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

艾力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21MB
约13页
文档ID:49073281
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_第1页
1/13

中国教育史主讲教师: 马艳芬mayf139@85098521公共邮箱:mayf139@密码:111111 § 平时40%(出勤20分+作业20分)§ 期末考试60%(卷面100分,折算成60%, 开卷)第一讲 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一)教育内容: 1.生产劳动教育 2.社会生活教育 (二)教育特点 1.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3.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 4.教育是极端原始的二、夏、商和西周的教育(一)学校的产生 1.氏族公社末期的学校萌芽 (1)成均之学成均”是乐师专门作乐的地方 (2)虞庠之学虞”指敬养老人的地方;“庠”是饲养牛羊等牲畜的场所 2.夏代的学校雏形 “庠”------养奴隶主贵族的“国老”和教育他们的后代 “序”-------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练习骑射的地方 “校”-------“校者,教也校”同“序”一样,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 机构 3.商代的正式学校 “庠”--------从前代承袭下来,以养老为号召,进而实施教化的一种社会教 育机构 “序”------从夏朝承袭下来,既保留了军事体育训练的旧形式,又增添了学 习礼乐的新内容。

“学”、“瞽宗”------前代所没有的一种新型教育机构起初是乐师的宗庙和 祭祀的场所,后来逐步变成商朝奴隶主贵族子弟专门学习礼乐的学校二、夏、商和西周的教育(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体系2.学校课程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西周学校体系国 学乡 学塾——闾庠——党序——州校—— 乡大 学小 学天子所设(辟雍)诸侯所设(泮宫)贵胄小学一般小学二、夏、商和西周的教育(三)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学在官府1.官吏兼教师2.典章做教材3.宫廷设学校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 1.官学衰废 首先,“乱世则学校不修”,王室的衰落是其 最直接的原因 其次,“不学无害”是贵族们普遍的思想, 且影响及大夫 再次,官学中的制度与教育内容脱离了当时 的实际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 2.私学兴起 (1)私学产生的原因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需要是私学产生的社会原因 第二,士阶层的出现和“文化下移”是私学兴起的直接原因 第三,社会盛行尚贤风气 第四,奴隶制官学衰废 (2)私学的特点 第一,自由讲学,学有所宗 第二,面向社会招生,打破入学身份的限制。

第三,教师教学以指导学生自学和组织研讨为主 第四,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 第五,私学教学往往无固定的场所和组织形式 第六,私学在管理上政教分设 第七,师生关系由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师生亲密平等关系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2.私学兴起 (3)私学产生的历史意义 第一,私学的产生与兴起,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 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第二,私学的产生与兴起,是对西周旧教育制度的否定 第三,私学的产生与兴起,为当时各诸侯国培养了大批具有各 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 第四,私学的产生与兴起,繁荣了我国的教育事业,这种私人 办学的形式一直保持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之中,有力地刺激和 辅助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五,私学的产生与兴起,使各种思想都可以自由地在私学内 传播和争论 第六,私学的产生与兴起,使官师从此分离,教师成为社会中 可以自由选择的独立职业,使教育摆脱了政教合一、官师合 一的办学体制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二)百家争鸣与稷下学宫 1.百家争鸣:儒、墨、道、法、阴阳、农特点和意义: § 首先,各学派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 的利益,提出不同的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主张,而非脱离 社会现实架构在空想之上,直接促进了社会的变革。

§ 其次,百家争鸣的思想成果颇丰,并对后世社会生活的各 个层面都产生了影响 § 第三,“百家争鸣”以各自所创立的私学为依托和主要阵 地,促进了私学的进一步壮大,确保了私学教育从此在中 国教育中的地位,成为官学的良好补充,并在这一时期承 担起教育的重任 § 第四,各个学派同时也是不同的教育团体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二)百家争鸣与稷下学宫 2.稷下学宫 (1)产生的原因: ①经济因素 § 首先,齐国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工商业 的发展、城市的出现和繁荣给稷下学宫的创办提 供了较高的经济基础 § 其次,齐国生产关系由奴隶制完全变革为封建所 有制,为稷下学宫的创办创造了社会条件 ②政治因素(符合政治需要) ③养士因素 (2)办学特点: ①尊师重道 ②兼容并包 ③百家争鸣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