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态视阈下的新闻故事化探析1、相关定义1.1、新闻故事化的定义及发展 西方新闻采写中,经常把”story”用作”news”的代名词,把采访新闻叫 做”to eover story”,头条新闻称之为”lead story,,西方新闻报道中有一 种明显的故事化写作倾向,以致于许多大报的总编辑要求记者像说故事一样说新 闻国内的报纸中,采用故事化写作新闻,早期广泛用于特写、长篇通讯中,后 来在新闻版面中也频频见其身影,除社会新闻外,经济新闻和体育新闻都开始强 调故事在新闻中的作用,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羊城晚报》 记者易建成,曾发表了连载式新闻《走近买主》(2000.02.08),他采用中国民间 故事和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手法写了一个奇案,连续刊登在头版,一时”羊城纸贵” 故事化写作的新闻颠覆了新闻教科书里的许多金科玉律,结构上的金字塔或倒金 字塔等模式成为限制故事展开的梗桔,严格的五个W要素只会将新闻变得僵化死 板 讲故事新闻与普通新闻报道的区别在哪里?毫无疑问,讲故事新闻讲述的都 是真实的故事,但是它读起来又像文学作品,怎样才会令读者相信叙述的都是准 确的事实呢?美国新新闻学叙述通讯创始人、《纽约时报》前记者盖.塔利斯曾说: “我所写的新闻已经不再是新闻,而是当代历史。
新闻就像是一夜风流我所做 的就是把新闻当成是一种婚姻而不是一夜风流记者应当准确,别人要对你所写 的东西进行核实记者应当仔细,还应当公正每一条新闻都有许多个观点,记 者应该了解多方面的观点,但记者没有时间把所有的观点都写在一篇稿件里这 就是记者与非虚构作家的区别,非虚构作家有这个时间去把故事写得复杂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故事化的新闻作品比普通的新闻报道更全面、更严谨、 更公正、更深刻地展现新闻事实,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李希光:《崎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84 (一)故事化报道定义 所谓新闻故事化,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认为它是”采用对话、描 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 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一般来说,故事化新闻报道是借鉴故事的写作手法来报道新闻的一种写作方 式新闻中充分运用故事化叙事的优势,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从而达 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新闻是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故事是指从作品文本的特定排列中抽 取出来并按时间顺序重新构造的一些被叙述的事件,并包括这些事件的参与者 简单地说,故事是连续的几个事件。
美国学者普林斯曾经分析指出,最基本的故 事应由三个相互联系的事件组成:第一和第三事件是静态的,第二事件是动态的 进一步讲,第三事件是第一事件的反面最后,这三个事件是由某些连接性特征 按以下方式连接起来:(a)、第一事件在时间上先于第二事件,第二事件又先于 第三事件,(b)、第二事件是第三事件的起因这说明了故事的三条构成原则: 时间顺序、因果关系、逆转①故事化叙事将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巧妙的结合起 来 新闻要告知信息,我们最熟悉的新闻莫过于: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什 么事情,怎么发生的告知信息和讲述故事的区别是显然的告知信息更多的是 说明、转述事件的结果,而讲故事更多的是描述和展现,它复制的是一个完整过 程,具有时间的动感,有场景、有人物、有细节描写,也有背景,即人物生活的 地方 《西雅图时报》的查理 德萨勒这样区分信息和故事的:如果写作的目的是 传递信息,就要靠传统的五w:”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什 么时间”和”为什么”如果写作目的是复现故事,”什么人”变成了”人物”, 〔以色列)里蒙,凯南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P32 “什么事”变成了”情节”,”什么地方”变成了”背景”,”什么时候”变成 了”时间顺序”,”为什么”则变成了”动机,。
