5050~~6060年代建宝成铁路时只能采用盘年代建宝成铁路时只能采用盘山道的方式越过秦岭,现在岩石力学和隧洞工程技术进步了山道的方式越过秦岭,现在岩石力学和隧洞工程技术进步了可以打长隧道通过许多老公路、铁路的改建,都是采用隧可以打长隧道通过许多老公路、铁路的改建,都是采用隧道取直的方案工程建设的需要正是岩石力学发展、提高的道取直的方案工程建设的需要正是岩石力学发展、提高的目的和动力目的和动力 *第八十八页,共118页((3)多勘探多研究,加深认识岩体,减小不确定性)多勘探多研究,加深认识岩体,减小不确定性 岩石工程突出的特点是来源于对地质条件、岩体岩石工程突出的特点是来源于对地质条件、岩体性状性状(xìngzhuàng)认识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认识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往往造成设计中采用过于保守的参数和条件、性往往造成设计中采用过于保守的参数和条件、保留过大的安全裕度,从而增加了岩石开挖。
所保留过大的安全裕度,从而增加了岩石开挖所以,为了减少岩石开挖量、减少工程对环境和生以,为了减少岩石开挖量、减少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扰动和破坏,应当尽量加深对岩体的认识、态的扰动和破坏,应当尽量加深对岩体的认识、减小认识岩体性状减小认识岩体性状(xìngzhuàng)和承载能力上的和承载能力上的不确定性,不能满足于了解岩体可能具有的最小不确定性,不能满足于了解岩体可能具有的最小承载能力,要力求弄清其可能达到的限度,以充承载能力,要力求弄清其可能达到的限度,以充分发挥天然岩体的潜力,确定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分发挥天然岩体的潜力,确定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改造加固岩体所能达到的限度,从而在设计中内改造加固岩体所能达到的限度,从而在设计中增大可靠度,减小对安全裕度的要求,减少不必增大可靠度,减小对安全裕度的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开挖工程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要的开挖工程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八十九页,共118页 ((A)工程前期工作尽量做细)工程前期工作尽量做细 主要是指工程施工以前的地质勘探和岩石力学试主要是指工程施工以前的地质勘探和岩石力学试验研究验研究 为了减小岩石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尽量。
为了减小岩石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尽量减少岩石开挖工程量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减少岩石开挖工程量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响,应当对工程前期的地质勘探和岩石力学试验响,应当对工程前期的地质勘探和岩石力学试验研究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尽量把工作做细一点,研究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尽量把工作做细一点,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经费,并以技术法规(规范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经费,并以技术法规(规范(guīfàn))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技术上看,这更高)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技术上看,这更高的要求主要是不能满足于对一个工程场址天然岩的要求主要是不能满足于对一个工程场址天然岩体情况的大致、平均的认识,而应对其中各部分体情况的大致、平均的认识,而应对其中各部分岩体的优、劣做出区分来,努力弄清工程岩体总岩体的优、劣做出区分来,努力弄清工程岩体总体及其各部分承载能力可能达到的限度当然,体及其各部分承载能力可能达到的限度当然,这种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根据工程建设阶段的发展这种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根据工程建设阶段的发展而逐步实现而逐步实现 *第九十页,共118页((B)充分利用施工地质和性状监测提供的信息)充分利用施工地质和性状监测提供的信息 增加勘探和试验工作量只能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加勘探和试验工作量只能在合理的范围内,数量总很有限,以后遇到未预想到的问题总是数量总很有限,以后遇到未预想到的问题总是免不了的,有的情况下即使想多做些,也难以免不了的,有的情况下即使想多做些,也难以进行,例如深埋长隧洞的情况。
