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字经详解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29KB
约16页
文档ID:266754036
三字经详解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_第1页
1/16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三字经详解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这里介绍的五子有荀子、扬雄、文中子王通、以及老子和庄子诸子百家既然是指先秦时期,各主要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杨雄是西汉人还算沾点边,王通是隋唐时期的,怎么也放进来了呢?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由于历史上一向认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承大体上走的是两条路线: 第一条路线,是以继承、整理传统文化为主,也就是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一系 "述' 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留存传统文化的种子,使其能够以本来面目流传下去;"不作'是自己不搞创作、不对传统文化加注自己的观点,以保持其纯净性孔子删 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自己并没有创作《论语》是在孔子身后,弟子们议论老师的言行,集结而成的,并不是孔子的本意 老 子的《道德经》也是由于出不了函谷关,生生被守关的尹喜子逼着说出来的老子明知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反而留下五千言,不是自己掴自己的脸吗?释迦 摩尼佛做得最彻底,他将经说法四十九年,一路说一路擦,说完了也擦完了。

在《(金刚经)》中,佛报告弟子们:我一个字也没说,有谁以为我留下了什么法,那是诽 谤我三藏十二部中的(佛经)是释迦摩尼圆寂后,弟子们集结的,也不是佛的本意 为什么儒释道三教的圣人要"述而不作'?他们自己不能著书立说吗?非不能也,实不敢也他们怕传统被弄走了样、怕文化被自己的思想污染、怕后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歪曲、利用自己思想来害人一言以蔽之,对后代人负责任 我们今天刚好相反,都是"作而不述',不讲继承、不要传统作不出来,就东抄一段、西抄一篇,反正是"千古文章一大抄' 第 二条路线,是以进展创新为主,这里说的进展是在继承的根基上,在传统学术思想中融入自己的观点,绝不是东抄西抄的大杂烩其中有在全面继承根基上的进展, 如孟子,他将孔子"仁'的学术思想,概括落实为"仁政'创办,不但继承而且进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其次,有就传统文化的某一点举行创新,进展出另外一种 全新的学术思想,如荀子,他 就孔子思想"礼'的片面举行创新,融合自己"性恶论'的观点,进展出后世的法家学派 诸子虽有189家之多,实 际上都是走这两大路线所以宋代学者孙明复在《孙氏小集?信道堂记》中说:"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 雄、王通、韩愈之道也',前者是继承派,后者是进展创新派。

我们学习诸子的学术思想,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是传统的东西,还是后人创新的观点,这是很 重要的 荀子 首先出场的是荀子荀子是继孟子之后,战国末期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虽然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是他综合了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属于创新派,不代表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体系 荀 子自称继承了孔子、仲弓的儒家传统,不同意子张、子夏、子游、子思、孟子等人的学术观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良善是后天教导出来的,不用礼法去 约束,人的行为永远不会变善他将孔子"礼'的思想,向自己"法'的观点转变,所以荀子的学生中才出了李斯、韩非这样代表法家思想的人物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旬卿列传》里,用两段话介绍了荀子的生平 其文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 荀 子名况,尊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临猗县)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齐国有遐迩有名的"稷下学宫',相当于今天的社科院,荀子"三为祭 酒,最为老师',三次被推为年高望重者、最高职务做到学宫校长,培养了一大批学者他的思想更多地吸收了齐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使儒学达成王道、霸道 并重的高度 司马迁认为,战国时期虽然有大量大思想家,但邹衍的学说曲折浮夸,论辩空洞;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却难以实行;淳于髡,非与他相处日久,才能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田骈等名人都已在齐襄王时代就死了,此时的荀卿最年长、履历最深,故被视为宗师 后来,齐国有人毁谤他,荀子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承担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了官,便定居在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不几年就去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荀 子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鄙视亡国昏乱的君主,他们不走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信奉求神祈福这一套迷信的把戏于是综合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 精华,编著了几万字的文章汉代流传的荀子著作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删订,定为《荀子》三十二篇,也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荀子》一书出名的"(劝学) 篇',就是《荀子》32篇之一。

杨雄 其次位出场的是杨雄杨雄(公元前58-公元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是西汉出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汉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被升为大夫 杨雄以文章词赋有名于世,早年所作的《长杨赋》、《甘泉赋》,在形式上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故与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并称"汉赋四大家' 扬雄博学多才,年长后以后,觉悟到"词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于是不再搞这些"雕虫篆刻'的辞赋,转而研究哲学他仿《论语》的体裁作《法言》,仿《(易经)》体裁作《太玄》老子之学已经是"玄之又玄',杨雄自称"太玄',比老子还玄 杨 雄还著有《方言》一书,记述了西汉时代中国各地的方言,是研究中国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现存的杨雄(文学作品)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何东 赋》;专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尚有其他文籍,但多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清代人严可均曾有重编,是了解杨雄学术思想最为详备的资 料 文中子 第三位是文中子王通王通,字仲淹,隋朝龙门人,是隋唐时期出名教导家、学问家、也是历史上出名的隐士,著有《元经》、《众说》等著作。

