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有4篇课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 课文包括《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古诗三首》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通过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诗歌所承载的情感;《纸的发明》让学生们看到纸的发展历程,意识到要节约用纸;《赵州桥》让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告诉我们学会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栏目组成学情分析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的《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4篇课文都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优秀文化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不仅有传统节日,还包括建筑、发明和画作等物质资源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传承,让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有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阅读学习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更多的知识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感受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民族自豪感过程与方法1. 图文结合,通过图片或视频理解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文化所代表的内涵和情感2. 多阅读,积累知识,扩大阅读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教法与学法学生要从字、词入手,自主理解句子,感悟课文的思想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和感悟,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课时安排本单元教学建议用11课时安排教学每篇课文2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民族节日的喜爱和推崇之情3. 激发对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重点、难点重点 1. 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突破方法 (A案)1. 学生自主识字,仔细观察笔画、偏旁的位置,通过临写、示范书写等方式熟悉生字的书写。
2. 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对民族节日的情感B案)1. 学生以旧知识为基础认识生字2. 多次朗读,掌握古诗难点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首诗所蕴含的情感突破方法 (A案)学生看图说话组织语言描写古诗所承载的情感B案)学生通过想象图画的方式理解故事内容,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法与学法教法 (A案)情景教学法、点拨法B案)引导法、点拨法学法 (A案)体验法、自读自悟法B案)想象画图法、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B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A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2个生字,会写“符”这个生字2. 学习古诗《元日》,理解古诗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人们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一、谈话导入 1. 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喜庆的画面,师提问:同学们,课件上的画面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才能见到呢? 生答:春节 2. 师: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一样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特有的风俗习惯呢? 学生自由述说 教师交流总结:放爆竹、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拜大年,领压岁钱,吃水饺,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等等,这些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
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的春节所具有的风俗,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同学们想知道吗?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古诗《元日》,学完以后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 4. 大家看到课题《元日》,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可能会有同学问:“元日”到底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吗?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总结:“元日”并非现在的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现在“元旦”一般是指公历的一年之首,也就是1月1号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 师:看完课题,现在我们把书打开,看看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课件出示自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揣摩诗意 教师巡视指导 2. 检查: (1)检查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指名读 教师更正读音,着重指出生字的读音:爆、屠、符课件演示)(2)检查看,请同学说说看课本插图的意思,大致说说这首诗主要说了什么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 再读诗句,学习第1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引导学生说出第1句的意思: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弄懂了第1句诗的意思,那有谁能来有感情地读读第2句诗,注意第2句的生词:屠苏 师生相互交流“屠苏”的意思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全家大大小小朝东喝屠苏酒据说喝此酒可以避瘟疫春风送暖”指感受美好的春天来临 学生小组交流第2句诗句意思,指名回答 3.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第2句诗句也弄明白了,有信心继续接受挑战吗?谁能把第3、4句诗连起来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相互交流重点字词的意思1)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光辉灿烂的意思2)总:都的意思3)新桃、旧符:都是桃符的意思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从汉代起即有用桃木做桃人、桃印、桃符等避邪的风习我们现在的春联就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 学生相互交流第3、4句的诗意 师:有谁能够自告奋勇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4.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要给你们一个更大的挑战,有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说说呢?先自己在下面整理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随时点拨,或引导学生相互帮助 5. 师: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现在我们一起再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6.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小组比赛四、细读古诗,体悟诗情(课件演示) 1.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来表现春节的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又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色的景物来表现的? 师生相互交流: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 议一议,诗人是怎么样通过对新年元日热闹、欢乐的动人景象的描写来抒发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师小结: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饮屠苏酒,却是按照先少后老的次序进行的,言辞中寄寓着诗人期望年轻一辈的健康成长,期待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的有所作为,同样也期待着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换”字,王安石不仅仅是期待着新桃“换”(变)旧符,他期待着更大的“变”,更深的“变”,那就是变革政治,变法图强五、课后作业 根据诗意,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编写一个古诗故事课件演示)板书设计[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课时作业一、我会解释1. 元日: 指农历正月初一 2. 爆竹: 古人用烧竹子时爆裂发出的响声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 一岁除: 一年已尽 4. 屠苏: 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5. 千门万户: 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二、我会翻译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2.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三、将《元日》背给爸爸妈妈听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10个生字,掌握生字书写2. 学习古诗《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出示课题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也感受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首关于中华文化的诗歌,看看我们的文化传统除了节日外,还能表达哪些情感板书课题:清明)二、学习《清明》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认真听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对本诗的评价 (1)“纷纷”: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容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花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 (2)“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3)“遥”: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 (4)“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2. 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3. 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4. 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述这幅图画 活动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