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艾青的诗歌大全18篇 艾青的诗歌大全18篇 艾青的诗歌大全(1) 艾青诗歌 授课教师:黄乐琴 一 创作历程 要了解艾青诗歌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首先要把他的创作历程给大家作一个介绍,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流浪者与囚禁者的芦笛 艾青生于浙江金华,早年学习绘画,后又到法国留学三年持续学画回国的同年参与了左翼美术家联盟,组织了好多画会(如春地)由于倾向革命,这一年的7月他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了身处冬天寒冷的监狱,又失去了自由的生活,心中想起了从小培养他的保姆——大叶和他在诗歌中把保姆的名字改为大堰和,从一个概括的形象提升为一个母亲和守护神的形象,这首诗成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此后以后,原来是画家的艾青开头吹响了诗人的芦笛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 带回了一只芦笛,”(《芦笛》) 他早期的创作,主要分为两类: 1 关于流浪者的生涯 流浪者无所归依的悲哀透彻在他的诗中在国内他从小在乡下由保姆抚养长大,有一种被抛弃的边缘人之感如他自己所说:“我虽然是出世在地主家庭,但我从小是和农人同呼吸的,所以我有着农人的感受”《通明的夜》就是写一群流浪者,而他把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分子。
……阔笑从田堤上煽起……一群酒徒,望 沉睡的村,哗然地走去……村,狗的吠声,叫颤了 满天的疏星油灯像野火一样,映出 ——从各个角落来的—— 夜的醒者 醉汉 浪客 过路的盗 偷牛的贼”表达了他对农人、流浪者的共通感受到国外以后,他仍旧感受着作为流浪者的悲遇感即使在繁华的巴黎、马赛这样的大城市,他仍旧感到这样的目生和孤独,无法融入它们啊,巴黎!为了你的嫣然一笑 已使得多少人们 抛弃了 深深的爱着的他们的家园,迷失在你的暧昧的青睐里,”(《巴黎》)“马赛 在你这目生的城市里,我的喜悦和悲哀,都同样地感到单调而又孤独!像唯一的骆驼,在无限风飘的沙漠中,落莫的落莫的跨过……”(《马赛》)“愿这片暗绿的大地 将是一切流浪者们的王国”(《画者的行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他始终对于流浪有着深切的体会 2 囚禁者流失了自由以后的痛楚 这一时期他写了好多诗歌,如《监房的夜》《铁窗吟》等表现他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震摇的 夹着难友的鼾声呀 像大航轮般 在深蓝的海洋上 以速力钻开了水波 夜 它前进着……”(《凝听》) 第一个时期他的意象主要是黑夜意象,带来了迷茫、沉郁的色调在流浪者、囚禁者的历程中,他更加梦想能找到精神的归宿。
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大堰和》,记述保姆对他的关爱,把他的精神归宿寄托在了培育他的保姆大堰和身上 (二)战斗者的号角 出狱以后,他仍旧活跃在左翼的文化圈,逐渐进入到抗战的行列中持续流浪的过程中,他把个人的苦难融入到民族灾难、民族解放的位置中,写出了好多弥漫土地和太阳意象的诗歌,色调要绚丽、丰富得多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叫喊》《病监》“从紫丁香般的肺叶,我吐出了艳凄的红花这段时期多为敬仰土地、敬仰光明的诗歌在斗争的烈火中,把原来诗人的芦笛换成了呼叫光明和告成的号角 (三)归来者之歌 建国以后,由于胡风案件的牵连,被打成右派,在边疆生活了十六年文革以后复出,重新焕发了青春的激情,写下了《鱼化石》《光的战歌》等诗,收入《归来的歌》《雪莲》这两部诗集,影响巨大一生创作不断,复出后持续进入创作高潮,说明诗人具备这样的素质:照旧保持着对梦想的追求、激情和独立的人格,才能在后期持续创作高潮。
二 艺术追求 (一)历史的综合 艾青在他的时代,分外好地解决了民族创作和西方资源的综合问题主要综合了三点: 把握了中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诗歌的现实描写主要是外部世界,对于现实的细致的描摹;综合了象征主义,中国的象征主义诗歌也有其传统,通过现实概括形象的塑造,更多地具有示意性、象征性;对于印象主义诗歌的把握,画家出身的艾青,擅长在诗歌中抓获瞬间的感受、感觉和印象,抓获物象的光、色调、线条 1 现实主义 七月诗派的组织者胡风对现实主义有这样的解释:五四时期中国诗歌流派纷呈,主要有写实派诗人(胡适、刘大白)、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诗人、新月派诗人(徐志摩、闻一多),但没有形成一种主流到了三十年头和抗战时期,中国诗歌仍旧流派纷呈,其中有中国新诗派(冯至、穆旦)、现代派(戴望舒、何其芳)、七月派他认为当时的诗坛有两个现实,其一是现实主义文学当时在时代的环境下成为了主流,最能响应时代其二对读者有影响力的作家,必然是在他们这个主流的文学流派上有着很大的思想力和艺术力的诗人,并推举艾青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 胡风解释现实主义的根本特征需要有两点:主观战斗精神和对客观真实的描写。
所谓的“客观真实”是针对当时中国文坛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主观公式主义,架空地接近政治的任务,抛弃了客观的主观,完全迎合意识形态,是一种空洞的狂叫;另一种是客观主义,是冷漠的描写,没有激情,离开了主观的客观,两者都是不成取的胡风提出的“客观真实”,是要站在革命的、先进的思想立场上来表现现实生活和现实斗争,描写务必和时代脉搏和民族解放息息相关艾青客观真实地写出了民族的三种状况:首先是写出了我们民族是悲哀的民族由于几千年来的专制主义所造成人们奴隶的生涯,生活处于绝望的深渊,精神弥漫奴役的创伤;当时我们民族正处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社会处于惨烈的混乱之中,造成了民族更深一层的悲哀《手推车》“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多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芽过寒冷与寂静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就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这样一种悲哀的心绪,艾青敏锐地把握了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气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谨的大地 