但是施工开挖进行,例如深埋长隧洞的情况但是施工开挖后,岩体内部情况不断被揭露,超前进行的施后,岩体内部情况不断被揭露,超前进行的施工地质勘探和预先埋设的监测仪表可以对岩体工地质勘探和预先埋设的监测仪表可以对岩体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性状变化提供宝贵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性状变化提供宝贵的信息及时分析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工程岩体的及时分析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工程岩体的稳定状态做出判断和预测稳定状态做出判断和预测(yùcè),可以在施工,可以在施工阶段对设计和施工方案作必要的调整,从而可阶段对设计和施工方案作必要的调整,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设计阶段由于认识岩体上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设计阶段由于认识岩体上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的附加工程措施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的附加工程措施 *第九十一页,共118页 比如说可以做这样的具体安排,即在设计阶段针对岩比如说可以做这样的具体安排,即在设计阶段针对岩体不确定的因素(例如某组节理的密度和连通率、某个重体不确定的因素(例如某组节理的密度和连通率、某个重要的力学参数等)做出几种估计:对岩体稳定性有利情况要的力学参数等)做出几种估计:对岩体稳定性有利情况中等情况和不利情况等,据此提出不同的设计、施工方案。
中等情况和不利情况等,据此提出不同的设计、施工方案按其中按其中(qízhōng)(qízhōng)中等情况(或最大可能的情况)做招标中等情况(或最大可能的情况)做招标设计并施工开挖后及时掌握、分析超前勘探资料和预埋设计并施工开挖后及时掌握、分析超前勘探资料和预埋仪表监测数据,对下一开挖梯段(循环)岩体的情况(特仪表监测数据,对下一开挖梯段(循环)岩体的情况(特别是那不确定因素)做出判断,如果比原来采用的好,则别是那不确定因素)做出判断,如果比原来采用的好,则将设计、施工方案向下调整,减少加固、支护措施;反之,将设计、施工方案向下调整,减少加固、支护措施;反之,则向上调整,增加加固、支护措施,这就是动态设计方法则向上调整,增加加固、支护措施,这就是动态设计方法 *第九十二页,共118页((4)多加固少挖除,充分保护和利用)多加固少挖除,充分保护和利用(lìyòng)岩岩体的自稳能力和承载能力体的自稳能力和承载能力 经过地质调查、评价或者通过岩石力学分析经过地质调查、评价或者通过岩石力学分析和论证,如果工程岩体的力学性能较差,不能安和论证,如果工程岩体的力学性能较差,不能安全有效的承担工程荷载(如大坝的荷载)或者自全有效的承担工程荷载(如大坝的荷载)或者自稳能力不足,不能作为建筑物稳定可靠的环境稳能力不足,不能作为建筑物稳定可靠的环境(如地下洞室围岩和渠道的边坡),这时,为了(如地下洞室围岩和渠道的边坡),这时,为了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最好尽量采取加固而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最好尽量采取加固而不是挖除的办法来解决质量欠佳岩体的问题,也不是挖除的办法来解决质量欠佳岩体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尽量发挥岩体的自稳能力和承载能力的就是说要尽量发挥岩体的自稳能力和承载能力的潜力。
潜力 实现多加固少开挖这一原则,实际工程中有下实现多加固少开挖这一原则,实际工程中有下述述3种情况:种情况: *第九十三页,共118页 ((A)危岩体的处理)危岩体的处理 风化、软弱岩体或被断层、节理切割的破碎岩风化、软弱岩体或被断层、节理切割的破碎岩体,在开挖扰动体,在开挖扰动(rǎodòng)、产生新的临空面后、产生新的临空面后容易形成危岩体或不稳定块体,对它们采用加固容易形成危岩体或不稳定块体,对它们采用加固措施常常比简单地挖除有利例如三峡双线五级措施常常比简单地挖除有利例如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闸槽开挖中遇到了切割形成的不稳定块体,船闸闸槽开挖中遇到了切割形成的不稳定块体,如果采用了挖除方案,不但要回填大量混凝土,如果采用了挖除方案,不但要回填大量混凝土,还有可能导致后面的岩体进一步开裂不稳采用还有可能导致后面的岩体进一步开裂不稳采用了预应力锚索加固后就没有发生问题了了预应力锚索加固后就没有发生问题了 *第九十四页,共118页((B B)边坡尽量挖陡一些)边坡尽量挖陡一些 岩石边坡开挖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选取岩石边坡开挖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选取(xuǎnqǔ)(xuǎnqǔ)开挖坡度,当边坡岩体中存在软弱、破碎开挖坡度,当边坡岩体中存在软弱、破碎 或不稳定岩体,常常采用减小坡度的办法增加边坡或不稳定岩体,常常采用减小坡度的办法增加边坡稳定性。
