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第一节 主导产业及其选择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节 世界产业结构新格局 第四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本章重点、难点:,重点: 1、主导产业的概念 2、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3、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4、产业结构优化的判断标准 5、波特的钻石模型 难点: 主导产业选择的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一节 主导产业及其选择,,,,,二、主导产业 的实现形式,一、主导产业 的概念,三、主导产业的 选择基准,四、主导产业群体 及其更替,主导产业 及其选择,(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观点,主导产业是指: 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 即该产业有极强的创新能力,推动了制造、销售、管理、组织方式等一系列创新,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一、主导产业的概念,一方面,创新使产业生产效率提高,产业获得增长;另一方面,创新带来的新产品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比如自动化生产工具的出现引起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大量需求,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大量消费需求),使产业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收益,生产要素流入,导致产业的生产规模扩张,增长速度保持很高的水平。
20世纪20年代的汽车工业和80年代的电子工业都是典型的例子2.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三个条件缺一则不成为主导产业罗斯托认为,扩散效应是指主导产业部门的增长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回顾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增长对那些向自己供应投入品的供应部门产生的影响 2.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还会引起它周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3.前向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诱导了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产业的扩散效应?,,汽车工业的扩散效应,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或地区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一般而言,基础产业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前者包括能源工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后者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港口、机场、桥梁等公共设施,此外,基础产业还包括一些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部门,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法律等部门,有时还特别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工业 基础设施 服务部门,,基础产业,而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发展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带动整个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的产业。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和产品市场,因而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产业的构成及其技术水平决定了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在演变过程中所处的阶段而主导产业代表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或趋势,是支柱产业发展的前期形态,即两者在时间上一般呈现为后者对前者的继起,前一时期的主导产业成为后一时期的支柱产业,而在新的时期又会有另外一些产业代替原来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二)、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每个产业都需要其他产业生产的产品作为自己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必须把本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因此,各产业部门之间形成了经常的大量的相互交替的技术经济联系根据产业间前向和后向联系程度的差异,产业部门可分为以下几类(钱纳里、渡边经彦): 1、中间产品型产业 指部门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都较高的产业,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既显著依赖其他部门的投入,又依赖其他部门对本部门中间产品的需求C,,A,B,,高,高,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赫希曼),简单地说,如果A产业供应投入品给B产业,那么A产业和B产业之间的关系就是前向关联关系(投入关系), B产业和A产业之间就是后向关联关系(需求关系);A产业就是B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B产业就是A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
2、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指部门后向联系水平低,前向联系水平高,表明该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对其他部门的投入依赖较低,但显著依赖于其他产业部门生产过程对该部门中间产品的需求A,,B,,C,低,高,3、最终需求型产业,指产业后向联系程度高,前向联系程度低表明该产业显著依赖其他部门中间产品对本部门生产过程的投入,但本部门的产品大多数用于非生产消费,即构成社会最终产品该类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其他部门的中间投入量和社会最终产品的需求量A,,B,,C,高,4、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指产业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程度均较低表明该产业生产过程既不显著依赖其他部门的投入,又不显著依赖其他部门的需求其产品主要用于最终产品需求,其增长过程不以其他部门有效供给量的增长为前提A,,B,,C,低,按照前向关联(中间产出率)和后向关联(中间投入率)大小划分的产业群,产业间的联系方式:,1、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间的联系方式 基础产业的后向关联弱,而非基础产业则后向关联强,即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基础产业不以非基础产业的中间产品投入为基本增长条件,反而为非基础产业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投入,因而应超前发展基础产业2、上游、中游、下游产业的联系方式,所谓上、中、下游产业,是根据各产业部门对资源进行加工的顺序做出的形象概括。
其基本特征是:上游产业为中游产业提供初级原料品,中游产业为下游产业提供再加工的原材料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经验看,在工业化初期,一般是下游产业得到优先发展;在工业化中期或较完整的产业结构形成期,由于部门间联系水平提高,使资源加工深度提高,加上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上、中游产业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不足,有效供给不足转向产品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据国家煤监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煤炭产量为23.3亿吨,实际产能达25亿吨左右,但全年社会需煤量仅为22.1亿吨业内人士认为,仅凭2006年的煤炭产量,尚可以认为煤炭供需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但结合现在的产能和猛烈的投资势头,过剩已比较明显,其带来的影响绝不能小视 钢铁行业长期存在产能过剩,2006年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自给率,普通线材达107.27%,螺纹钢筋为104.63%,热轧宽带钢为106.92%,已超过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供大于求 此外,我国的纺织业、铁矿石、铅锌铜业、石化业、电力钢铁、煤炭等产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案 例,二、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1.市场自发调节 采取这种形式的国家认为,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足以促进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来实现,没有必要制定产业规划和为对某些主导产业进行扶持而制定产业政策。
