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F五代至宋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21MB
约95页
文档ID:505890040
F五代至宋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_第1页
1/95

《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 《玄秘塔碑》立于唐會昌元年(西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陝西西安碑林楷書 28行,行54字劉熙載《藝概》謂:“柳書《玄秘塔》出自顏真卿《郭家廟》” ,王世貞云:“柳法遒媚勁健,與顏司徒媲美”《玄秘塔》是柳公權六十四歲時所書王澍《虛舟題跋》說此書是“誠懸極矜練之作”《玄秘塔》結字的特點主 要是內斂外拓,這種結字容易緊密,挺勁;運筆健勁舒展,乾淨俐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獨特的面目《神策軍碑》是柳公權楷書的代表作之一此碑較人們熟知的《玄秘塔》的書法風格更成熟,更具有特色結體佈局平穩勻整,保留了左緊右舒的傳統結構運筆方 圓兼施,運用自如筆劃敦厚,沉著穩健,氣勢磅礴典型地表現了柳體楷書渾厚中見開闊的藝術特點正如岑宗旦《書評》雲,柳書"如轅門列兵,森然環衛" 讀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對"顏筋柳骨"這句話的藝術特徵的理解"神策軍碑"原石立在封建王朝的禁內,一般人難以進去摹拓,因此拓本傳世極少總之,他的楷書體,下筆斬釘截鐵,乾淨俐落,剛勁挺拔,結體嚴謹渾厚《蒙詔帖》(天下第六行書)此帖也稱《翰林帖》,曾刻入《快雪堂》、《三希堂帖》等,墨本藏於故宮博物院。

用筆雄健,氣勢豪宕第一行“公權蒙”三字聯綿 出之,字碩大,筆力縱橫,如見柳公權血氣方剛,精魄四射其後三行筆走龍蛇,曲折連環;行間大小錯落,鋒出則破空殺紙,遊絲則剛柔兼濟,氣勢一瀉無礙後 三行,雖字由大而趨小,隨手變格,轉換出瘦勁面目,然而氣脈貫通,豪氣流蕩至於終篇唐.柳公權-《玄秘塔碑》1.jpg (104.92 KB) 唐.柳公權《神策軍碑》局1.jpg (106.53 KB) 還有幾位值得一提的,,,,,,《靈飛經》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無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為唐鐘紹京書鐘紹京,字可大,虔州贛人官至中書令,越國公書學二王,褚、薛在當時是享 有盛名的書家,時號“小鐘”,也是收藏家,個人收藏名家真跡數百卷《靈飛經》筆勢圓勁,字體精妙後人初習小楷多以此為範本 杜牧《張好好詩》,行草墨蹟,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釐米,橫162釐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 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 唐.杜牧《張好好詩》.jpg (105.43 KB) 最後,唐代的還想補兩個碑,,,懷仁集王聖教序,《聖教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

懷仁集王羲之行書而成唐·鹹亨三年(672)十二月建30行,行83~88字不等《金石 萃編》載: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寬四尺二寸四分;文共三十行現藏西安碑林王氏書跡大都賴此以傳,故為歷代書家所重《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 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回國後翻譯三藏要籍而寫的懷仁是長安弘福寺僧,能文工書,受諸寺委託,借內府王羲之書跡,煞費苦心,歷時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跡,鹹萃其中”碑文選自王書各帖, 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朗、是、崇、幽、托、為、攬、時、集等字皆取自《蘭亭序》由於懷仁對於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致使此碑點畫 氣勢、起落轉側,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還有位專擅篆書與秦時的李斯並稱"二李"的李陽冰附件唐.懷仁集王聖教序01.jpg (96.45 KB) 唐.李陽冰 三墳記碑.jpg (99.99 KB) F. 五代至宋---帖學大行的宋代書法五代的分裂混亂局面持續五十四年,其間唯楊凝式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中流砥柱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是宋代書法經歷唐代高峰後的一個變展西元960 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

好在有宋太宗等帝王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蹟,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成輯為《淳化閣帖》一些評家以為帖學大行,其時朝中科舉官場盛行“投其所好”的以書取人風氣,書道衰微,沒太多進展總之,帖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體為轉移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但宋代仍有值得推崇者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帝王世家宋徽宗趙佶亦獨樹一幟,小創瘦硬的“瘦金體”先看下五代的,,,很了不起的行楷,,, 五代-楊凝式《韭花帖》.jpg (126.83 KB)  楊凝式《韭花帖》,行楷,此帖是楊凝式在晝寢乍起,腹中甚饑之時,得以珍饈充腹之後信筆寫下的幾行字僅六十餘字,但每個字結體都獨出機杼,一些字甚至超 出結字常規,妙趣橫生,或左右錯位、或上下不齊、或頭重腳輕,或疏,或緊……然而一切出於自然,毫無造作之氣整篇“蕭散有致”(董其昌語),疏朗秀雅, 字與字、行與行都拉的很開,其整體卻縱貫一氣,在潔靜平柔之中透露處一種爽爽有致的魏晉風神  還有其他,,,,  《夏熱帖》楊凝式書紙本草書,縱23.8釐米,橫33釐米,書八行,每行六字不等卷後有宋王欽若,元鮮于樞、趙孟頫,清張照等四家題跋。