这对于比较均质的土坡来说是很有效的,稳定性这对于比较均质的土坡来说是很有效的,对于岩石边坡,由于岩体本身的自稳能力很高,影对于岩石边坡,由于岩体本身的自稳能力很高,影响其稳定性的只是其中的软弱层带、大的断层破碎响其稳定性的只是其中的软弱层带、大的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等,只需针对这些局部问题进行加带、节理密集带等,只需针对这些局部问题进行加固处理,边坡的坡度仍然可以保持很陡不加区别固处理,边坡的坡度仍然可以保持很陡不加区别地普遍放缓坡度不仅会增大开挖量,而且会挖掉地地普遍放缓坡度不仅会增大开挖量,而且会挖掉地表的覆盖土层、破坏大片植被如果工程部门不进表的覆盖土层、破坏大片植被如果工程部门不进行岩石力学研究,不理会采用岩体加固技术的作用行岩石力学研究,不理会采用岩体加固技术的作用和好处,把尽量放缓边坡坡度作为解决滑坡问题的和好处,把尽量放缓边坡坡度作为解决滑坡问题的一条普遍经验,其结果当然是既不能有效地控制滑一条普遍经验,其结果当然是既不能有效地控制滑坡的发生,又给环境和生态造成伤害坡的发生,又给环境和生态造成伤害 *第九十五页,共118页((C)坝基(基础)的建基岩面)坝基(基础)的建基岩面 为了将大坝坝基或其他重要建筑物的基础坐落在为了将大坝坝基或其他重要建筑物的基础坐落在比较坚硬、完整的基岩上,一般要将覆盖层和上比较坚硬、完整的基岩上,一般要将覆盖层和上部风化、破碎的岩体挖除,习惯上要挖到新鲜岩部风化、破碎的岩体挖除,习惯上要挖到新鲜岩体为止,大的断层也要像动外科手术似的挖除到体为止,大的断层也要像动外科手术似的挖除到一定深度,再换填以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塞子一定深度,再换填以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塞子(sāi zi)。
这里也有潜力可挖,即作为基岩要求岩这里也有潜力可挖,即作为基岩要求岩体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它体现在岩体的强度指标体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它体现在岩体的强度指标和变形指标上,只要强度和变形指标上,只要强度 指标和变形指标达到指标和变形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或者不低于作为替代物的混凝土的了设计要求,或者不低于作为替代物的混凝土的指标,就应当保留在指标,就应当保留在 基础中不要挖掉,而不必基础中不要挖掉,而不必一定非要新鲜岩体一定非要新鲜岩体 *第九十六页,共118页2 2、、地地下下(dìxià)(dìxià)工工程程建建设设的的发发展展 由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开发与环境和生态更为友好,所以西方国家对这方面的发展非常重视许多城市将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形成地下城市;超长、超大的越江跨海巨大型隧道工程将成为现实;各种资源将更多地利用地下存储在土木工程领域,有人说19世纪是铁路大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将是地下工程的世纪我国的岩土工程这方面面临着十分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除了地下电站厂房和引水隧洞以外,跨流域的引水工程将是对地下工程的严重挑战例如在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中,穿黄的隧洞建设已经提到日程;西线工程中,在寒冷、高海拔(hǎibá)、复杂地质条件和高地震烈度地区要进行深达400~500m的勘察钻孔;穿越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几十公里的长隧洞(一期工程包括总长度244km的引水隧洞),在多年冻土中建设输水线路,将是对水利地下工程的考验 。
第九十七页,共118页 水资源、能源、粮食的地下存储是科学、安全和环保的方式与地面的水库、池塘等储水方式比较,地下储水具有清洁、可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和安全的优点美国等国家已开始利用地下透水层、溶岩空间存储地下水同时可以避免由于地下水降低引起的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入侵等生态和地质灾害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综合的利用成为(chéngwéi)一个趋势利用地下透水层和溶岩空间存储地下水,形成“水银行”,丰水季将地表水回灌地下,需要时抽取利用同样,石油、天然气也可采用岩体中的洞室和溶岩腔存储,是十分安全稳妥的方式粮食及其他战备物资也应充分利用地下水空间存储配合西气东输工程和国家石油的战略储备,加紧千万吨级地下封油(气)库的规划、论证、选址和建设,确保石油的战略储备,这也是岩土工程者的任务 *第九十八页,共118页3 3、岩土工程、岩土工程(gōngchéng)(gōngchéng)的基础性研究的基础性研究与信息化与信息化 (1)基础性研究随着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人们与原状岩土的接触增加了逐渐认识到天然岩土材料性质的复杂性因而对于原状岩土的结构性的研究成为(chéngwéi)近年来的主要课题。