①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最常用的是正常秩序的严重破坏, 如杀人、放火、强奸、死亡等等但讲故事新闻不是写这些极端的事件,讲故事 新闻写的是新闻的过程,不是写极端的新闻结果,写一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或 者是非常态事件下的普通状况 李希光曾总结了硬新闻与讲故事新闻的差异,这个比较是从作者角度、导语 写作结构、描述内容及手法、关注的焦点等10个方面进行的: 采采写手法法硬新闻 闻讲故事新闻 闻 作作者 者新闻记者 者剧本作家 家 开开头 头倒金字塔 塔趣闻逸事 事 描描述 述事实(最重要的事实) ))场景(最具戏剧性的瞬间) )) 穿穿插 插引语 语对话 话 内内容 容新闻性的信息 息新闻中的故事 事 追追求 求事实准确 确生活的真理 理 采采访方式式拦路采访 访同车采访., , 关关注焦点点事件 件人物 物 要要素 素新闻要素 素人性要素 素 结结尾 尾没有结尾(直截了当陈述重要事实)))戏剧性结尾(用细节制造一 一 种 种 种种期待情绪,直到最后一段) )) 可见两者不仅是写作手法上的差异,在新闻选择、新闻角度、采访方式等方 面都有所不同 (二)新闻故事化的发展与现状 回溯故事化报道的源头,在19世纪法国的杂闻写作和20世纪美国新新闻主 义思潮中,人们都可以发现故事化报道的踪影。
①唐迎春,(新闻要善于讲故事》,《中国记者》,2002年第n期,P48 故事化报道在大众传播媒介兴盛之后就一直在报纸、杂志的写作中占有一席 之地伴随着19世纪法国报刊业的腾飞和当时的犯罪文化研究的兴起,人们在 翻阅报纸的同时,会发现简明的新闻报道和杂闻报道同时出现在报纸的头版杂 闻是一些无法被分类、触犯了某一规则、脱离常理的事件 1863年,米约(Mi naud)先生首创了便宜的《小报》,在这份报纸上首 次出现了”杂闻”这个术语,代替了原有的”古怪或希奇新闻”的说法①在法 国1869年发生的特罗普曼事件开辟了大众报刊业的杂闻时代该事件指的是特 罗普曼在庞坦杀害了一家人中的2个成人和6个小孩《小报》采用连载的方式, 在头版上全面报道了这起案件,其发行量从35万份攀升至60余万份这种故事 化的杂闻比连载小说更胜一筹,因为它们体现了对现实的关注 杂闻和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杂闻的故事化手法常常会让人误以为是 小说,而案件、血腥事件的报道一度成为杂闻报道的主流,这也让人存疑,杂闻 是真的吗?人们一边怀疑一边又着迷,但它的确可以提高报纸的发行量杂闻是 建立在一些定型的人物和背景之上,它所呈现出的持久性和普遍性,使它能更好 的适应文学。
杂闻在脱离了新闻背景后,被文学所持有的距离效果和唯美方式所 充实、抬高19世纪很多作家是从报纸的杂闻中得到创作的灵感,杂闻的魅力 可见一斑在杂闻写作中,记者尽可能用审慎的方式叙述事件,文字力求确保客 观事实,将事件与一个它所命名、定位的确定空间相连接,并用大量丰富的细节 加以描述(地点、区域、街道、门牌号、楼层等)杂闻以一种近似文献的确切方 式描写主人公的个人(姓名、年龄)、外形(外貌、与众不同的特征、隐秘细节) 以及社会(团体、职业、习惯、从事的活动)特征② 根据弗兰克 埃夫拉尔在《杂闻与文学》中的解释,具有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意义的新闻与包括”事故、不法行为或不能被划为任何新闻类别的社会生活 琐事”的杂闻是两种不同的新闻类别,两者间的区别体现为”意味深长”的事件 与”平淡无奇”的事件之间的一种对立与能够载入史册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相比,杂闻就显得平淡无奇、无关紧要了杂闻关注的是普通人,也就是那些对 社会运转不会直接构成关键影响的个人主体不过这不是说,写普通人的事情是 叹法〕弗兰克 埃夫拉尔著,谈佳译:《杂闻与文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30 .[脚弗兰克 埃夫拉尔著,谈佳译:《杂闻与文学》,大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12 没意义的,某些日常故事可能会得到一种扩展,在某些背景条件下被展开而赋予 了一种意义。
于是它们就上升至社会事件的行列,成为国家的核心问题小人物 也会改变历史进程2003年孙志刚失踪的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后,促成了中国 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这个普通人就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进入了中国法制进程中 曾经被当作杂闻报道的血液感染事件,则由于受害者们的集合并结成组织而演变 为一起政治事件、一个哲学问题可以说是杂闻的出现,让小人物在报纸上有了 一块天地 20世纪60年代初,”New journalism”(新新闻主义)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普利策和赫斯特的年月,新新闻主义指的是新闻采集的全新方法新新闻工作 