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代价分析----以高校扩招政策为例高校扩招政策简介•1.出台背景: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积极肯定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政府 开始精简人员,国企改制导致了国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受大学生,于是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 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 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同时,在1992年到1998年,由于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改革等原 因,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国内称之为下岗职工)其中1997年全国下岗人员为2115万人 •经济方面,90年代前期,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极高,朱 镕基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也就是著名的软着陆通 过1993年-1996年的软着陆,使通货膨胀率成功的从1994年的 24.1%下降到1996年的8.3%,但是同时,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 国内需求疲软• 高校扩招,也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1999 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 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 简单来说即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 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 改革政策。
• 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 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 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 积极影响:• 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 • 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 教育水平差距 • 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 发展经济,拉动内需 • 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消极影响(政策代价)• 师生比严重失衡和教育质量的下滑 ----------------------------------------------------------- 年份 在校学生数(万人) 师生比 ------------------------------------------------------------- 1995 92.59 9.83 1996 96.58 10.36 1997 100.04 10.87 1998 108.36 11.62 1999 159.68 13.37 2000 220.61 16.30 2001 268.28 18.22 2002 320.50 19.00 2003 382.17 17.00 2004 447.34 16.22 2005 504.46 16.58 2006 546.05 17.93 ------------------------------------------------------------• 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2009研究生扩招 • 基础设施的不足(儒西)----高校基建热----学校巨 额债务----学费 • 教育公平性问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 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 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 业、半失业者阶层等十个阶层-----14倍) • 大众化教育VS精英化教育教育政策代价问题• 代价本质认识: • (刘怀玉)是一种被否定和牺牲的替代性价值,它表 现为一定的目的对一定的手段的牺牲或者说是历史 进步过程所客观选择的主导价值趋向对其他价值形 态的抑制、否定或牺牲 • (俞可平)现代化代价,指的是现代化过程本身伴随 的社会消极现象 • (袁振国)代价是为了取得进步而而承担的损失、浪 费和牺牲,并且人类要为一切收获而付出代价 • (刘卓宏)代价指的是人们在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基 于自身社会选择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与人的价值取 向相违背的消极结果• 代价本质上是一种损失;代价本质上体现着一 种得失关系;代价本质上体现着人类生存方式 实现的内在矛盾性。
• 教育政策代价是指那些人们在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时,政 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为了获得某种收益或保护某种 利益,而付出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损失、浪费和 牺牲等必然和人为的消极后果;这些消极后果有 些是可以部分避免,甚至可完全避免,有些则是根 本无法避免和克服的• 教育代价的分类: • 付出代价的主体:个人代价、集体代价和社 会代价 • 代价的性质:成本性代价(投入成本+制度成 本)、人为性代价(能够避免的成本)和补偿性 代价(成本性代价不可避免+教育政策系统的 民主和公平程度的制约)扩招政策代价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从价值主体来看,教育政策主体价值目标既有 相吻合也有相冲突的可能(个体、教育系统、 社会系统)• 从价值客体来看,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创 价与代价相随(创价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创价 者诸如智力、体力和情感等能力有限)• 从价值活动的历史性来看,教育实践是带有时 代局限性的(具体社会历史发展条件阈限+人类 生命的有限和教育认识的局限)为”教育政策代价”正名• 教育政策代价不仅是一种否定和牺牲的力 量, 而且还是一种肯定和建设的力量也 就是说,教育政策代价有消极意义, 也有 积极意义, 即通过惩罚的形式扮演警示器 和教育者的角色, 通过新的代价补偿前期 代价,扮演社会教育公平补偿者的角色。
教育政策代价的弥补:• 1.教育政策决策者树立政策代价意识.(承认代 价的意识、重视代价的意识、分析代价的意 识、承担代价的意识、补偿代价的意识和减少 与避免代价的意识)即对教育政策代价的付出 或承担“是否应当”问题的正确辨析与把握. • A.每一项高等教育活动及其代价付出是否值 得、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是否能满足高等教 育自身发展、人自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 • B.一项高等教育活动的成功率大小直接关系到 支付某种代价是否值得、是否应该付出• 教育决策坚持政策代价最小原则: A.建立决策失误责任监督和追究制度; B.要根据具体的间题情境和政策环境适当付出 补偿性代价; C.要建立利益衡量和代价澄清机制(有利于实 现个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平衡;教育公共利 益优先;正当利益优先)• 高等教育的渐进决策模式: A.渐进决策,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 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林德布罗姆) B.就高等教育大众化来说,从国外来看,完成高等教 育大众化的并不是传统大学,而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 常 会产生一批新的学校,美国是社区学院,日本是短期大学, 英 国是多科技术学院。
这批新型的学校担负起了高等教育大 众化的任务,它们和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同,培养 的不是精英型人才,而主要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教育决策受众民主机制: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评估、批评权• 教育政策效果的代价评估,建立相关配套政 策联动机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