这涉及到许多物理、化学、数学和力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对于非饱和土、特殊岩土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我国在岩土基础研究方面投入较少,深度与系统性与先进国家相比都有差距 *第九十九页,共118页 我国岩土基础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差距是在试验方面自我国有关高校实施“211工程”以来,与国外大学在室内试验设备方面的差距有所缩小但研究成果并没有同步提高在岩土模型试验方面,我国的投入与水平明显不够例如土工离心机加振动台进行土工地震反应模拟,在国外技术先进国家已经相当普遍,规模很大,这对于大型抗震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认识日本投资5亿美元建造大型振动台,可以对四层的楼房直接进行地震模拟在足尺试验和原型观测方面,对于土工合成材料(cáiliào)加筋土结构,不少国家都进行过这类试验,取得了宝贵的成果而在我国这类试验很少开展第一百页,共118页 在岩土的基础研究方面,人们继续从微观、细观到宏观,利用各种手段探求(tànqiú)其应力变形机理;研究原状岩土的基本性质非饱和土、特殊土及岩石的构造及其对力学性质的影响将是研究的重点相应的原位测试技术,反分析手段也应有所加强。
不少研究人员热衷于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往往忽视艰苦细致的室内试验、模型试验与足尺试验、现场测试和工程监测的工作 *第一百零一页,共118页 (2)岩土工程信息化随着合球信息化的进展,“数字地球”也反映了现代岩土工程的基本趋势由于岩土材料的复杂性和岩土工程的不确定性,信息化涵盖了岩土工程的各个领域大到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的监控,小到室内试验的实时测试和反馈控制,都是岩土信息的内容其中基于GIS系统的对于地质灾害的监控和决策,地下工程的超前预报和信息化施工是其中最重要的任务(rèn wu)除了香港以外,我国在这一领域是相对落后的 *第一百零二页,共118页 岩土工程的安全与信息密切相关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开展,岩土工程活动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阔,新的项目和新的条件提出新的问题而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使岩土工程中的事故多发,并且后果比较严重各种矿井的事故频发;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倒塌屡见不鲜;土石坝的溃坝引起灾难性的后果;98年洪水中多处溃堤给附近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地下工程也是事故的多发处;地基的变形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这些问题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对于突发事故与灾害的应对能力,避免与减轻事故及其损失是岩土工程面临的另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pòqiè)的课题第一百零三页,共118页 由于我国继承了前苏联的技术管理模式,目前仍存在较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常常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现实行业间相互隔绝,与外界隔绝,未能打入世界岩土工程的主流 由于岩土工程分属在各个工程领域,岩土工程人员互不相通,彼此隔绝我国相关的各业务部门都制定了各自的岩土工程方面的规范和标准(biāozhǔn),即使不计地方规范标准(biāozhǔn),岩土工程的国标和行标有200多种内容高度不统一,给技术人员的交流和沟通造成困难,也十分不利于市场经济和国际合作大部分岩土规范条文规定过细、过死、偏于保守大大限制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的发挥,在不同的情况下,或者造成严重的浪费;或者由于脱离具体实际而发生事故 4 4、岩土工程建设的体制、岩土工程建设的体制(tǐzhì)(tǐzhì)与管理及技术标准与管理及技术标准*第一百零四页,共118页 我国各行业大量的岩土工程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岩土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大到卫星和航测的地理、灾害、资源的照片,不同目的的地理信息系统资料,大尺度的流域、地区、城市的地理、地质、资源的资料和信息。