者多是报社记者,所写的稿件多投向读者为城市居民的杂志,如当时最成功的杂 志《纽约》(其前身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的副刊)其代表人物汤姆沃尔夫、 盖塔利斯等记者,他们最先开始试验一种后来被称之为”新式非虚构报告文学” 或曰文学新闻的写作方法①虽然它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一般来说,它是 指利用感知和采访技巧获取对某一事件的内部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信息采集和 提出老一套问题的手法它还要求利用写小说的技巧,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 写方面 早期中国的新闻基本遵照徐宝磺设计的新闻格式:新闻之格式,乃分新闻为 撮要与详记二部。
新闻之第一段,日撮要;其次诸段,曰详记在他的《新闻学》 中,对于新闻”五W”,新闻的结构也都有明确的要求:如”宜分段落,重要之 事实述于前,次要之事实居于后”②这实际上就是倒金字塔结构不过在”五 四”运动时期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增强了,视野也开阔了,他们不但要求知道发生 了什么事,而且要求知道更详细、更具体的新闻内涵因此,运用文艺表现手法 迅速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性文体,便顺乎自然地 问世了报告文学的出现可以看作是故事化报道的式微⑧ 抗日战争爆发,通讯与报告文学一跃成为时代的宠儿抗战发动以来,社 会现实的演变供给了作家们异常丰富的材料,然而那变动却太剧烈、太迅速,竟 0(美)迈克尔 埃默里、埃德温 埃默里:《美国新闻史》(第八版),展江、 年版,P549 刘海贵编:《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海贵编:《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2年版, 殷文主译,新华出版社,2001 P175 P171 使作家们没有时间去综合和概括那些复杂丰富的材料,而且当时作家生活很繁 忙,他们除了写作外,大都还要担负许多实际的救亡工作,同时,当时出版条件 恶劣也限制了作家写较长的作品。
适应着这些客观条件,作家们不能不采取短小 轻捷的形式一速写、报告、通讯之类,以把握巨变的现实的片段① 瞿秋白写的反映十月革命后苏联情况的《饿乡纪程》,邵飘萍、邹韬奋、范 长江的通讯是报告文学的代表这些作品和斯诺的《西行漫记》的写作手法类似, 叙述了反映时代进程的人物故事 深度报道的勃兴将故事化报道的手法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英美,深度报 道也叫大标题报道,在法国则称为大报道中国深度报道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潮 流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度报道开始在中国新闻界勃兴,并获得长 足发展,整个90年代芬芳不败有学者曾这样评价:”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趋于 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新闻改革的重要成果,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深度报道往往篇幅较长,容量也比较大,要吸引读者不厌其烦地看下去,除 了内容要有意义外,还必须要有丰富多彩的形式这种形式上的丰富多彩主要表 现在对一些文学写作技法上的借鉴,比如叙事化、表达化和语言修辞化对于故 事性很强的新闻事实来说,叙事方式的雕琢也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因此,从辛 克莱的《屠场》开始,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就成为深度报道写作的传统⑧ 1.2、新闻故事化概念的界定 陆定一曾给”新闻”下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就决 15 定了它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而”故事”则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叙事体,以其跌宕起 伏、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由于各自的特定属性的差异,”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