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各家课件医经学派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402.50KB
约67页
文档ID:92641400
各家课件医经学派_第1页
1/67

医经学派,一、概说,“医经”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黄帝内经》,但从现存文献看,医经七家只剩此一家,因此所谓: 医经学派就是研究《黄帝内经》的一个学派他们的研究目标是整理和总结历史上众医家研究《黄帝内经》的主张和成就选择《黄帝内经》版本(梅花本) 1963年1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是以明顾从德所刻《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蓝本,参考清咸丰二年金山钱氏守山阁本和其校勘记《黄帝内经》提出了两个主题: 1.中医学的思想方法 即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阴阳五行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理念整体观念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体也是物质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辨证论治强调治疗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辩证法最基本的法则 2.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藏象、脏腑、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等医经学派分为三个流派: 1.校订、疏证诸家 2.分类研究诸家 3.专题发挥诸家,医经学派:研究、发挥《内经》 校勘研究:林亿、胡澍:净化古籍,提供精本 校订疏证 注释疏证:王冰、马莳、吴昆、张志聪:解惑释疑,利于普及 全面类分:杨上善、张介宾 阴阳、五行、藏象、经络 类分研究 病证、诊法、治则、病机 选择类分:滑寿、李中梓、沈又彭 针灸、摄生、五运六气 专题发挥:秦越人(脉学)、张仲景(伤寒病)、华佗(脏腑辨证)、 皇甫谧(针灸学)、巢元方(病源证候学)、刘完素等(杂病证治)、七篇大论与五运六气,,,,,二、校订、疏证诸家,意义: 校订是研究保存古代文献的必要手段 疏证是分析研究古代文献的成就和发挥,(一)校勘研究诸家,校订就是校勘,又叫校雠,“校”就是比较,“堪”、“雠”就是分析、研究、考证。

是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方法 校勘的原因: 1.文献流传和保存不易 2.语言文字不同 校勘的意义: 校正古字的损害和错误,(一)校勘研究诸家,1.林亿的《新校正》 存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 林亿援引《灵枢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难经》《扁鹊阴阳脉法》《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周易》《礼记》《左传》《尔雅》《太始天元册文》《天元玉册》《四时经》《玄珠》等20余种古籍以校1.1不同版本对读,不同处加注,不参己见 如:《脉要精微论》曰:“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林校云:“按别本附一作俯,《太素》作跗”附、跗皆为俯之假借字1.2同书前后互证 如:《至真要大论》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林校云:“按《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用辛泄之,酸补之’又按下文司天燥淫所胜,佐以酸辛此云甘辛者,甘字疑当作酸”1.3援引他书出校 如:《诊要经终论》曰:“甚者传气,间者环也”王冰因文顺释而不得其解林亿则谓:“按《太素》环也作环已” 环已即旋已,指病随即就愈。

全句意为病甚者,经针刺后,气得流通而渐愈若轻者,针刺后即愈故《太素》之说即是,当以此正之1.4辨识正文的衍文、错简及讹误 如:《宣明五气》曰:“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林校云:“按阴出之阳病善怒,已见前条,此再言之,文义不伦,必古文错简也”1.5校勘王注 如:《生气通天论》曰:“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王冰注云:“高,膏也梁,粱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以其甚费于下,邪毒侵虚故尔”林亿则从语法上判断王注之误:“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梁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 将足视为状语,以饶字解之,较王冰把足做主语为优1.6记述王冰次注本与全元起注本《素问训解》的对应关系 他在《上古天真论》下注云:“今注逐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问》旧第目,见今之篇次皆王氏之所移也”一)校勘研究诸家,2.胡澍的《素问校义》 安徽绩溪人(1825-1872),精小学,多病故留意医,书仅1卷32条,但校勘谨严,每多精辟 如:对“素问”命名认识,不认同全元起和林亿的解释:“全说故未甚明,林说亦迂曲难通…今案,素者法也。

素问即黄帝向岐伯询问治病之法 又如:《四气调神大论》曰:“名木多死”王冰注:“名谓名果珍木”胡澍指出:“(王)注未达名字之义”名,大也…大木谓之名木,大山谓之名山,大川谓之名川,大都谓之名都,大器谓之名器”一)校勘研究诸家,此外还有俞樾的《读书余録》,孙贻让的《札迻》,顾观光的《校勘记》,沈祖緜的《臆断》,冯承熙的《校余偶记》,江有诰的《先秦韵读》,张文虎的《舒艺室随笔》,于鬯的《香草续校书》等二)注释疏证诸家,疏证就是注释,就是把古代文献中的精神、意义全部理解后,加以补充、发挥、解释二)注释疏证诸家,1.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以全元起本为蓝本,与在郭子斋堂所得先师秘藏珍本相互参校,重新编次整理,撰著注文经宋林亿等校勘并完整流传至今 王冰注《素问》时取名《素问十问》,后宋林亿校书时加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1.1迁移整理,重序篇第 重序篇卷、移补加字、分篇冠目及删繁存要对《素问》进行了全面调整重新编排81篇与齐梁全元起《素问训解》的篇目顺序完全不同 按照王冰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其又为道家,对《素问》篇目的安排为:摄生、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再针刺、精气、运气,最后四诊合参。