曾經明內府、 項元汴,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初編》、《式古堂書畫匯考》、《珊瑚網書跋》等書著錄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帖為信劄,筆勢飛動,渾然一體,凝重之中有瀟灑 氣象,雄健縱逸,鋒芒灼耀,極富大氣米芾贊:“楊凝式如橫風斜雨,落紙雲煙,淋漓快目\r  《神仙起居法》 小草書《宣和書譜》說楊氏“尤工顫草”,此帖草法,可窺一 斑《神仙起居法帖》在草書中,還時時夾入一些行書,後人稱其為“雨 夾雪”此法始于顏真卿稿書,而楊凝式能融會貫通,使人望之無跡可尋, 幾入化境黃山谷曾評此帖為“散僧入聖”,米芾則稱其“天真縱逸” 初看似粗頭亂服,其實在用筆上輕重、緩急,結體上縱橫取勢都十分講究, 並於一氣貫注之中,顯示出其控制韻律節奏的高超技藝五代 楊凝式《夏熱帖》.jpg (120.81 KB) 五代-楊凝式《神仙起居法》.jpg (91.94 KB) 李建中,,,,,,,,,,李建中《土母帖》,行書墨蹟,紙本縱31.2釐米,橫44.4釐米,10行,共104字此帖用筆沉穩,法度謹嚴,有歐陽率更神韻,結構淳厚謹嚴,論者認為此帖清麗圓熟,恣態橫生,深得“二王”筆法《土母帖》行書,少數字用草法,用筆中鋒,行筆沉著穩重,法度嚴謹,深得歐書神韻。

結體凝重,字形以縱長為主,因勢縱橫,功力嫺熟章法行距寬疏,字距拉 開,行氣清新濃郁,格調高雅,氣度雍容字裏行間虛實得體,字形大小、長短、疏密有致線條粗細交出,枯筆運用自然耳”字字形修長,懸針渴筆,欹斜略 左,獨具韻味,在全篇中有點睛之妙《同年帖》又稱《金部帖》、《披風帖》,宋,李建中書,紙本,冊頁,縱33cm,橫51cm,行書,15行134字這是李建中寫給“金部同年”的一封 信,主要是托他照顧在東京汴梁的女婿劉仲謨與其次子李周士金部”屬戶部,“同年”是指同榜科舉者李建中也曾在金部供職,而此時正在西京洛陽作官,所 以帖中說“略表西京之物”此帖書法用筆蒼老圓厚,形體緊結取斂勢,圓轉飄逸後人評價:“西台(指李建中)書去唐人未遠,猶有唐人餘風其書風實開宋人尚意之先聲,若與個性鮮明的宋諸家相較,則以典重溫潤取勝附件宋-李建中《土母帖》.jpg (135.52 KB) 宋-李建中《同年帖》.jpg (64.55 KB) 書家人物出場介紹,,,,,蔡襄 (1012-1067) 字君謨,興化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學士《宋史·列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宋四家中,他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

宋四家 中,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蘇東坡說:“君謨天 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 ”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澄心堂紙》,紙本墨蹟,是蔡襄論及澄心堂紙信劄,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時年五十二歲,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書風的代表作品全文以行楷寫 成,結構端正略扁,字距行寬緊合適,一筆一劃都甚富體態,工致而雍容,頗具晉唐人的韻致蔡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 前人在評論蔡襄書法時,都認為它“形似晉唐”,如元倪雲林曾跋雲:“蔡公書法有六朝、唐人風,粹然如琢玉他的《澄心堂紙》可看作是蔡襄傳世墨蹟中最 典型、最追蹤晉唐的代表作附件宋-蔡襄《遠蒙帖》.jpg (95.09 KB) 宋-蔡襄《澄心堂帖》.jpg (93.35 KB) 先統領略下其他人的吧,慢慢體會下意趣與晚唐遺風再說,,,朱熹《城南唱和詩卷》縱31.5釐米,橫275.5釐米帖凡64行,共462字首題“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末款“熹再拜”鈐白文“朱熹之 印”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詩卷是朱熹為和張(木式)城南詩20首所作。

張(木式),字敬夫,號軒,張浚之子、宋代著名學者居譚州(今長沙)構城南書 院,城南有風景20處、故題詩20首朱孝宗乾道三年(西元1167年)八月,朱熹與張南軒游城市諸勝景,和南軒二十詠時年朱熹38歲,此詩卷書寫年代 則較晚此卷書法筆墨精妙,蕭散簡遠,筆意從容,靈活自然,為朱熹傳世佳作附件宋 蔡卞《雪意帖》.jpg (75.52 KB) 宋-張即之《佛遺教經》.jpg (82.08 KB) 宋-張即之書法1.jpg (117.31 KB) 集詩文書畫於一身長的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紙本,行書墨蹟五言詩2首凡17行,每行字數不一,共207字縱33.5釐米,橫11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即蘇軾因烏台詩案遭貶曹州期間,詩、文、書、畫的成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此詩是兩首五言長律,書于元豐五年(1082),時東坡46歲作品代表了蘇軾行、草書的最高成就此詩貼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中的上乘之作正如黃庭堅在此帖所寫的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複為之,未必及此再來回味下以前琅琅上口的"遙相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吧,,,,,,《赤壁賦》宋蘇軾行楷書。

素箋墨蹟卷縱23.9公分,橫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補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 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寫了一篇《後赤壁賦》,兩文後世傳誦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本卷為友人傅堯俞(1024~1091)書前赤壁賦,自 識:“去歲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豐六年書,時四十八歲 此卷行楷書,結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蘇軾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此帖運筆古拙內涵,非尋常蘇軾法書可比附件宋-蘇軾黃州寒食帖.jpg (79.41 KB) 宋-蘇軾赤壁賦-P.jpg (96.67 KB) 宋-蘇軾歸去來辭.jpg (71.67 KB) 到他的門下弟子,而卻能與其齊名的,人稱“蘇黃”的黃庭堅了! 他的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