小到具体的区域、场地的勘察钻探资料、地下水观测资料、构造物和建筑物的监测(jiān cè)和长期变形观测资料,不同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等等,这些资料是我国岩土工程和研究者的共同财富和资源,有着极高的价值可是目前它们大部分都分散掌握在不同的行业、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手中,有的在逐渐流失大量的资料信息未被开发利用和共享,从不同目的,许多不同的部门进行的重复性的勘察、研究、开发造成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巨大浪费第一百零五页,共118页5 5、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岩土工程、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岩土工程(gōngchéng)(gōngchéng)研究的推进研究的推进 在西部大开发中,有大量的基础工程建设,如已经建成或者在建的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大型工程项目;大量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各级道路将继续修建;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正在论证设计;一些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我国西南的江河中上游计划兴建 这些工程项目提出一些前所未有的岩土工程课题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涉及到在多年冻土、高地震烈度和复杂地质构造等困难条件下的岩土工程施工问题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跨越(kuàyuè)几千公里,沿途可能经历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盐渍土、活动沙丘、采空区、活动断裂带等复杂的岩土环境。
有些是人类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第一百零六页,共118页 另一个问题是这些工程的兴建和运行带来的可预料及不可预料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及评价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引起继发地震、滑坡和其他地质灾害,水库库区可能淹没珍贵植物及被保护动物的活动区,截断一些鱼类的回游路线,使一定区域的土地水土流失或者盐碱化山区大量的高速公路和各级道路的建设则会引发滑坡、水土流失等问题而多年冻土地区对于环境扰动十分(shífēn)敏感,工程建设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生态环境破坏因而西部大开发中的岩土工程及其生态环境评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结合这些工程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将会大大提高我国的岩土工程水平同时工程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也丰富我们的技术能力,是岩土工程不可多得的机遇 *第一百零七页,共118页第七节第七节 岩体研究岩体研究(yánjiū)部分热点部分热点一、岩体水力学一、岩体水力学 自自Malpasset拱坝溃决以来,岩体水力学性质方拱坝溃决以来,岩体水力学性质方面的研究才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面的研究才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些重要的成果,Louis在在1974年提出了岩体水力学年提出了岩体水力学(Rock Hydraulics)的概念的概念[5],,1995年年Francis编写编写了岩土水力学了岩土水力学(Soil and Rock Hydraulics)一书一书[6],系统地总结了,系统地总结了 已有的研究成果。
