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3KB
约15页
文档ID:6370845
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_第1页
1/15

第 3 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一、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养士之风盛行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盛行士阶层的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而养士之风的盛行更促进了私学的发达和百家争鸣的展开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在诸多学派中,思想学术地位最为重要者确为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在教育方面颇有造诣的则为儒、墨、法、道诸家1)儒家儒家在孔丘之后的著名学派中当首推子思、孟轲一派这一派继承孔丘“仁学”思想,提出充分肯定人的主观作用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在当时并未受各国执政者重视儒家中另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派别为荀况学派荀况提出“礼治”主张,确认封建等级制度的天经地义,并提出“性恶论” ,作为其以“外铄”为特征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根据荀况的思想更为适宜走向统一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2)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是与儒家相对立的学派墨家主张消除社会等级,强调社会实利;在教育上信奉经验与实践,讲究思维训练,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价值等3)道家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开创的老子对事物的辩证法有极深刻的研究,并主张“自然” 、“无为” 。

但却怀疑人类文明的价值,幻想退归“小国寡民”的社会,表现了避世的思想特点老子之后,道家也流派众多其中,庄周一派被认为是道家正宗,它将老子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极端,鄙弃和否定社会的一切,追求精神的逍遥和对大自然的仰慕,表现了遁世主义和相对主义庄周与老子并称“老庄” ,作为出世思潮的代表,对魏晋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4)法家法家是新兴地主阶级最为激进的思想代表法家主张凭借实力和暴力求得统一,反对德化,主张法治,强化君权这就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指导思想法家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对人的价值表示轻视,其思想和实践留给后人很多教训在百家争鸣中教育问题始终是一个中心问题,因此,百家争鸣也意味着教育思想的争鸣、教育理论的发展3.私学发展私学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展开,促进了私学的繁荣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为儒、墨、道、法四家私学1)儒家私学儒家私学的创始人是孔丘,孔丘死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 “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况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

2)墨家私学墨家私学创始人是墨翟墨翟有“北方贤圣人”之称由于墨家是个代表小生产者的学派,这就决定了墨家私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墨家私学主要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其次,墨家私学既是教学团体,也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3)道家私学道家思想和道家私学产生在春秋末期,盛行在战国时期道家既有教育实践,加之这又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的学派,就必然会在教育方面有所创见尤其是老庄,尽管他们关于教育、教学过程未必有多少具体见解和主张,但他们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社会和文化教育,确也提出不少独到见解,甚至触及了一些教育的本质问题4)法家私学早期法家以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为代表,商鞅的出现,意味着法家的成熟后期法家以韩非与李斯为代表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李斯则是将法家理论引向实践道路的人从商鞅到韩非又到李斯,这就是法家理论由形成到付诸实施的过程二、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1.稷下学宫始末“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

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稷下学宫历史悠久早在齐桓公田午当政时期就已创立(约在前 370~前 360 年间) ,距今 2370 多年1)稷下学宫创设的历史条件①政治条件随着封建制度在齐国确立,为了适应对内政治、经济变革,对外争霸称雄的需要,齐国统治者不仅要招纳、网罗天下贤才,而且还想培养、训练新一代贤士因此,创办稷下学宫就成为田氏代齐后历代齐国统治者的明确意识②经济基础齐国偏离征战频繁的中原,有安定的生产环境,因此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较发达,境内人烟稠密,是一个富强大国,具有兴办稷下学宫的经济条件③养士之风兴盛齐国田氏向来重养士,取得国家政权之后,凭借国家的力量扩大养士规模,并加以组织化、制度化稷下学宫也就应运而生2)稷下学宫的兴衰稷下学宫创于何时已难确考,约在公元前 4 世纪 60 年代左右学宫创设后历经齐桓公、威王、宣王、湣王、襄王、齐王田建六代,历时约 150 年学宫创立后始终与齐国政治发展息息相关,也注意发展文化教育,招徕和培养人才公元前 221 年,秦军攻入临淄,田建投降,齐国亡而稷下终2.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稷下学宫的出现意味着先秦士阶层发展的登峰造极,也表现了养士之风的制度化。

