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湖南师范大学当代文学重点整理

xiao****197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6.35KB
约14页
文档ID:84326035
湖南师范大学当代文学重点整理_第1页
1/14

当代文学重点整理第一编1949-1962年文学第二章 诗歌创作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政治抒情诗:共和国颂诗的经典形态l 政治抒情诗:50年代中后期形成,被称为“政论的诗”、“诗的政论”,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介入时事政治和重大社会事件,带有很强的政治鼓动性 以激越的政治激情,宏大的政治主题,高昂的艺术格调和整饬的艺术形式融历史、现实、未来于一炉,在诗歌领域中打造出现代民族国家的堂皇形象,是“诗学”与“政治学”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强烈政治鼓动性,是共和国颂诗的经典形态代表作有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l “诗学”与“政治学”的统一(贺敬之)政治抒情诗是以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政治鼓动性和迅捷的时事政论性为特征的自由抒情诗体l 时事政论和社会动员是政治抒情诗的主要功能,其抒情方式和审美特性均受其政治功能的影响l 60年代的时局改变了诗风,也改变了诗潮善于抒情的严阵以《竹矛》的直露和粗粝置换了《杨柳渡夜歌》的轻柔和精致;长于叙事的张志民舍弃了《公社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和轻喜剧风格,代之以《擂台》之类的政治生活场景和正剧风格代表诗人有闻捷、阮章竞、李瑛、韩笑、严阵、张志民等诗人。

l 政治抒情诗特征:①思想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以及对诗的政治功能的强调②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演绎的形态③重视情感效应缺点:①流派的缺乏,风格单一内容上歌功颂德,唱赞歌②诗歌体式畸形化楼梯诗、楼梯体③诗歌内涵贫乏单一,艺术情感贫乏,艺术个性丧失,导致审美意象单一l 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在1955-1956年相继创作的《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作品对于新中国政治抒情诗创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种新颖的马雅可夫斯基“楼梯式”诗体,一种思想论辩式的风格,一种自命“革命战士”的充沛激情和流行的政治语汇的置入,为新中国的政治抒情诗提供了新的模式l 建国后诗歌创作分为四个阶段:1955-1965 《致青年公民》组诗1957-1960 政治抒情诗《致大海》《望星空》 长篇叙事诗: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60年代前期 是郭小川诗歌艺术上的探索时期,开创了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两种抒情体式:一是新辞赋体,一是新散曲体《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部曲》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泊洼的秋天》《秋歌》l 抒情诗代表作《望星空》诗人在《望星空》中表达了内心深刻的矛盾与迷茫,反映了对历史和个人关系的复杂心情。

诗歌的前半部分是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望星空》的时代意义:不囿于现成流行的观念,注意表述生活和个人的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努力思考现实的严峻性、斗争的坚定性与广博的人性情感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尝试以一种超越局部时空限制的视界,以达到当代诗歌未曾达到的深度;诗人在这里触及到了个人,时代历史潮流与融于宇宙恒常之间的复杂关系l 风格——深沉而奔放,绚丽而雄浑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誉为“时代的歌手” 艺术形式上,尝试多种诗歌体式:新格律体、民歌体、自由体、楼梯式、半自由体以及散曲、小令等种种诗歌体式,给主题单一的政治抒情诗带来一种表面的风格纷呈和形式多样l “新辞赋体”:继承楚辞汉赋的铺陈排比、重叠对偶等形式,采用长句的格式,层层渲染,反复咏叹,便于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的激情,造成气度恢弘的艺术效果l 《甘蔗林-青纱帐》特点:①集短为长,每节四行,一三二四对称②采用半逗律,押韵严格,停顿整齐,文辞华美③采用铺陈、排比、重叠、对偶等艺术手法抒情④格调雄浑明朗l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两类作品:1.抒情短诗如《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等,朴实真挚,意境优美深远,受民歌和古典诗词的影响。

2.长篇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十年颂歌》等,反映时代的重大主题l 贺敬之抒情诗特色: 首先是抒情主体的“人我”化诗人的‘自我’跟阶级、跟人民的‘大我’相结合贺敬之以更彻底的“去我化”完成了抒情主体或“抒情主人公”的塑造如 《放声歌唱》“我们——中国!/我们六亿五千万人的革命大军” 其次是以大型非人格化群体为抒情对象所谓“大型非人格化群体”是指现代国家、阶级、政党、大型工厂、集体化农村、革命队伍以及某种思想或观念的代表等贺敬之的抒情对象总的说来是以“共和国”、“党”、“革命队伍”等大型非人格化群体为主导意象而建立起来的如《放声歌唱》“呵,我们共和国的/万丈高楼/站起来!/它,加高了/一层——/又一层!” 其三是吸收中外诗歌样式熔冶出庄重、恢宏、雍容的诗歌风格如《放声歌唱》《回延安》以俄苏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诗”为骨架,辅之以中国传统诗歌中的赋比兴手法贺敬之将“政论的诗化”改造成“诗化的政论”,即或从艺术的角度也可以说完善了民族国家想象的诗语构型,把讴歌时代的政治抒情诗推向巅峰,而且他的共和国诗歌的经典性和标志性建筑尚能昭示来者第3节 生活抒情诗闻捷爱情诗特点:明丽的风景画+简单的人物情节+抒情。

