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补白《长津湖》

狼****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KB
约7页
文档ID:236005515
补白《长津湖》_第1页
1/7

为什么长津湖战役志愿軍因严寒伤亡严重,但又必须打?(2021年9月7日《北京日报》孙文晔《冰雪长津》节录,括号内为左慈加注)近年来,随着档案文献逐步公开,健在的志愿军老兵开始口述,媒体和文艺作品一次次聚焦,网络上对长津湖战役的议论多起来,争议随之而来焦点就在于,东线战场仓促入朝,犯了兵家大忌,这一仓促行动是不是得不偿失?是否必要?1950年10月初,麦克阿瑟扬言要在感恩节前结束战争,还把本应保密的“老虎钳”战略昭告天下:沃克指挥第8集团军约12万人由西线向北推进,阿尔蒙德指挥美第10军5个师约10万人在东线向北进,两路在朝鲜的临时首都江界(在我整理的《摭谈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已说明,江界据我边境直线距离仅约50千米,此时北部黨-政-军残余都退至此地,且S大林和金-日成已经表示,如果我再不出兵,金就率残余退入我吉林境内组织流亡政-府,实际是将战火引入我境内这是我被迫出兵的诸多原因之一)会师合围11月下旬,美陆战1师推进到柳潭里,与江界的直线距离已不到100千米,美步兵7师17团已经突进到鸭绿江边的惠山镇,与中国一江之隔这是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第一次到达鸭绿江边,也是唯一的一次阿尔蒙德专程赶来,以中国为背景拍照。

17团士兵则模仿1945年盟军在莱茵河边的举动,解下裤子向鸭绿江撒尿这一新闻立刻成了美国报纸的头版头条胜券在握的氛围中,麦克阿瑟下令发起总攻,要在圣诞节前解决战斗麦克阿瑟的进击比预料中来得更快,MZD决定抓住敌人立足未稳的机会,展开第二次战役,在运动中歼敌,并点名让宋时轮指挥的第9兵团担负东线作战此前,9兵团一直在东南沿海厉兵秣马,随时准备收复台湾,10月才接到北上命令,并在山东完成了部队最基本的收拢为什么要劳师远征?MZD亲自对宋时轮解释过,“军委要用指挥员之强,要用部队之长解放战争中你的部队是善打阻击、勇战恶敌的部队,现在用你的兵团目的就在于此” 宋时轮原打算9兵团整训到来年开春,换上苏式装备,再入朝参战但一切都是匆忙的一道紧似一道的电报,彻底打乱了之前先到东北整训、换装,然后再择机入朝的计划为赶在美军到达江界之前在长津湖(此地据江界直线距离仅约80千米)设伏,MZD在10月12日电令9兵团“提前北上,直开东北”,接着又于31日发出急电“9兵团全部开赴前线”,11月5日指示“宋兵团立即入朝,一个军应直开江界并速去长津”9兵团20军(军长刘飞,55年中将,《沙家浜》郭建光的原型)是在列车开进山海关时,由总参谋部派高级参谋拦住列车,宣读了中央军委“紧急入朝”的命令。

十几列火车在沈阳只稍停片刻,就继续火速开进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贺晋年(东北剿匪的总指挥,55年少将)看到战士身上的薄棉衣(装1斤半棉花),急得直跺脚,“你们就这样过去,别说打仗了,冻都能把你们冻死”他找到20军副军长廖政国,要求紧急停车两小时,以便调集厚棉衣(装3斤半棉花)和棉帽、棉鞋、棉手套,却因军情紧急,20军58师、59师和89师都没有停车,便直接开往朝鲜江界无奈之下,他只得动员车站的东北干部战士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往车上扔,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大部分9兵团士兵,有的分到一件棉衣,有的分到一条棉裤,但更多的是穿着薄棉衣,戴着根本就不能抵御风寒的大盖帽,脚踏单薄的胶底鞋,进入了北风呼啸的朝鲜现在有人说负责志愿軍后勤的东北军区没有为9兵团准备好冬装,责任在时任东北军区司令兼政-委的GAO岗,是其罪行之一,纯属罔顾事实不是没有冬装,而是要急着去阻击美军,没有时间换装)更郁闷的是,连吃饭都成问题补给的粮食还没运到前线,运输车就已经被美军飞机炸光了在这场战役中,我军后勤仅能满足一个师的需求,但是9兵团一共有12个师现在有人说应该追究当时负责志愿軍前方后勤的洪-学-智的责任,属于完全不了解历史的信口雌黄。