1.2逐篇释义,义理周详 在重编整理基础上,逐篇详加注解为注释之开山任:81篇的注解虽不理想,但对某些学术论点的发挥比较深刻) 1.2.1文词典雅,注文精当,A.诠释生化承制规律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讲述六气间“亢则害,承乃制”的生化承制规律,为运气学说的重要理论 王冰“热盛水承,条蔓柔弱,凑润衍溢,水象可见”“寒甚物坚,水冰流涸,土象司见,承下明矣”…从自然现象说明,人的生命活动同样遵循着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来达到相对平衡的规律,五脏气化便是如此,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就是生化承制的结果B.阐明水肿机理与治法 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有其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王冰注“不从毫毛,言生于内也阴气内盛,阳气竭绝,不得入于腹中…,阴蓄于中,水气胀满,上攻于肺,肺气孤危,魄者肺神,肾为水害,子不救母,故云其魄独居也” 深刻揭示了水肿的发病机理经文治以“开鬼门,洁净府”,王冰注“开鬼门,是启玄府遣气也…洁净府,谓泻膀胱水气也”1.2.2传播经旨,发挥经义 A.阐发寒热虚实病机,确立“壮水”“益火”法则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王冰剖析机理,指明“寒之而热”乃阴亏所致,“热之而寒”为阳虚而成,此寒热为虚寒、虚热,进而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成为后世虚寒、虚热的基本治则,亦是推求病机本质而施治的法则。

此中蕴含的阴阳互根、水火互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明代肾命学说发展了这一治法,将其求责于肾命阴阳同样惊骇后世的还有王冰的“引火归原”理论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制方大义“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王冰指出“夫病治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此理论不仅在临床上极具有指导意义,且为后世李杲、赵献可创立学说之所本B.揭示胃肾关系,创调气治水法则 在注释《素问·水热穴论》时指出胃肾关系,胃气不降,与下焦肾之气化有关,与二阴有关故治胃病,尚须调理下焦王氏还提出“气水同类”调气治水,气行则水行,化气行水乃治水肿的重要法则1.3补七篇大论,传运气之学 “七篇”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 如此看王冰注疏时,第七卷已无,《素问》残缺照《伤寒论》序文提及,王冰算是把《阴阳大论》七篇拿来补亡卷此七卷卷篇浩大,内容广博,系统阐述了五运六气的深奥道理其中大量文字论述了有关病机、病证、治则治法及组方用药原则等,将运气变化的规律运用于理论与临床实践,其传运气之学功不可没。

二)注释疏证诸家,2.吴崑《内经素问吴注》 安徽歙县人(1552-1620),医学家,临证丰富,以王冰24卷本为底本,删繁就简,结合医理,引申发挥 如:《素问·五脏生成》曰:“诊病之始,五决为纪,预知其始,先建其母”是说诊断先定病位,抓住病的主要根源吴崑认为“始,得病之原也建,立也母,应时胃气也土为万物之母,此符合中医脉诊、望色先看有无“胃气”理论,较王冰解释为应时王气,张介宾认为是病因,马莳认为是五脏相乘之气,高世栻解释为病本都更加切合临床二)注释疏证诸家,3.马莳的“发微” 明会稽人,著《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3.1恢复《素问》九卷编目 全元起《素问训解》本是九卷八十一篇,书亡但目录在马莳不同意王冰将《素问》分为24卷,恢复《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后张志聪也改为九卷,现在看到的九卷本,是从马莳开始的,以前的九卷本现在已看不到 注意:无论《内经》九卷、十卷、二十四卷,内容是一样的,只是在注疏过程中对编目的修改二)注释疏证诸家,3.2同注《素问》、《灵枢》 马莳精于针灸,主要研究《灵枢》经络,特别是经穴,对经穴、刺法等方面的注解高明,因此其对《灵枢》的注解较《素问》更为后人认可。

隋唐杨上善的《太素》包括了《灵枢》《素问》两部分注解,但宋后就在我国消失了,明清医家没有见过现存的《太素》是从日藏唐人手抄《太素》本抄回的二)注释疏证诸家,4.张志聪的“集注” 浙江钱塘人(1644-1722),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开集体注释先河,注释质量颇高 如:《素问·阴阳别论》“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王冰认为“胃脘之阳”指人迎脉,这样解当时还可以,唐代还看人迎脉,明清后如此解释就不符合临床了《素问·阴阳别论》“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张志聪认为:所谓“阳脉”指胃脘之阳存在的脉象,存在胃气的脉就是阳脉,所以说“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为何叫“二十五阳”?“凡阳有五”,这个“五”指五脏,不管哪一脏的脉都要有胃气,弦脉、勾脉、毛脉、沉脉等脉象中都要带有一些微和气象,这是“胃脘之阳”尚存的象征而且春天脉带弦,不仅肝脉微弦,其他几脏的脉都要带有“微弦”的迹象,这是胃脘存在的象征小结: 王冰、吴崑 张宛邻《素问释义》 单注《素问》高世栻《素问直解》 校订疏证 杨上善《太素》 《素问》《灵枢》全注 马莳、张志聪 张介宾《类经》,二、校订、疏证诸家,,三、分类研究诸家,《灵枢》《素问》属于综合性文献,每篇至少两个主题,甚至八九个,其中病证、脉候、脏腑、经络、针灸、方药,错见杂出,读之茫无津涯,难以得其窾会。

分类研究,不仅利于检索查询,而且其理论体系也较为明晰,可促进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史上文献分类第一人当为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在后面专题发挥里介绍 包括: 1.全面分类:杨上善、张介宾 2.选择性分类:滑寿、李中梓、沈又彭,(一)全面分类诸家,1.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 唐、宋初为官方课本,南宋后散佚至清末从日本影印回了仁安二年(宋乾道三年)的旧抄本,且缺损严重现缺一、四、七、十八、二十卷 受《甲乙经》的影响,杨氏花40年将《内经》全方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