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2.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体会《老子》议论的思辨性3.体会《老子》对现实人生的启示作用4.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理解重点句式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很有神秘感,传说他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从腋下产出他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学识渊博,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周都,骑青牛出函谷关云游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被尊为“道教始祖”,并被称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存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2.背景介绍老子生于春秋末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王朝的兴衰成败、百姓的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老子四章》一课即节选自该书 3.文学常识(1)《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2)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的超脱,不局限于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2)文化常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三、初步感知(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揉和陶土把它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思考:1.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明确: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1.思考:本段写了什么?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本段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比喻论证 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比喻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 (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而“道”仍存,这就是长寿 思考:本段写了什么?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解读:这一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四、作业布置(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