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下面是关于《中庸》全文及译文的内容,接待阅读!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成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那么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成以片刻离开的,假设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望见的地方也是精心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秘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轻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精心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那么,达成“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由于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由于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约莫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理由;聪明的人自以为是,熟悉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理由;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或许很难在世上实行啊!”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聪慧的人啊!他热爱向人问问题,又擅长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暗藏人家的缺陷,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观法他都掌管,采用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那么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成能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乳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轻易做到 【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温和的精神去教导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日不变更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 孔子说:“专找歪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可能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中断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隐遁山林、一生悄悄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懊丧,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的道宏大而又精微普遍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领会的地方普遍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得志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装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腾跃深水这是说上下清晰君子的道,开头于普遍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成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那么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挚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缺乏,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译文】 孔子说:“道离人不远的假设有人实行道却故作高深,使道远离人们,那就不成以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木材制的斧柄,理应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假设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察觉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处境采取不同的手段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容许做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理应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理应对君王做到的,我没能做到;作为一个弟弟理应对哥哥做到的,我没能做到;作为一个挚友理应做到的,我没能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精心德行的实践有缺乏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恣肆而无所顾忌说话顾到能否做到,行为也要顾到所说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忠诚呢?”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满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那么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貌似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的人应做的事;处于渺远地区,就做在渺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处境下都是安然自满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怨恨了上不怨恨天,下不怨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原文】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头;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气,就像弹琴鼓瑟一样。
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喜悦使你的家庭美满,妻儿幸福孔子称赞说:“这样,父母也就如意如意了啊!” 【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成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成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成掩如此夫!” 【译文】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表达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犹如就在你的头上,又像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惠临,不成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成掩盖!”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译文】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资产上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
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资产,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译文】 孔子说:古代帝王中无忧无虑的,约莫只有周文王吧!由于他有贤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持续着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业,灭掉了大殷,取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正义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掌管普天下的资产,世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祀,子孙永保祭祀不断 【原文】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
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