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稷下学宫与之前的官学、与同时代的一般私学、与以后时代的官、私学校相比,都显得独具特色1)稷下学宫的性质①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由于养士、用士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同时,稷下学宫的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齐国官方并不多加干预从此意义上又可以说稷下学宫是私学②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学宫的创设以“招致贤人” 、 “得士以治之”为目的,这一目的决定了学宫不是一所以普及文化知识为己任的基础学校,而是一所以学术活动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同时,稷下学宫还成为一个事实上的资政议政机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干政议政作用十分突出2)稷下学宫的特点①学术自由,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在稷下的各家各派的学术地位都是平等的,欢迎游学,来去自由;相互争鸣与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种表现,战国时期的政治多元使百家论辩成为风气学术论辩带来稷下诸子学派的吸收、交融和分化、嬗变②待遇优厚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非常优厚的待遇。

“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的很高政治待遇待遇优厚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对稷下先生优越的物质待遇甚至惠及其弟子,也是稷下学宫能长期兴盛的重要原因3.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稷下学宫存在的 150 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留给历史的影响却是深远的1)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在先秦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他们的议论自由受到制度化的保障,且能凭借独立的集团力量,以自己手中之“道”与王侯之“势”相抗衡3)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其办学形式、智能特色、教学形式以及办学方针等都是出色的教育典范三、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个最著名的学派,后来韩非将它们并称“世之显学” 墨家创始人墨翟是继孔丘之后的伟大思想家他创立墨家学派,并使之与儒家对立,真正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1.墨翟生平和墨家学派墨翟,世称墨子,宋国人,一说鲁国人生卒年无从确考,基本上生活、活动在战国初年墨翟出身卑贱,常自称是“鄙人” 、 “贱人” 从思想倾向看,他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利益墨翟学于儒而不囿于儒,能够自成一家,并且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

墨翟和墨家私学曾经兴盛一时墨翟建立的墨家学派有政纲、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由于它是一个来源于劳动群众的团体,因此雷厉风行,长于行动,但也过于盲从,显得缺乏理性研究墨翟和墨家学派的资料主要就是《墨子》 ,基本上是其弟子和后学所作2.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1)教育作用墨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他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墨子十分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提出了“素丝说” ,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墨家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 ,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2)教育目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即“兼士”或“贤士” ,又通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批判、否定那种用人以亲、以势、以财而不问贤能与否的腐败政治和社会不合理现象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兼士”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

德行的要求是“兼爱” ,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知识技能要求是为了使兼士们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要求是为了“上说下教” ,去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3.教育内容出于培养兼士的需要,墨翟及其弟子确定了一套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大致上可以归纳为几类1)政治和道德教育墨翟以为当时民众最大问题是“饥者不得食” 、 “寒者不得衣” 、 “劳者不得息” ,此为“三患” 而王公大人们又在寻求着“国家之富” 、 “人民之众” 、 “刑政之治” ,此为“三务” 解决“三患” ,实现“三务”是墨家的理想,措施就是:通过“兼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睦;通过“非攻”去除“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征战;通过“尚贤”破除世袭特权,实现贤人政治;通过“尚同”统一人们的视听言行;通过“节用” 、 “节葬” 、 “非乐”制止费民、耗财;通过“非命”鼓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强不息;而“天志” 、 “明鬼”则表明天与神鬼通过惩恶赏善的意志力量,来约束下界的统治者谨慎行事就是通过这多方面的教育,来养成兼士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2)科学和技术教育墨家的科学和技术教育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墨家的科学教育有很高造诣,涉及到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3)文史教育墨翟不重视文史教育他认为儒家的六艺之教具有腐朽、寄生的特点因此,墨翟以为只须学好与实现“兼爱”有用的主张和本领,并多实践即可墨翟的主张有批判儒家六艺教育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际的针对性,却也表现出某种片面与狭隘性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思维能力的教育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首先,墨家以为人的认识与言谈(理论和观点)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标准,即所谓“言必立仪” ,因此是非可明其次,墨家强调必须掌握思维和论辩的法则,即形式逻辑要求凡事都要有根据,要讲出道理,合乎逻辑,说服他人,战胜论敌墨家的教育内容很有特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伟大的创造4.论教育方法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方法也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而与儒家有较大不同1)主动墨翟不满儒家“拱己以待”的教育方法他认为那种方法太不主动,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墨翟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但又忽视了启发,忽视了学习必须具备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2)创造墨翟批评儒家的“述而不作” ,主张对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东西能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学习与教育方法——重创造3)实践墨翟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墨家的实践除了道德的和社会政治的之外,还有生产的、军事的和科技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