国内的研究也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国际上有很大影响的国际大合作项有了很大进展国际上有很大影响的国际大合作项目目DECOVALEX ((DEvelopment of COoupled models and their VALidation against EXperiments))[12~14]目的在于建立水目的在于建立水—热热—力力学学(Thermal—Hydraulic—Mechanical,简称,简称 THM)耦合行为的数学模型和计算软件,再通过实耦合行为的数学模型和计算软件,再通过实验验(shíyàn)加以验证国内三峡工程也促进了地下加以验证国内三峡工程也促进了地下水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和水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和实验实验(shíyàn)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岩体水力学的内容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岩体水力学的内容和方法,推动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和方法,推动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百零八页,共118页二二、、 岩岩石石(yánshí)动力学动力学 岩石(yánshí)动力学在岩土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如应力波在连续介质及节理处的传播过程 (Seinov, Walsh, Dzebam, Ohyoshi, Watanabe[18],Zhao[19],洪悯萱,张奇,王明祥,李文兵[20]等)Valliappan等人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爆炸波的数值模拟方法,Swaboda和李宁等人进一步研究了在不同的支护条件下由爆炸波的传播引起的地面沉降,以及对邻近结构物的影响Yang,Bawden和Valliappan2~3等人将损伤力学的概念和方法,引入了岩土工程的动力学分析在计算方法方面仍以数值训·算为主,有限元法(无限元法)、边界元法、边界积分方法及有限差分法等基于连续介质的数值方法,在动力分析中都有很大的进展,计算方法和软件也日趋成熟孙钧在地下抗燥结构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取长补短,这些方法之间的耦合在动力分析中的应用也显示出其优势 *第一百零九页,共118页三、离散三、离散(lísàn)元元法法 就节理岩体而言,景为有效的研究手段主要是离散(lísàn)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变形不连续分析法(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DDA)。
离散(lísàn)元法是Cundall在1971年提出的,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在准静力或动力条件下的节理系统或块件集合(blocky assemblage)的力学问题[31]离散(lísàn)元法和有限元法有共同的缺点,就是不容易考虑远场问题Lemos在1983年开发了离散(lísàn)元法与边界元法耦合的半平面程序,从而有效地弥补了这一不足,井将这—方法用于计算节理岩体中的应力分布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Long在1984年开发了包括前后处理的离散(lísàn)元与边界元耦合程序,后收为HYDEBF(Hybrid Discrete Element & Boundary Element) *第一百一十页,共118页 然而,工程岩体常常包含各种节理裂隙等不连续面在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将在这些结构面上产生复杂的反射、折射、绕射等传播过程,对岩体的变形与稳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小断面的地下洞室或巷道的影响会小一些,但对大跨度高边墙的地下洞室,如大型水电工程的地下厂房,地下仓库,以及地面的边坡等就会有较大的影响,原木可口稳定的岩林结构可能在地震动荷载的作用厂产生松动滑移,甚至破坏失稳即使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进行(jìnxíng)动力分析,也不可能真实地模拟实际工程岩体失稳的大位移和几何非线性过程,当有多组节理存在时,基于连续介质假定的数值方法则更难处理。
*第一百一十一页,共118页 1985年.Cundall完成了可以考虑块体本身变形的离散元法,并编制出著名的程序UDEC(Universal Distinct Distinct Element Code)也已由ITASCA咨询集团开发出来,已与三维边界耦合,并已用于工程(gōngchéng)实践变形不连续DDA是近几年由石根华博士提出的,也适合于分析节理岩体的非线性大变形问题顺岩石力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动力问题分析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第一百一十二页,共118页四、节理四、节理(jiélǐ)岩体的模拟岩体的模拟 从工程角度看,工程岩体大多为节理岩体(jointed rock masses),具有不连续非均质性岩体的不连续性表现为岩石矿物组成中的从微裂纹(microfissure)一直到宏观上的各种类型的节理和断层非均质性反映在完整岩块中矿物成分在数量、尺寸(chǐ cun)、个体性质以及几何分布上的随机变化在工程岩体研究范围内,自然会涉及到完整岩块(石)、节理岩石(jointed rock)和节理Cunha给出了一个示意图(图1) 来说明这—问题 *第一百一十三页,共118页。