洪当时只是兼管前方后勤,从东北到前线这一段的装备运输由东北还是志司直接负责还来不及明确还有苏给了几千辆卡车,可是志愿軍极少人会开作战地域全是山区,仅有的几条公路由全在美军轰炸之下故大量装备运不到前线这个问题直到后来成立志愿軍后勤司令部才初步解决,到反“绞杀战”才基本解决详见我整理的《摭谈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主观上,9兵团官兵“没有对朝鲜战地环境的认识,认为打仗不会冻着人”,60师怕背不动,把全师的大衣、背包都留在了集安;某团团长竟然带头涉水鸭绿江,当场冻死冻伤近千人;为了不影响行军速度,各部队普遍只携带3到5天的粮食,脑子里还是解放战争的老黄历,以为走到哪儿都有群众送吃的9兵团曾设想就地征粮,并发动当地百姓人力运输,没想到长津湖所在的盖马高原本就人烟稀少,少量的百姓早都因戰争跑光了,愿望落空后来知道当地粮食也紧张,志司还严令不许就地征粮,因为那是朝鲜百姓的口粮在几乎没有补给、严格进行隐蔽伪装的情况下,9兵团创造了连续行军10天、平均日行军30公里的速度1950年11月21日前后,20军、27军先后到达长津湖附近预定歼敌地区,26军也到达了厚昌江口地区,完成了集结没有重武器,弹药、食品少,使得轻便、快速成了志愿军最大的优势,但也成了他们最大的劣势。

略懂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兵贵神速”9兵团先敌一步进入预定战场,未战而得先机,是决胜的关键一环试想,一旦美军站稳脚跟,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再加上巨大海空优势,志愿军恐怕一点儿机会也没有了一旦美军在此构筑工事,依托元山、兴南等港口,很可能将这里变为第二个釜山如此一来,这一地区的美军就会对平壤一带构成严重威胁,使入朝志愿军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地位台湾战史学者光亭认为的,如果将9兵团主力调至西线,那么西线的战果会更大这是无稽之谈,因为以朝鲜的地理环境,西线根本摆不下这么多部队从天而降的十万神兵,在40英里长的山区道路上,把美军从北向南分成五块,包围于长津湖东西两侧及湖南岸的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三个孤立的点上志愿军围得容易,歼灭却很难被围美军立即用200余辆坦克在三个被围地域组成环形防线,志愿军缺乏重武器,只能用步枪、机枪去冲击敌人的“铁桶阵”,付出的牺牲难以想象连续三天,长津湖的黑夜属于志愿军,白天属于美军白天,依靠7艘航母上的500架舰载机,美军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晚上,志愿军再趁着夜色,把白天丢失的阵地抢回来双方都是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没有炮火支援下的短兵相接,美军完全不是志愿军的对手。

战士们攻进一座指挥所时还不知道,他们歼灭的正是美第7师31团该团因为战绩卓越,曾被授予“北极熊团”的称号在这次战斗中,“北极熊团”3191人被我军全歼,团长麦克里安被击毙,接任团长职务的弗斯重伤后落水而死,团旗也被缴获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唯一一次全歼团级建制美军团灭”当日,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飞抵湖区最南头的下碣隅里,召集史密斯等美陆战1师高级军官开会,传达麦克阿瑟的新命令:东线美军立即全线撤退东线美军被困的消息传回美国,举国上下都在为陆战第1师的命运担忧一张名为《撤退》的照片久负盛名在这张照片中,从长津湖撤退的士兵满脸血污、双眼望天,眼神中充满了茫然和绝望看到照片,美军家属愤怒了他们走上街头,要求总统杜鲁门立即结果这场“愚蠢的战争”美国媒体也从毫不关注这场战争,变为连篇累牍的报道陆战1师被围的消息,并呼吁当局“得做点什么” 为防止朝鲜战争演化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印度等“亚非十三国”向联合国提案:朝鲜战争各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一切现存问题”1950年12月14日,联合国通过了十三国提案至此,中国在政治上已经赢得了主动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在多地多处出现过12月8日,宋时轮向彭德怀、毛泽东汇报伤亡:“第9兵团经近半月激战,部队已经极度疲劳,特别是冻伤减员十分严重。

……80师239团3营6连在攻击新兴里之敌时,受敌火力压制即卧倒冰地上,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除一个掉队战士与一个通信员外,其余200多名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察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MZD复电宋时轮:“9兵团此次东线作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40000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彭德怀阅电后,果断命令9兵团放弃已经被包围的敌人,赶紧到气温稍高一些的地区休整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难也最了不起的决定之一战后复盘,人们才知道,1950年是朝鲜有记录以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战士们在水门桥旁高地埋伏的那一夜,温度低至零下54摄氏度;人们也才知道,交战双方火力上的天差地别:美一个陆军师就有432门榴弹炮和加农炮,我军一个师仅有12门山炮;美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有数十部电台;美一个军拥有汽车7000辆,而27军入朝时只有45辆汽车美军对志愿军的手榴弹心有余悸,其实,手榴弹是很多志愿军仅有的重武器,寒冷使得炮管收缩,70%的炮弹打不响在这种差距下赢得战争,放眼全世界,都难以找到类似的“战例”总结长津湖血战时,有一个说法,叫做“气多”战胜了“钢多”,什么意思?“气多”的“气”,就是中国军人的气概!“钢多”的“钢”,说的就是美军的钢制武器装备。

70年后再回头,长津湖战役的牺牲是惨烈的,但也意义非凡英国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评价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指清川江、长津湖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