同时认为,政府对选择主导产业的认识不如市场力量更有权威性采取这种方式的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日本是较早采取这种形式的国家,它主要根据“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产业发展顺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这种形式如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制订了一系列产业技术政策,加快高科技产业的发展2.政府积极干预,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一)赫希曼基准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主张主导部门的选择应依照后向联系系数的大小顺序排列 即主导产业应以最终产品的制造部门为主这样,当市场需求扩大时,主导产业增长,进而带动中间投入部门和整个经济的增长二)罗斯托基准,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有:一是应选择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的产业;二是选择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的产业赫希曼基准和罗斯托基准都是依据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大小来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因此这两个基准又合称为产业关联度基准三)筱原基准,1、收入弹性基准指选择需求的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 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需求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巨大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选择这类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同时反映出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原则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技术进步是造成生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率先在技术上实现突破的产业,其生产率上升快,相应地成本下降也快,经济效益较好,加快发展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就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因此,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就具体体现为技术进步率基准,即选择技术进步率高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四)就业弹性基准,奥肯定律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GNP每增长2.5%,失业率就降低1%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方向大致相同,但就业增长不仅受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应考虑就业弹性就业弹性,指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的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的比率经济增长率一定时,提高就业弹性可增加就业量;就业弹性一定时,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可增加就业量,但增加的多少取决于就业弹性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业弹性水平不同,在工业化初期,技术水平低,技术进步速度缓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简单扩大再生产方式来实现这种粗放增长方式的要素投入产出率低,因而劳动生产率也低,完成单位产出需要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大,就业弹性水平通常较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纵深发展,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减弱,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技术进步,此时就业弹性会缓慢下降在一国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大,就业弹性水平越高;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大,就业弹性值越低第三产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较低的产业,对劳动有较高的容量,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提高就业弹性水平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不同,四、主导产业群体及其更替,,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已不是单个主导产业,而是主导产业群体所谓主导产业群体是由主导产业和与主导产业有较强后向关联、旁侧关联的部门共同组成 主导产业群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更替而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产业总量由小到大进行变化的主导产业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其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 级化两方面的内容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有密切联系: 合理化为高级化提供了基础,而高级化则推动产业结构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合理化合理化的着眼点主要是经济发展的近期利益,而高级化则更多地关注结构成长的未来,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保证各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次产业内部的比例要相互适应 (2)各次产业内部以及三次产业之间增长与发展的速度要相互协调 (3)各产业部门的联系、变动和流向要符合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合理化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是协调,协调不是指产业之间的绝对协调,而是指产业之间有较强的互补和谐关系和相互转换能力,其实质是社会资源在各产业的重新配置,以达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要求协调状态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产业素质的协调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产业部门的国民收入份额与该部门的劳动力份额之比来衡量产业素质现实经济中,由于存在技术进步速度不均等规律,各产业间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一般不同具有较高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产业,可以看作具有较高的产业素质 一般而言,如果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数值分布比较集中而又有层次性,则说明各产业的素质比较协调2)各产业相对地位的协调客观上,一定时期内,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而所处的地位不同,如这些产业按主次轻重有序组合,构成一个有层次性的产业结构,则说明产业相对地位是协调的;如果主次不分,轻重无序,则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