《天山牧歌》:《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畔》、《水兵的心》、《果子沟山谣》、《洒在十字架路口的传单》通过富于特殊风情的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来表现这一地区的历史变化;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的政治抒情第四节 长篇叙事诗郭小川长篇叙事诗:《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长诗在结构上集中而灵活诗中表现宏达壮观的战争图景,场面纷繁、气势磅礴而又纹理不乱诗中山川景物的描绘和诗人富于哲理性的抒情独白自然有机地融汇于情节中,一方面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环境,加强了主题的阐发,另一方面,又生动地调解了叙事的节奏,使结构丰富而流畅长诗在诗歌格式上有新颖的创造,其基本句式又多采用轻捷明快的短句,体式上又融合民歌与自由体的形式,以参差的长短句配合整齐中寓变化的韵律,构成一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活泼而和谐的诗体形式第四章 散文创作第一节 概述l 这一时期报告文学等纪实性散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有: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等作家个人专集以及专业文艺工作者和志愿军指导员的合集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新面貌的作品,如柳青《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秦兆阳《王永淮》,描绘的是农村经过社会主义变革之后的气象和初期合作化运动中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

l (一)通讯特写被称为“文学轻骑兵”,属客观化叙事散文;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地通讯,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等;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柳青《王家斌》、《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等 60年代后向报告文学过渡:《红桃是怎么开的》(魏钢焰)、《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王磊、房树民)、《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等)等 报告文学三个里程碑:《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哥德巴赫猜想》 (二)抒情散文 50年代:秦牧《社稷坛抒情》、杨朔《香山红叶》、碧野《天山景物记》、冰心《小桔灯》、张恨水《陶然亭》等 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人民日报》开辟“笔谈散文”专栏 吴伯箫歌颂革命传统的散文《记一辆纺车》、《歌声》、《菜园小记》;杨朔《茶花赋》、刘白羽《长江三日》、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陶铸《松树的风格》等写景状物的散文;富有文化气息的散文:老舍《北京的春天》、杜鹏程《夜走灵官峡》、翦伯赞《内蒙访古》等 (三)革命回忆录50年代后期,《星火燎原》《红旗飘飘》(4) 杂文创造“新时代基调的杂文” 1961-1962年,《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专栏,邓拓以及马南邨的笔名发表了150多篇杂文。

1959-1962年,邓拓、吴晗、廖沫沙在《前线刊物》开辟“三家村札记”专栏,博识、严谨、新奇、从容是其主要风格l 特点:1.出现了一些以写散文闻名于文坛的作家,最重要的三大家 2.承担着“时代的忠实秘书”的职责,以“歌颂”为主要内容 3.洋溢着乐观主义情绪,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曲折性认识不够,缺乏深度 4.个体意识欠缺第二节 抒情性散文:一种颂诗散文,创作上追求诗意的倾向,结构上形成了“开头入境,中间通幽,结尾显志”所谓“三大块”结构模式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l 杨朔散文:(1913—1968)代表作品:《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海市》《雪浪花》《泰山极顶》特点:1、富有诗意从平凡生活中捕捉美的、富有诗情画意、能触动人的情思的东西加以表现 周立波:“善于在一片奇景、一片花草的素描里再现当前的生活”,“展现祖国辛苦的过去和光辉的来日”借景抒情、借人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语言凝练、隽永、优美缺陷:虚假;政治化痕迹明显;缺乏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2、结构上的“拐弯艺术”《荔枝蜜》:嫌——看——赞——梦开头设悬念,中间大转折,卒章显其志”。

《香山红叶》:想去香山看红叶——遇到老向导——从老向导“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出他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他的心“过去是苦的”——老向导今天的生活就像“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海市》:想去看海市蜃楼——遇到大队党支部书记宋学安——老宋讲述旧社会的苦难,新社会的美好——老宋他们今天的生活就像海市蜃楼一样美好 《茶花赋》:想去看茶花——遇到花匠普之仁——从他眼角的皱纹看出他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普之仁和那群来看茶花的孩子们的生活就像茶花一样美好 优点:①散文体制上,杨朔促进了散文客观记叙性向主观抒情性体质转移,使抒情散文创作蔚然成风本人也开创了一种代表文学抒情时代的成熟的抒情方式②杨朔诗化散文讲究意境的强调、语言的锤炼、结构的精巧避免了散文直白平庸的创作时弊,提升了60年代散文的审美品格,至今仍给读者美的享受缺点:表现宏达的政治主题,其思想内容不可避免地为时代所局限,像《泰山极顶》等作品因歌颂“三面红旗”而留有“左”的印痕同时,因为刻意求“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为诗意而诗意”的倾向和做作的痕迹,过于诗意化的艺术描写遮蔽了生活的真实此外“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也遭到了诟病,有人批评“杨朔模式”为“散文新八股”。

l 秦牧散文:(1919—1992)代表作品:《土地》《花城》《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艺术短论集《艺海拾贝》特点:1、题材广泛,知识丰富 2、以思想性为主导,做到思想性、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结合《土地》:围绕“人类和土地的关系”这一思想核心,写了多个有关土地的故事 3、结构安排上,充分体现“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用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或:①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是秦牧散文的鲜明特点立意深刻,闪耀着思想的火花他的散文有一条思想线索,即以“一个历史的民族的子孙”的激情,始终赞美祖国和人民,赞美社会主义新生活,宣扬真善美②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丰富的传说、故事、轶闻和趣谈,新颖、奇异、怪诞③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简练生动第4节 议论性散文l “三家村”:在60年代初政策调整的时期,邓拓和吴晗、廖沫沙等人以吴南星的笔名在北京《前线》杂志上开辟“三家村札记”专栏,合写《三家村札记》,“三家村”因此得名三家村”杂文作者都是敢于坚持真理,敢于针砭时弊的人这些杂文取材丰富,主题鲜明,情感炽热,暴露“大跃进”“浮夸风”的危害或者是对官僚主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