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

刚**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9.10KB
约12页
文档ID:615105109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_第1页
1/12

玉溪市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末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这反映出当时( )A. 禅让制已经完全被破坏 B. 父死子继成为既定制度C. 制度变迁具有历史渊源 D. 世袭制已经取代禅让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中黄帝去世后,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继位,反映出早期权力传承存在家族内部传递的倾向,黄帝传孙的案例表明后世制度(如世袭制)的演变有其历史渊源,并非突然出现,C项正确;此时尚未形成严格的世袭制,禅让制已经完全被破坏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权力的内部传承,但其孙继承了权力,而非父死子继,排除B项;世袭制已经取代禅让制是在夏朝的启时期,排除D项。

故选C项2. 《史记》中记载:“汉连兵……初郡十七西汉时期,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边郡,在“除其王”的基础上封降少数民族君长为王、侯或邑长由此可知,西汉政府的民族政策( )A. 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 B. 防止了少数民族割据和叛乱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 D. 发展为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所述为西汉在边疆设郡,废除原有王号后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为侯、邑长等,体现羁縻政策此政策通过行政管辖与怀柔手段结合,既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又缓和矛盾,促进民族交流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A项正确;“防止了”表述绝对,西汉仍有叛乱,排除B项;“监察权”与设郡无关,排除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对同姓诸侯的分封,与边疆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 唐前期实行租庸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按每户丁男、中男(未成年男子)数均田、定赋役安史之乱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有资产、土地,就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使( )A. 赋税原则由税产变税丁 B. 税收支付手段发生变化C. 百姓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D. 政府放松户籍制度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

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反映唐朝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改革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有资产、土地,就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赋税改革前唐朝按人丁征税,不考虑资产差异,故出现富户与贫户人丁相同则赋税相同的情况,存在不公平的现象,而改革后“以贫富为差”,资产多者多缴税,资产少者少缴税,更符合“量能课税”原则,使税赋负担相对公平,C项正确;题干明确显示,改革前是“税丁”(按人丁),改革后是“税产”(按资产),实际是由税丁变税产,不是“税产变税丁”,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税收支付方式(如实物、货币等)的改变,仅涉及征税依据的调整,与“支付手段”无关,排除B项;改革中“以见居为簿”是为了适应人口流动、扩大征税范围,并非放松户籍管理,而是调整户籍登记的基准,本质是强化税收征管,排除D项故选C项4. 王安石认为治经(研究四书五经)的首要目的不是拘泥于记忆背诵、对名物制度的训释考辨、疏析文字,而是应该发现经典中的妙道至言,用于治世王安石的主张意在( )A. 培育适应变法的人才 B. 改革科举制度 C. 重构儒家的经学体系 D. 解放士人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治经(研究四书五经)的首要目的不是拘泥于记忆背诵、对名物制度的训释考辨、疏析文字,而是应该发现经典中的妙道至言,用于治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主张治经应注重经典中的“妙道至言”以用于治世,将经学研究与现实政治结合,突出经世致用,服务于实际的社会治理需求而此时的王安石在进行改革,需要大量具备务实精神、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他主张治经“用于治世”,本质上是引导士人摆脱空谈义理的传统,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变法对人才的需求,A项正确;题干聚焦于“治经的目的”,属于学术思想层面的主张,而科举制度改革是具体的制度变革,二者虽有联系,但题干未直接涉及科举制度本身的改革,排除B项;王安石的主张是强调经学的实用价值,而非否定传统经学体系或构建新体系,排除C项;王安石的主张确实突破了传统经学研究的僵化模式,但“解放思想”是其主张的客观影响,而非王安石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5. 云南境内银矿资源丰富,在清朝乾嘉年间,银矿业规模宏大,有额课之银厂十九处,“皆多为私营场矿”,其中“大厂矿定六七万,次亦万余”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的生产发展 B. 银矿生产的专业化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达 D. 社会需求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指出云南银矿“皆多为私营场矿”,且规模宏大,大厂矿工人数达数万,次者万余,这直接反映了民营手工业的生产发展,A项正确;“专业化”在材料中未体现生产分工或技术特点上专业化发展,排除B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需雇佣劳动和资本积累,题干虽涉及雇佣关系,但是在此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萌芽状态,而非发达,排除C项;“社会需求”虽可能隐含,但题干更强调私营矿厂的规模而非市场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6. 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认为想要挽救中国诗歌日益衰落的命运,必须使诗歌创造出全新的境界来,提出“尔来诗界唱革命,米风欧风作吟料”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 )A. 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 B. 强调文学革命的重要性C. 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 D. 依然固守传统改良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9年(中国)根据材料“认为想要挽救中国诗歌日益衰落的命运,必须使诗歌创造出全新的境界来,提出‘尔来诗界唱革命,米风欧风作吟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明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诗歌突破传统、融入西方元素,本质上是对文学革新的倡导,强调了文学革命在思想启蒙中的重要性,B项正确;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而非民主革命,而且“诗界革命”的目的是通过诗歌革新传播维新思想,而非革命思想,排除A项;维新变法在1898年已失败,而“诗界革命”提出于1899年,时间上晚于变法高潮,其主要作用是变法失败后继续传播维新思想,而非直接推动变法发展,排除C项;“诗界革命”主张明确倡导吸收西方文化、打破传统,并非“固守传统”,排除D项。

故选B项7. 袁世凯死后,原本铁板一块的北洋军立刻分裂成直系、皖系、奉系等军阀势力;其他各地督军也纷纷拥兵自重,形成新的派系军阀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军阀混战 B. 社会性质 C. 政权更迭 D. 社会动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呈现的是在袁世凯死后,中国呈现军阀割据的状态,原因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同时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也为军阀格局提供了土壤,B项正确;“军阀混战”是割据后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政权更迭是军阀割据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社会动荡”是割据引发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扶助朝鲜建立独立国家的方针,朝鲜抵抗派的政治团体和武装力量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壮大1942年10月,越南各民族主义团体在柳州联合成立越南革命同盟会,实现了革命力量的大联合这表明( )A. 抗战形势发生根本变化 B. 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C. 中国力图迅速结束战争 D. 中国承担起大国的责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指出,中国支持朝鲜独立并帮助其抵抗力量发展,同时越南革命团体在中国成立联合组织这表明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积极支持周边国家抗日斗争,承担起大国责任,D项正确;“抗战形势根本变化”不符合史实,1942年仍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排除A项;“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主要发生在1943年开罗会议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力图迅速结束战争”未直接体现,题干侧重国际合作而非战争策略,排除C项故选D项9. 1950年6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确定要做好土改、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肃清反革命、整党等八项工作,以争取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作旨在( )A. 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 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C. 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D. 克服国民经济面临的严重困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根据题干内容,毛泽东在1950年提出的工作重点,如土改、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等均围绕恢复国民经济展开,这一时期(1949-1952年)是新中国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阶段,“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一目标,符合1950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A项正确;此时尚未进入到社会主义时期,排除B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后,题干未提及改造内容,排除C项;“克服严重困难”指向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与1950年的背景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10. 马克思关于文明的论述:“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铁路、电报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资它们是人类的手制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必然产物 B. 文明是人类智慧的产物C. 自然界的发展推动了文明形成 D. 人类有改造自然的能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明确说明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或铁路、电报等,其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资通过双手制造的,体现的是人类的智慧(物化的知识力量),表明这些文明成果(如机器、铁路)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产物,B项正确;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并非人类劳动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形成中人的作用而非自然界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是通过对自然的改造创造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11. 古埃及人利用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