王 通本来有志于天下,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在见过隋炀帝杨广以后很消沉,觉得隋朝没救了接着就是隋末的大乱,他觉得自己再出头已经没有必要了,于是归隐乡 里,著书讲学、培养年轻一代唐太宗手下的一大批开国元勋,如李靖、房玄龄、魏征等文臣武将,几乎都是他的学生假设说到开创唐朝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文 中子应居首位,是最有功勋的人 唐《语林校证?卷一》中有一段描述:"文中子,隋末隐于白牛溪,著王氏六经北面受学者皆时伟人,国初移居佐命之 列自贞观后,三百年间号至治,而王氏六经卒不传至元和初,刘禹锡撰宣州查看使王赟碑,盛称文中子能昭明王道,以大中立言,游其门者皆天下俊杰;自余士 大夫拟议及史册,未有言文中子者' 历史上有"自比尼山'的(故事),王通的弟子不但多,而且都是天下俊杰,简直可与孔子相媲美实际上以功业来说, 他切实比孔子还要幸运,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大都是在孔子死后成名的,而王通亲眼看着自己培养的一代年轻人,开创了唐代的国运与文化初唐四杰之 一,作《腾王阁序》的(王勃),就是文中子王通的嫡孙今天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经济',也是文中子最早使用的,《文中子?礼乐篇》中就有"经济之道'的用 语。

可是唐史里面没有文中子王通的传记,经后人考证,是文中子的儿子得罪了唐太宗的亲戚,因二人的学术观点不同,所以在修唐史的时候,没有把文中 子的思想放进去连文中子这个缢号,还是在他死后,朝中一班大臣(也就是他的学生)私下赠与他的我们今天重新评价文中子对中国文化的付出,王通先生应含 笑九泉了 老子 结果两位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秦汉以前,主要以儒、墨、道三家为主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传入中国,唐宋以后的文化思想变成儒、释、道三家,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一向到中华民国建立 三 家文化思想中,佛家偏重于出世,虽然大乘菩萨道是入世普度众生,但一般学佛的人,更加是出家的僧人,还是偏重于出世儒家的学问,那么是偏重于入世,教人从 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的道当然,《大学》、《中庸》中都谈了一片面形而上的思想,但毕竟还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 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随心所欲像一个人站着,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所以道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也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个人的养生 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南怀老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会察觉一个机要,就是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头,到宋元明清为 止,都是如此。

内在真正的指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中国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标榜的(宣传教导上),那么是孔孟的儒家思想,从来都 是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是掌管图书典籍的 史官老子是世人皆知的古代的哲人,他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片面,他的哲学思想和由此建立的道家学说,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 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代,切当的生卒年月已无可考,大约比孔子年长 30岁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有一颗大流星入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神秘的是,老子在李树下"从母左腋出',出世时上唇有一道淡淡 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稀奇,因而取名为李耳 老子博学多闻,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因此作了周朝守藏室的史官,负责管理周王室的藏书典籍和档案 资料,这个机遇使老子接触大量的王室密藏的典籍、绝密的档案和史料,其他学者对此是望尘莫及的老子的声名越来越大,大量学者都前来讨教,孔子也专程前往 洛邑,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

司马迁的《史记?老子列传》记述,庙堂阶前有一尊"三缄其口'的金人,孔子问其背后的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 多事,多事多虑'是何意?老子回复:"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那么驾,不得其时那么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 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斋已' 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景王崩,王子朝(庶子)叛变,携带大批王室的典籍文物逃到楚国老子是守藏室史官,负责管理图书典籍,为此受到了牵 连老子只好辞职,离开周都,打定此后隐居行至函谷关时,关吏尹喜苦求:"先生要隐居了,请为我们后人留下点东西吧'于是老子口授了一部书,就是《老 子》 《神仙传》讲得就更神秘了:有一天清早,函谷关的关长尹喜子,在关楼上看到紫气由东而来,断定必有圣人过关,抉择向他求道公然,须发皆白 的老子倒骑着一条青牛,踱到函谷关要出关西行。

关员要他出示通关文碟(今日的护照、签证),老子拿不出来,这可给了尹喜子机遇他正言正色地对老子说:没 有关碟,是不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