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寨卡病毒病及防控

凯和****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47KB
约7页
文档ID:279634073
寨卡病毒病及防控_第1页
1/7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寨卡病毒病及防控 寨卡病毒病及防控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察觉,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开到2022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22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察觉寨卡病毒迸发疫情,其后察觉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迸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2022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22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举报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曼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南方片面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好像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片面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迸发疫情。

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紧密,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更加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摈弃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分散的可能为指导各地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操纵工作,特制定本防控方案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错回响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抗争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那么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宏大区域      2.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曾自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提示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此外,有寨卡病毒血症的孕妇,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举行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3.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4.潜伏期和传染期      (1)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领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2)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领会,有研究说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

      5.地区分布 : 2022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确诊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截至2022年1月底,美洲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报告寨卡病毒本地感染病例,包括:哥伦比亚、巴西、玻利维亚、巴巴多斯、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马提尼克岛、尼加拉瓜、海地、圣马丁、波多黎各、巴拉圭、巴拿马、苏里南、美属维尔京群岛、委内瑞拉      2022年以来,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中国台湾,欧洲的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均察觉寨卡病毒输入病例      至今我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尚无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报道      6.发病季节特点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颠峰多展现在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三)临床表现      临床病症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展现上述临床病症,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展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二、诊断、报告和治疗      (一)诊断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做好相关病例的诊断工作诊断时应留神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举行鉴别      各省份察觉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确实诊,应由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中心测验室检测复核后予以确认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迸发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标本均应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中心测验室举行复核检测      (二)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察觉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举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      各县(区)内展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情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举行网络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治疗      本病一般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三、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操纵机构在接到病例报告后,应立刻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分析感染来源,探寻可疑病例,评估进一步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      察觉本地感染病例时,应开展病例的主动探寻以及蚊媒应急监测,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实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操纵措施      对全体散发病例及迸发疫情的指示病例、首发病例、重症、死亡病例,以及因查明疫情性质和牵扯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均按照《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录2)举行细致个案调查疫情性质确定后发生的后续病例可使用“寨卡病毒病入户调查登记表”(附录3)收集简要流行病学信息      四、预防与操纵措施      (一)预防输入      1.关注国际疫情动态      紧密追踪寨卡病毒病国际疫情进展信息,动态开展风险评估,为制定和调整本地防控策略与措施供给依据      2.根据需要发布旅行健康提示      各地卫生计生部门辅助外交、商务、旅游及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做好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区旅行者和海外中国公民的宣传教导和健康提示      3.做好口岸卫生检疫      卫生检疫部门一旦察觉疑似病例,应实时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置。

      (二)病例监测与管理      1.病例监测与早期察觉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察觉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的患者,应留神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实时采样送检此外,对于新生儿展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      2.流行病学调查      对相关病例举行个案调查,重点调查病人发病前2周的活动史,查明可疑感染地点,探索感染来源;同时调查发病后一周的活动史,开展病例探寻,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      3.病例探寻      对于输入病例,应细致追查旅行史,重点在与其共同出行的人员中探寻如病例从入境至发病后1周曾在本县(区)活动,还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探寻可疑病例      在展现本地感染散发病例时,以病例居处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病例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参考伊蚊活动范围划定半径200米之内空间范围为核心区,1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内探寻病例可根据城区或乡村不同建筑类型,揣测伊蚊活动范围,适当扩大或缩小探寻半径   — 7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