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 阅读练习 鲁教版 必修1 试题

金**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50KB
约6页
文档ID:206196167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 阅读练习 鲁教版 必修1 试题_第1页
1/6

听听那冷雨 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听听那冷雨》中的文段,完成1~5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个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乡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

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他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燎烟绕,山隐水退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使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同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如何理解第1自然段中画线语句的意思?  解析:此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这几句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因此要从本文的主旨着眼  答案: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历朝以来国难年年的悲哀,也透露出阔别祖国的怀乡心情  2.第2自然段中说“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作者为什么会有“温暖”的感觉?  解析:这是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要想答好,必须注意前后两段的内容,上段是作者在“酷冷”的“大寒流”中感应世界,虽可以与大陆分担苦难,却“不能扑进她怀里”,作者渴望“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借以安慰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温暖的感觉由此而来  答案:与大陆阻隔的痛苦使作者感到寒冷,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得到暂时的满足又让作者感到温暖  3.第3自然段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题既考查学生对全文主旨的把握,也注重对文章语言表达的理解要想做好此题首先要从余光中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着眼,细心分析,加以总结方可。

  答案:文中新闻标题、谣言、琴声、电影、故宫文物、京戏等一个个跳接的意象成为作者思乡的媒介,无处不在的家国之思,浓郁的思乡之情正是透过载体表达出来  4.第4自然段为什么作者要写到美国丹佛他山的景象?  解析:作者在文中插人美国西部的山景的描写,有意将美国西部的山势写得苍茫有力,这种“壮美”的景观,便可与上下文里中国山水“秀美”的意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中国风景的独特,为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思作铺垫  答案:极写美国丹佛他山的“壮美”景象,以此衬托中国风景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秀美,为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张本  5.第5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在“凄楚”之外,更宠上一层“凄迷”的感受?  解析:思念本身就是“凄凉,凄清,凄楚”的,更何况是在遥远的他乡,时光流逝,岁月不再,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何时得以慰怀,“凄迷”之感自然油然而生解答此题,须从作者写作此文的整体思路着眼  答案:作者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岁月流逝却得不到慰怀,渺茫失望之情油然而生,因而感到“凄迷”  6.文中取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的语意,在表达感情上具有什么作用?  解析:“听雨”是这篇散文的主线,作者把自己的浓浓乡愁融人这一特定的环境,这首词在听雨中把时光匆匆、岁月不再的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暗合了作者的心境,使作者那种无法实现的梦想更加渺茫,由此,苦痛之情更为加剧。

  答案:时光转瞬即逝惊醒作者的思乡之梦,这样写更能深透地表现故乡的思念得不到实现的苦痛心清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地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开她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十月,那朵自恋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重沙草,万顷江田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关和冷隽  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了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莲是清凉的玻璃中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不即不离,宛在梦中央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

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她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美国画家佛瑞塞有一次对我说:“来台以前,我只听说过莲;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象的更美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爽朗,似乎在说:“Look at me!”莲只赧然低语;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来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由于水生,她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芙蓉如面”,联想来自水乡且终隐于水的西子青钱千张,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愤兮,令人神移,正是东方女孩的含蓄至于宗教,则莲即是怜莲经,莲台,莲邦,莲宗,何一非莲?艺术、宗教、爱情,到了顶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的一身  (选自余光中散文《莲恋莲》)  1.第二自然段开头说:“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这里的“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字词的把握做此题需仔细审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这句话的意图,此外还要准确筛选出要点才可  答案:小莲池中的荷花,在迷蒙的烟雨中,豪艳而又冷隽,美丽如画。

  2.第三自然段中有两个“对我而言”和三个“联想”,这样写各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对我而言”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复使用“联想”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能力文段中反复使用了“对我而言”,主要强调了自身的感受,从结构上来看,为下文作了铺垫而“联想”的使用正是作者借这一方法来盛赞荷花  答案:(1)反复使用“对我而言”的好处是:强调对莲的特有感受,总领下文  (2)反复使用“联想”的好处是:借引神话传说中的美女形象,盛赞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  3.第一自然段中说“第一次看见莲”,次段中又说“我当然早见过莲”,这样写是否矛盾?应该怎样正确理解?  解析:作者“看”莲,当为两个过程,一是用“眼”看,这是纯粹视觉的功用,二是用“心”看,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作者之所以两次说法不同,原因就在于此  答案:不矛盾,因为以前是用眼看,“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这次用了心灵,感知到了莲的灵魂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文章首句着一“却”字,以作为江南人对莲本该不生疏却生疏来突出小莲池中莲的神韵美。

    B.“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这句让人感悟到,观察事物只要用心专一,仔细琢磨,了解规律,就会流连忘返    C.“意象”即境界,作者发现的莲的“绰约”意象,就是“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    D.“我的莲既冷且热”,是说诗人笔下的莲,不同于画家画的苹果、向日葵那样冷暖有别,而是华美与冷隽的和谐统一    E.文章借助对比,以玫瑰“燃烧着西方的爽朗”,来突出莲“赧然低语”,如同东方女孩的含蓄美,褒贬适中、表达得体    F.作者认为莲的小名应为水仙,因为她和水仙花一样同为水中仙子,飘逸而富于灵气,在水中都自成世界  解析:B项中“感悟”的内容与原文不符,“我”是为“画”之美而吸引,吸住了“神”;E项非为对比,而为衬托,非“褒贬适中”;F项谈第三自然段“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她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便知“她与水仙花一样”的表达与“我”的认识有偏离  答案:ACD。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