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代书法 课件 104秦代书法

清晨86****784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3.21MB
约58页
文档ID:252192572
历代书法 课件 104秦代书法_第1页
1/58

106秦代书法1 秦和秦以前的简帛2 刻石3 其他一、秦和秦以前的简帛 1、楚国简帛 2、青川木牍 3、天水放马滩日书秦简 4、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5、湖南里耶秦简 1楚国简帛 信阳楚简 战国早期楚国作品,1957年出土于信阳长台关,笔画匀细工整,有露锋,有的起笔重,收笔略轻;字形大小斜正不拘,横画向上倾斜后又向下弯曲,打破了篆书对称工稳端庄的格调 长沙子弹库帛书 战国中期楚国作品,1942年9月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 集宗教、哲学、绘画、文字为一体的楚帛书给人以新奇、神秘的感觉2青川木牍-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隶体 青川木牍是目前发现最早(公元前309年)的战国秦系俗体文字,篆书意味较浓既有与篆书笔法形体完全相同的字形,也有与成熟汉隶相当接近的字形,这两者都是少数青川木牍 篆书的封闭结构开始被打破,出现了隶书的笔势、笔顺、笔画连结方式,与篆书相比:它减省盘曲,化繁为简,破圆为弧,出现外拓倾向;变字形的狭长形为正方形或扁方3、天水放马滩日书秦简 有甲、乙两种日书和墓主记,成册于战国晚期至秦始皇八年(前年) 结构疏宕,呈散点式分布,横画短促,笔势迅疾起笔重驻,收笔轻提,延展字尾,是汉隶的典型笔画“蚕头燕尾”的雏型。

全简书写率意,于漫不经心中时见草法,字形欹侧不定,对篆书体系四平八稳的体态造成破坏,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书写的心理,符合文字变革最初的实用目的的需要,促进着隶变的发展天水放马滩日书秦简4、 1975年发掘,包括从战国末到秦代的12座墓葬,其中11号墓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墓主人为喜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的文字,由于风格多样,详细展示了篆书的草化及隶变的过程.5、湖南里耶秦简 2002年6月,湖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战国秦汉古城一号井中发掘出37000多枚秦朝简牍, 完成这些简牍书写的是迁陵县衙署各职曹基层小吏,简牍上书手有十六七人,“堪手”、“敬手”、“欣手”,即是他们为考绩而留下的签名,他们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批留下名字的民间书法家 有别于云梦秦简单行书写,里耶简牍为书手们提供了宽裕的用笔空间,有的牍有五六行文字,行二十至三十字,墨迹犹新,工整严谨中不失活泼流畅,或缓急得宜,或轻松灵动里耶秦简牍确为今天提供了真切的秦代书法卷轴二 刻石与简牍同时期的刻石系统展示了这个时代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它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座石刻宝库1、战国秦石鼓文秦小篆的鼻祖2、秦代小篆和秦代书法家(一)战国秦石鼓文秦小篆的鼻祖 1、石鼓文的特色 2、历代书家、名人对石鼓文的赞誉 3、石鼓文的发现和保存1、石鼓文的特色 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从内容上看,是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 从字体上看,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石鼓文与金文比较(秦公簋为例 ) 秦公簋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器,被视为石鼓文、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 石鼓文:由于是在相对平整的鼓形石面上书写,然后再刻,避免了钟鼎器形多面弧度的局限性,更能真实地保存书写笔意,所以风格比金文规范、严正它的结体分布均匀,结体严谨,用笔舒展大方,笔力遒劲,线条饱满圆润,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字体大小如一,字型或长或方,随字而异,有疏朗之趣加之刻石完成以后长期置于荒野,风吹日晒,部分剥落,显得古朴淳厚 秦公簋石鼓文 比金文规范、严正它的结体分布均匀,结体严谨,用笔舒展大方,笔力遒劲,线条饱满圆润;字体大小如一,字型或长或方,随字而异,古朴淳厚,有疏朗之趣石鼓文与秦小篆相比 在字体上近于秦小篆,但组字不规范,故不属于小篆系列,但从它的造型取长方形,结构上多取平行线以作排列装饰、线条圆润等特征上看,它的确是秦小篆的鼻祖。

