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读《论语》有感品读《论语》 感悟师德

拖***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48KB
约7页
文档ID:273139674
读《论语》有感品读《论语》 感悟师德_第1页
1/7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读《论语》有感品读《论语》 感悟师德 品读《论语》 感悟师德 方礼春 床头《论语》悟心房 , 幽渺师德宇内彰 身教德巍东岳耸, 言传雨润朵花香 援生爱子暖三春, 不倦诲人铸栋梁 贤圣功勋垂史册, 丰碑铸就灿华邦 在儒家文化里蕴涵着我国大量的传统美德《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常言道半部《论语》打天下,两千多年来它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台湾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写道:“《论语》是昂贵的古董,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从任何角度上看都觉得有新的察觉那么从师德的角度上来品读《论语》会有哪些察觉呢? 一、身为人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那么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那么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那么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那么,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成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他认为可以同学生谈,举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就会失掉人才;不成以同他谈,只能举行“无言之教”,却去同他谈,这叫做白费口舌一个聪明、合格的教师既不损失人才,也不白费口舌理应将“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有言之教”在于说理,以提高学生的熟悉;“无言之教”在于以身作那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指导学生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符合模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模范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务必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说的和所做的一致,也就证明所说的是正确的,所做是合理的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模范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在《论语阳货》中有一段人物对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那么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对学生子贡说:“我不计划说话了子贡说:“假设您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自然繁衍了人类,人类效法着自然所谓“无言之教”,就是通过示意、模范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平日,往往有这种处境:父母说的话孩子未必听,但却肯听我们老师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所以教师更理应严于律已正人先正已,正已是师德的根基,不能正已,也就无所谓教师的垂范作用 二、身为人师,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得志;对学生要勤奋指导,不知疲惫《论语述而》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那么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那么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假设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化学生总不知疲惫,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孔子自幼家贫,但是,这丝毫没有磨灭他好学的锐气,相反,他身贫志坚;孔子的人生道路上虽然荆棘丛生,但是,他在困难中愈挫愈勇《论语述而》里记载着大量孔子勤于学习淡薄名利的内容,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曾对自己作中肯的评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可见,孔子终生好学乐学不知倦怠 《论语》开篇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

传统的翻译为学习学识并且不时温习它但我觉得将它翻译为学习学识,并且将它运用到实践中去也理应是正确的作为教师也就是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于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去现在大量学校年轻教师比例对比高,他们刚刚走出高校大门踏上三尺讲台,优点是学识新,思想活,理论水平高,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转变纯理论型的思维模式,养成传统儒家的教学思维方式——理论学识加实践教学至于已经从教多年的教师,更理应深入实践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重要的思想,将之作为我们的师德原那么,使之经久弥新,发扬光大 三、身为教师,应爱生如子,知人善教 在孔子的学说中,最高的道德范畴是“仁”,在《论语》中,有一百多处是讲到“仁”的依照孔子的意思,“仁”是一切道德的根基,是一切优秀作风和优良表现的不成竭尽的源泉;因此,做到了“仁”便是一个崇高的人 既然“仁”如此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仁”是什么呢?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他不仅要求自己品学兼优,也要求用自己的才能、学识及明白的道理去培养有学问的、懂道理的、有自主才能的人才可见,孔子所说的“立人”、“达人”实质是他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是他的仁德在教学工作中的概括表现,也即是他的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

教学相长,师生关系对等,又是孔子在师德方面留给我们的名贵遗产孔子经常同学生谈心,要求他们各抒己见每当学生学有所得时,他总是大加激励,如“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他还要求学生“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他全力倡导在真理面前人人对等的思想,这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实在是难能难得的他从不自以为是,能照实地来评价学生和他自己如有一次他问子贡:你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回复说他不敢和颜回相比,由于“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接着就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在学生面前也特别自谦孔子还讲过“后生可畏”的话,表现出他对后来人的无限相信和梦想 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特别紧密融洽孔子对学生弥漫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关爱之意溢于言表,师生之情宛如父子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伤,“哭之恸” 在《论语述而》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清白,对他的过去不理应抓住不放。

在平日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要老师的呵护我想,假设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这一片绿洲一向点缀装扮着我们华夏大地 在中国古代称学生为弟子,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既是徒弟也如子女,而在学生眼里的老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论语》上记载的材料看来,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切保护,另一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的爱戴崇敬这就形成了一种肃穆专心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它是中国教导史上的优秀传统喜欢教导,爱生如子,对教导事业表现出充满的精力和毅力,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是对学生举行素质教导的必要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孔子说仁者保护人、关切人、把人当人对待;智者擅长了解人,识别人孔子关切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和他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保护他能够不叫勤劳吗?忠于他能够不教化他吗?“二主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是丘也《论语述而》)学生们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报告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孔子对学生为学与为人毫无留存,真是做到了无隐无私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崇敬学生,千万不要象训练犬马一样去教学生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就是说君子不能只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我们理应承受起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重担,不能仅仅只是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这是师德的重要表达 综上所述,言传身教,以身作那么是师德的根基和前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师德的模范和原那么;爱生如子,知人善教是一个教师告成务必具备的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三者共同作用,构建支撑了三维层面上的师德躯干孔子在《论语述而》看法“志于道,据于德”,其中“道”是指梦想的人格,“德”是人的立身根本和行为准那么师德是每一个教师的立身根本和行为准那么 当然,《论语》中关于师德的论述俯拾即是其内容博大精深,意蕴幽渺本人在此也只能算是管窥蠡测可以骄傲地讲,《论语》里有关师德内容的论述是我们千年不朽的师德之魂是人类师德精华之所在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表达做老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传授大道的过程 — 7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