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论睁了眼看 一、作者生平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 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 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 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 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 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 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 合译《域外小说集》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 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 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 ,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 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 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 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 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 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 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 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 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 ,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 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 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 》、《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 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 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 《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 《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 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 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 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 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 》、《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 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 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 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 的鲁迅墓题字 笔名的由来 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 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 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 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 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 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 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 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 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 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 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 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 ,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 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 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 鲁而迅速之意 二、作者作品 鲁迅一生著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 散文诗集1部,回忆散文1部,学术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翻 译了近100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 还辑录、校勘古籍18种。
1938年出版《鲁 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 〔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 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 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 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 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 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 《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 影 三、创作背景 《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 年7 月22 日, 初刊于是 年8 月30 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 期,后收入 论文集《坟》鲁迅撰写这篇论文的直接原因是 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徐炳昶 (1888—1976) , 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 步期刊《猛进》主编他在该刊第19 期发表《我 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 又一次引 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写 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 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四、内容分析 (一)“瞒和骗”的文艺在中国由来已久, 许多 旧戏曲、小说中所反映的“大团圆”的思想 就是这种文艺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个突出 特点。
私订终身后花园, 公子落难中状元, 衣锦还乡大团圆”几乎成为宋元以降一大批 戏曲、小说互相仿造的庸常模式 (二)指出蔡元培、胡适等早在鲁迅之前已经 批判过旧文学中的“团圆主义”, 这并不减损 鲁迅《论睁了眼看》一文的重要思想价值, 相反我们正可以从比较中见出鲁迅批判的 独特深刻性和战斗性 1、鲁迅更深刻地揭示了“大团圆”文学思想 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 鲁迅更彻底地看到了“大团圆”文学思 想深广的流毒和影响 3、鲁迅更尖锐地指出了“大团圆”文学思想 的严重危害 (三)怎样扫荡“大团圆”文艺, 进而根治“瞒和 骗”的痼疾?鲁迅开出的药方就是:“冲击一 切传统的思想和手法”, 建立起崭新的面向 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他说:“世界日 日在变, 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 真诚地, 深入 地, 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 的时候早到了; 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 , 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这段文字应 该视为《论睁了眼看》的“文眼”,它包含着 鲁迅对于建设中国新文艺的热切希望, 也表 达了他对于这种新文艺的根本精神的理解 我们从文论的角度考察, 鲁迅这篇文章也并 非全面地论述现实主义文学问题, 他只是针 对“瞒和骗”的文学提出作家应该“取下假面 ”,“真诚地, 深入地, 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 出他的血和肉来”的论断。
然而这个论断却 是经典性的,它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根本精神 作出了最集中的科学概括, 内涵极为丰富 第一, 关于作家的人格修养 第二, 关于艺术创造过程 (四)文艺与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 鲁迅从“瞒和骗”的文艺同“瞒和骗”的国民性 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中, 概括、提炼出一个 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论断:“文艺是国民精神 所发的火光, 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 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 正如麻油从芝麻 榨出, 但以浸芝麻, 就使它更油这个论断 虽然是在谈到“瞒和骗”这种消极现象时作出 的, 但我们的理解须着眼于它普遍的积极的 意义, 即它所揭示的文艺同国民精神的辩证 关系、文艺的特殊功用等等 首先是国民精神决定文艺的风貌, 文艺反映 国民精神, 或者至少打上国民精神的烙印 其次是文艺对于国民精神的积极影响和反 作用 鉴于文艺作品的这种客观效果, 人们不能不 提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鲁迅的“灯火” 论正是要启示作家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塑造 国民灵魂、培育国民精神、引导我们民族 以健全的人格卓立于世他本人就是这样 做的 《药》 、《明天》、《鲁迅小说自选集》 五、艺术分析 本文体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特征: (一)论旨明确,见解深刻; (二)善用比喻,多有暗示; (三)句式参差而富于变化; (四)语言犀利,口语和文言并用,庄谐 并出,准确朴实; (五)描摹世态人心,无不淋漓尽致,穷 形极相。
六、延展资料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