2、历代名家对石鼓文的赞誉和临摹 韩愈:“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玉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若石鼓文则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彩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即为中华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石鼓文对中国书法影响不可估量唐宋以来,凡擅长篆书的书法家,无不崇尚石鼓文书体,特别是清代后期“碑学”兴盛,篆书大师们莫不对它顶礼膜拜善学者如吴昌硕、杨沂孙、邓散木、王福庵等,特别是吴昌硕学习石鼓文,获益良多,把石鼓文圆劲笔法,灵活地运用在他的书画篆刻之中,终成一代大师吴昌硕临石鼓文3、石鼓文的发现和保存 石鼓命运多舛,从先秦时被刻制好后,就在荒郊野岭一睡千年,饱受风雨浸蚀之苦 唐代初发现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 五代战乱中,石鼓散失于民间. 宋代司马池到凤翔做官,在民间中找回,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汴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宋金战争,金兵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太学)。

现仿鼓在北京国子监其形状与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别 抗日战争爆发,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解放后,它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安下了家二)秦代小篆刻石和秦代书法家 1 产生的背景 2 代表性的刻石 3 秦刻石的特点 4 秦代群体刻石的产生原因 5 秦刻石的意义 6 秦代书法家 7 秦小篆的正楷化和草化(隶书) 8 秦小篆的衰落1 产生的背景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国家稳定统一的举措,其中之一便是统一文字战国以来,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促使文字应用范围扩大,汉字本身也因之发展 文字使用的混乱.诸侯各国虽使用相同体系的汉字,却完全可以自行增损,加之中国幅员辽阔,边缘地区自行其是, 必然造成字体使用上的混乱汉书艺文志载:“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老,是非无正,人用其私人用其私”就是颜师古注中所说的“各任私意而为字”,文字使用随意性很强,各种繁简字、异体字并行使用,作为社会交流工具的文字如此杂乱显然不便 秦始皇的“书同文”措施废除了大量的异体字、繁体字,统一到李斯等人写就的字书上,汉字使用第一次在全中国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标准。

秦刻石的产生 从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看,我国纪功刻石以秦始皇所刻为最早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为加强统治,便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东巡和南巡先后五次出巡,立石刻辞,以颂其德 .前219年,东巡至峄山、泰山、琅峫山次年东巡至芝罘( fu)山前215年,始皇东巡至碣石山前210年,又南巡至会稽十年间巡视频繁,所到之处发布诏令,刻石纪功 二世胡亥效法其父,继续东巡和南巡,并在二世元年(前209)下了诏书,命属下在始皇所刻石丘加刻一段文字,说明这是始皇所为,令后世不会疑误于是二世东巡和南巡时,随从们就把这篇诏书加刻在秦始皇刻石之空白处史记载:“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山并南海,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以彰先帝成功圣德焉 刻石均是李斯所书,为标准的小篆样板现在,许多地方还存有秦始皇出巡时留下石刻,这些石刻主要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宣传自己统一国家、进行各项改革的历史功绩2 代表性的刻石 1 绎山(峄山)刻石东巡第一刻 2 泰山刻石东巡第二刻 3 琅峫刻石东巡第三刻 4 碣石刻石东巡第四刻 5 芝罘刻石、东观刻石东巡第五刻 6 会稽刻石最后一刻 宋代以后所流传的秦始皇、二世刻石,现只存绎山、泰山、琅峫、会稽四种,名为“四山刻石”。

