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方程的意义》教学案例.docx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28KB
约3页
文档ID:532638819
《方程的意义》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1/3

《方程的意义》课堂实录【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   2、使学生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这组概念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感知等式   1、出示天平:   师:认识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称物体的重量、使得左右平衡)   生:天平是用来称物体的重量的   2、鸡蛋天平图   A、演示:平衡   在左放两个鸡蛋,右放上100克砝码,天平平衡   师:天平这时怎么呢?说明了什么?   生:天平平衡了,说明这两个鸡蛋重100克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吗?   生:50+50=100(板书:50 + 50 = 100或 50 × 2 = 90)   师:谁来给这种式子起个名字吗?   生:可以叫等式板书:等式)   B、演示:天平不平衡  师:左边拿走一个鸡蛋,天平会怎样?说明了什么?  生:天平就不平衡了,说明左右两边不相等   师: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呢?   生:50<100(板书)   师:这是等式吗?  生:不是等式。

  【反思】学生先要观察天平的现象,再独立的思考该如何解答?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随后出现的式子70 + X=90 70 + X < 90 70 + X > 90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来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饮料,糖果天平图  A、演示:左边70克糖果,右边90克饮料,天平向右倾斜   师:天平怎么了?说明什么?   生:饮料比糖果重  师:谁来用式子表示?  生:70 < 90 (板书)   B、如果在天平的左边加上x克的牙签  师:这时天平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一一说出“3种情况”  师:你能分别用数学的式子表示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70 + X=90 70 + X < 90 70 + X > 90   师:这几个式子同上面的式子比,有什么不同?   生:它们含有未知数  4、教材中的杯、水、砝码天平图   A、演示:左边空杯,右边100克砝码,天平平衡  师:通过你的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一个空杯的重量是100克  B、师:往空杯中加入水,天平会怎样?   生:天平会向左倾斜。

  师:有其他可能吗?  生:不会有其他可能  师:可以用y表示倒入的水,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吗?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现象吗?生:可以用其他的字母生:100+y>100(板书)C、演示;往天平的右边加了100克和50克的砝码,天平再次平衡师:能不能又用一个式子表示此时的现象呢?生:100+y=250(板书)师:到底倒入的水有多少克,你能知道吗? 生:水有150克,因为250-100=150克 二、主动探究方程的意义 1、分组尝试、引导分类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了这么多的式子,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它们分分类吗?把你思考的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各种式子说) 50+50=100 50<100 70 < 90 70 + X=90 100+y>100 100+y=250 70 + X < 90 70 + X > 90 2、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时间、尝试分类 3、反馈 (注意: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多指名几位学生说) 第一次分类:按照等式不等式分 第二次分类:按既含有字母有是等式分 A、让学生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B、如果学生按照多种标准分时,指出:“分类一次时只能是一个标准”。

C、引导学生分 师:那么按照是不是等式分应该怎么分? D、第二次分类: 师:你能把这些等式再分分类吗? 4、 概括概念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按自己的标准对式子进行分类 (老师把黑板上不是方程的式子擦掉)A、 教师指着黑板说:那么,像这样的等式我们叫做方程(注意语气语速)B、 (板书: 方程) C、你能说说什么叫方程吗? D、学生发言,概括出:“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 【反思】设计分类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学生找到一定的分类标准,自主对式子进行比较,辨别,明确什么是方程第二,明确“分”的标准虽然不同,但通过连续两次“分”,最后的结果是一致的在分类过程中,我的打算本是把学生的两种分法的结果一一抄写在黑板上,可由于黑板有些小,我就图简便,第一种分法我就在原算式上调整了位置,没重抄当学生说到第二种分法的结果时,我们的原始算式没有了,给人一种将第一种分法的结果又再分的错觉,听课的老师有这种错觉,我想学生肯定有的没把两种分法弄清楚 三、拓展练习、巩固概念 1、判断: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书上练习) 8x=60 x+24+2>102  y÷5=10  n-5m = 15 17-8 = 9 10<3m   6x +3 = 11+2x  4+3z =10 提问:在判断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新的体会以下几点: 学生可能会说: (未知数)也可以在等号的右边; 未知数可以用x、y等多个字母表示; 一个等式中可以含有多个未知数; 小结:看来我们要判断是否是方程,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

师:认识了方程,以前见过吗? 师:其实一年级就见过生奇怪)比如8+□=10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方程离我们并不遥远 2、讨论、辨析概念 A、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B、你能用一个图(或表)来形象地反映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吗?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