图 1*第一百一十四页,共118页 如何采用合理的方法描述节理岩体的力学特性,一直是岩石力学中的热点就节理岩体的模拟分析方法看,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实际节理与完整岩石(intact rock)的直接模拟(direct modeling)、以及(yǐjí)采用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的间接模拟(indirect modeling) 直接模拟方法以实际岩体的节理分布形态从力学特征为基础,直接进行应力及变形分析显然,这种方法可以比较真实地表现节理岩体的实际性态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有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等在有限元法中,采用节理单元(joint element)或界面 (interface element)描述节理的性质 *第一百一十五页,共118页 边界元中常用节理单元或位移不连续法,基于有限差分法的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FLAC(Fast Lagranian Analysis in Continua)也可以用于节理岩体的应力分析,对于少量节理岩体,可用界面单元,而对复杂密集的节理岩体则可采用遍历节理模型,FLAC采用了Wilkins的显式差分方法.可以求解大变形问题。
上述方法都已广泛(guǎngfàn)地应用于岩上工程之中但应该看到的是,这些方法毕竟基于连续介质方法,仅适用于含少量节理的岩体,一旦节理多且分布复杂时,上述方法就很难模拟离散元法则不然,它允许岩体中的块体分离、转动和滑移,允许大位移,而这些恰好是节理岩体的重要变形和破坏机制因此.离散元法是模拟节理岩体的理想工具除了通用的UDEC程序外,还有一变由Intera技术公司开发的离散元程序DECICE,该程序基于一种模态普加技术,每个块体(body)变形的法向状态采用显示中心差分法计算,该程序允许穿过块体单元的动力断裂,适合于模拟脆弹性材料,如冰力学问题第一百一十六页,共118页 对于高度节理化的岩体,对于高度节理化的岩体,DetournayDetournay和和PariscauPariscau等人挺出等人挺出了等效连续介质方法即在进行数值模拟之前,先将节理岩了等效连续介质方法即在进行数值模拟之前,先将节理岩体按力学等效原理进行等效,建立力学上的等效模型,然后体按力学等效原理进行等效,建立力学上的等效模型,然后再进行数值分析这种方法从计算效率上看有一定优势,但再进行数值分析这种方法从计算效率上看有一定优势,但不容易保持节理岩体的显著特征,只有当节理分布规则,或不容易保持节理岩体的显著特征,只有当节理分布规则,或研究域中非均质岩体的特怔尺寸与相关的结构研究域中非均质岩体的特怔尺寸与相关的结构( (如有限元法计如有限元法计算时单元的最小尺寸算时单元的最小尺寸) )相比较小时,也就是说可以找到去征单相比较小时,也就是说可以找到去征单元时,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这时可以用表征单元来模拟整个元时,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这时可以用表征单元来模拟整个研究区域的力学特征。
一旦表征单元的尺寸与结构尺寸相当研究区域的力学特征一旦表征单元的尺寸与结构尺寸相当时,这种等效方法就会出现问题一般的等效连续介质方法时,这种等效方法就会出现问题一般的等效连续介质方法不允许有转动自由度,这就与节理岩体的实际不允许有转动自由度,这就与节理岩体的实际(shíjì)(shíjì)变形机变形机制有出入制有出入MuhlhausMuhlhaus对此作了改进对此作了改进[55][55],引入了转动自由度,,引入了转动自由度,这就使一般的连续介质变成这就使一般的连续介质变成CosseratCosserat连续介质连续介质ChoiChoi和和CouhhardCouhhard用用UDECUDEC研究了一个典型的研究了一个典型的CosseratCosserat介质模型,说明介质模型,说明改进后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也可以模拟出节理岩体的力学性改进后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也可以模拟出节理岩体的力学性态尽管如此,等效方法还是受表征单元尺寸的限制态尽管如此,等效方法还是受表征单元尺寸的限制 *第一百一十七页,共118页(diànhuà)::13367183308 13871145959yecyec6970@谢谢谢谢(xiè xie)!! 欢迎指正!!欢迎指正!!*第一百一十八页,共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