1 峄山刻石东巡第一刻 前219年,始皇东巡至峄山刻石.原石在唐代已被野火烧毁但有人用枣木版仿刻了一块,得以流行后世这块枣木版刻石,字体、笔划比原刻粗且肥,已失真有杜甫诗为证:“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李潮八分歌) 摹刻本:宋淳化四年(993)郑文宝据枣木版刻石拓本翻刻秦绎山碑(现藏西安碑林); 元代至正元年(1341) 据郑氏秦绎山碑拓本复刻了另一块绍兴本绎山碑(现存绍兴); 山东邹县孟庙也有一块元代翻刻的绎山碑),该碑是依据宋刻绎山碑(现藏西安碑林)而再次翻刻的绎(峄)山刻石2 泰山刻石东巡第二刻 秦统一天下后第二年所刻,通篇歌颂始皇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 原石立在泰山顶上泰山刻石在北宋徽宗时期还存有146字,到了明代只剩29字,后被人移入碧霞祠内清乾隆五年碧霞祠毁于火灾,残碑遗失 1815年,泰安知县汪汝弼、蒋伯生在碧霞祠西侧玉女池中得残石二块所存只有李斯所书二世文辞(篆书)九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而始皇刻辞一个也见不到了后来,泰安知县派人将残石嵌于山顶东岳庙西宝斯亭后又移入山下岱庙道院保存清光绪十六年,这两块残石被一伙盗贼劫走,当时泰安毛知县下令泰安县城戒严十日,进行搜查。

盗贼迫于威慑,只好把这块残碑弃置城北关石桥下由于这位清末地方官员的努力,这件珍贵文物才得以幸存这两块残石现合二为一,藏于山东泰山岱庙内 现在所见的泰山刻石虽只剩九字残石,但幸运的是泰山刻石全文被完整地收录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因此这块石刻在中国碑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秦始皇辞 “皇帝临位,作制名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周不宾眼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抵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著明,垂于后嗣,顺承勿革,皇帝躬至,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这篇刻辞重在歌颂其统一中国的功德,对研究中国史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泰山刻石泰山刻石3 琅峫刻石东巡第三刻 原石已残本来石四面均刻字,现三面所刻已荡然无存仅存一面残文十三行,共86字首行是始皇原刻的最后一行,从臣“五大夫杨”的题名其余十二行是二世加刻的文辞现上海博物馆有一块仿制品琅峫刻石全文也收录在中,其内容与泰山刻石大致相同 琅峫刻石4 “碣石”刻石东巡第四刻 原石久佚其文辞史记著录。

碣石位于今河北昌黎县西北,秦始皇三十二年巡幸于此内容为宣扬秦始皇的业绩和圣德此石已经堕入海中 现江苏镇江焦山碑林藏有清代翻刻碑四块,系清人王绍兰嘱金匿钱泳以南唐徐铉双勾本重刻 5 芝罘刻石东巡第5刻 始皇、二世东巡第五刻原石亡佚 北宋欧阳修有其拓本,仅存二十一字始皇文辞已无,所存系二世加刻文辞河南临汝汝帖中存芝罘刻辞摹本 碑文:“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照临于海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群臣加德,祇诵圣烈,请刻之罘三次东巡,三次登芝罘 第一次东巡在公元前219年,他沿着渤海湾东行,“过黄( 黄县,今龙口市) 、腄(zhui 烟台福山县,今福山区) ,穷成山,登之罘” 次年第二次东巡,他令大臣在芝罘岛刻石,颂扬自己的政绩碑文写道:“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照临于海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群臣加德,祇诵圣烈,请刻之罘 第三次登临芝罘,不像前两次那样东巡秦朝游,而是寻求长生不老之药 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东巡目的之一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虽然希望皇位能万世万代地传下去,但他自己还是想长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因此,在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经常出巡,这样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

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药,秦始皇的出巡总是到海边去,因为他听说神仙总是在海边出现到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现在山东成山角)两次,到琅峫和之罘三次,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传说是神仙常来登陆的地点每到一个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