伸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北方 乞丐用固执的眼光端详着你 看你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乞丐》)这里的每一个字都震撼着读者的灵魂 其次还写出了我们民族是一个悲壮的民族假设仅仅是悲剧,指的是善的气力遭到了消逝,而悲壮却是善的气力面临消逝的时候举行不屈的抵挡、顽强的抵挡艾青就擅长把社会悲壮的美转化成艺术悲壮的美,其中《煤的对话》用煤的形象表现了民族需要复活的呐喊,《我爱这土地》写出了诗人与祖国大地生死与之的情感假使我是一只鸟, 我也理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咏: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沉重…… ”除了表现我容许死在、腐烂在这片民族的土地上与之生死与共的形象外,还有容许为民族战役而献出名贵生命的吹号者形象我们的吹号者 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 短促的,急迫的,昂扬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吹号者》),还有类似《向太阳》这样道别了哀怨和彷徨,大胆地走向太阳的民族形象 再次艾青还客观真实地写出了有梦想的民族。
我们可以把艾青的《太阳》和闻一多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太阳吟》做一个对比:“神速的金鸟——太阳,是从我家乡来的太阳,是从东方楼角新升起的太阳”,他眼中的太阳是从光明里来的而艾青的太阳、春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头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恐惧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经过和黑暗的搏击才能真正地获得太阳他的春天同样不是表示在一片明媚的大地上,“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春》)同样,务必体验过死亡的搏击,才能够真正地展望春天艾青强调的是与黑暗的搏击中才会产生有梦想的民族,告成务必经过流血的奋战 艾青诗歌中还弥漫了一种“主观战斗精神”,即强调用激情来作为核心,用饱满的激情来迫近人心艾青的主观战斗精神不是空洞的狂叫,饱满的激情务必依附于概括的形象之中依附概括形象有这样几种方式,第一种是饱满的情思是隐伏的,情思虽有,但没有从字里行间直接透露出来,只是从概括形象中来表现他的情思如《一个拿撒勒人的死》概括地描写了好多细节,写了耶稣之死、犹大背叛、人们怎么把耶稣当作一个小丑来加以讽刺,并在序言中引用了《圣经》“一粒麦子落在地里不死,如故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大量粒来。
-—《新约·约翰福音》十二章”通过耶稣的形象和这段小序,表现了诗人的情思——容许为民族而生而死,容许为民族的崛起而死而复生,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一种处境他的情思是隐伏的《补衣妇》整个色调是分外灰暗的画面,“补衣妇坐在路旁,行人走过,路扬起沙土,补衣妇的头上都是沙土,衣服上都是沙土,补衣妇坐在路旁,路升向无限,她给行人补鞋袜子,行人走上路通过描绘补衣妇的形象,表现出了诗人流离失所的共鸣,也表现出了即使如此诗人也要走向无限的未来的意境(一个和鲁迅的“过客”一致的形象特质)在这些诗里边,一般来说他的情感都是隐含的,但不是没有,是依附在耶稣、洗衣妇和行人的形象上 其次种是采用抒情主体切入现场的方法来表现情感譬如《雪落在中国的平原上》这首诗展现了“我”和“你”两种人称,在描写了雪落在平原上的场景之后又写了我和车夫、农夫、渔夫们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表现了作为抒情主体的“我”与车夫、农夫、渔夫共同的苦痛与凄怆,带给人一种分外的亲切感和共鸣感,这就是采用主体切入现场来表现主体心绪再如《通明的夜》写了这群狂徒从田地中哗然地走来,在屠牛场喝酒狂欢,然后再醉醺醺地哗然走向广阔的田野,全诗三节分别用了不同的人称。
第一节用第三人称客观描写了酒徒们怎样从田地中出来,到了其次、三节展现了第一人称“我们”,这时候的我切入了现场,我融入流浪者的行列,我和他们一样成为了一群无所归依的流浪汉,呈现了抒情主体前路渺茫之感 第三种是展现了大量的自我抒情主体,这一点沿袭自郭沫若,大量的抒情主体直接来抒发饱满的猛烈的情感《我爱这土地》《煤的对话》都是自我抒情主体切入的方法 2 印象主义的描写 艾青诗歌的印象主义就是他的形象的构成是从感觉开头的 他曾经这样说过:诗人的素质就是他对于世界的感觉更加崭新也就是说他擅长抓获瞬间的感觉和印象,抓获大自然的、生活中的景象,他更加擅长把印象派的有关光色的原理运用在诗歌创作中,就给形象以活跃饱满的感觉他不光把印象主义的光色融入,再加上了音色的感觉,把这二者之间举行了调配,《手推车》就表达了这一特点第一节“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这种感觉的把握是分外切实的,“尖音”是对音的把握;接下去“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强调了颜色“灰黄的”,把二者之间举行了调配,声音的感觉、绘画的感觉、线条的感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民族的形象 《青色的池沼》这首诗一共三节,对色调的把握也分外好。
第一节“青色的池沼,长满了马鬃草;通明的水底,映着滚动的白云……”色调由青、绿、白组合,青色的池沼、棕绿的马鬃草和天上的白云组成了一幅画,有着滚动的线条感,推出了一个明丽幽静的池沼形象,可以看出艾青对光色的感受分外敏锐其次节“把宁静而清澈……像因时序而默想的 蓝衣少女,坐在早晨的原野上池沼比喻成蓝衣少女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