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公平的原则重构与制度重组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49KB
约20页
文档ID:281452096
教育公平的原则重构与制度重组_第1页
1/20

教育公平的原那么重构与制度重组The Principle Reconstruction and Institution Re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What Kind of Education Inequality Is Equitable 褚宏启作者简介:褚宏启(1967-),男,山东人,北京开放大学教授北京 10008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 心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研究,E- mai 1: hqchub j@163. como 北京 100875原发信息:《教育学报》(京)2020年第20205期 第19-27页内容提要:教育公平是关于教育利益分配正当性的价值判断,教育利 益分为竞争性利益和普惠性利益,竞争性利益的分配结果 必然是不平等的,教育公平原那么要对此不平等结果的公平 性与否做出判断教育公平有三个原那么即平等原那么、补偿 原那么和差异原那么,每一种原那么在竞争性利益分配和普惠性 利益分配中具有不同的含义竞争性利益分配的主导原那么 是差异原那么,强调基于能力的自由竞争;普惠性利益分配 的主导原那么是平等原那么,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平等关切。

教 育公平三原那么在竞争性利益分配中的新应用,在普惠性利 益分配中的新解释,以及三原那么在两类利益分配中的不同 含义,使得教育公平原那么的立体化重构成为可能教育公 平原那么的重构,从逻辑上要求教育公平制度的重组,并与 社会公平制度相衔接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主要包括公平 的早期教育制度、升学中的公平竞争制度、就业与晋升中 的公平竞争制度,以及税收再分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制 度以说竞争性利益的差异性公平得到了论证,即竞争性利益的不平等分配是 公平的但是,这两点也只是必要条件,要充分证明竞争性利益的不平等分配 是公平的,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普惠性利益的公平分配"即便竞争性利益不平等分配的制度和程序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最 后在社会利益分配中获得较多利益的都是强势群体,好大学、好职位、好 收入与弱势群体无缘,那么,这种过分的悬殊显然是不公平的,如同斯坎 伦所言,"巨大差异本身就具有根本的道德重要性"[5]14一个贫困青 年在程序公平的升学竞争、就业竞争、晋升竞争中,因为能力缺乏败下阵 来,往往不是因为他个人"笨"(智商低)和"懒"(努力少),实际上他智商 不低,而且一直很努力,其参与竞争的能力缺乏是因为他家境贫寒、学校 低劣,致使他的能力开展受到决定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他与其他人 一起参与竞争,不管程序多么公平、机会多么平等,都难以成功所以, 只是竞争环节的人人机会平等是不够的,需要对机会平等做扩展性解释, 把机会平等延伸到竞争之前,让每个人不管贫富,在参与竞争前都享有必 要的条件、做好相关的基础性准备机会平等应该是实质性的,不应该只 是形式化的(所谓“走形式"),机会应该是"实质机会"社会应该提供 的是"实质机会的平等",即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学生在参与竞争前就在 能力方面做好准备,这是政府的责任,需要政府提供"普惠性利益",亦 即基本公共服务⑹二、普惠性利益分配中的教育公平原那么(一)普惠性教育利益分配的主导原那么是教育公平的平等原那么,要求提 供均等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与竞争性利益最后只有局部人可以获取不同,普惠性利益是非竞争性 利益,是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这种利益只要符合资格条件就可以 获取,人人都要受到同等的关切与对待,不需要经过竞争与淘汰普惠性 利益对于弱势群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它在政府的四大基本职能 即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经济调控、市场监督中排在首位基本公共服务 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 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 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以及保障平安需要的公 共平安、消费平安和国防平安等领域。

我国2016年施行的《居住证暂行 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居住证持有人 提供以下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和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务;国家 规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7]义务教育为民生之首,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为重中之重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普惠性教育利益,适龄儿童不分性别、身份、出 身、地位、职业、财产、民族等,均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表达了社会 对所有成员的"不偏袒性"和"非歧视性"学生不分贫富,都接受同样 的早期教育,以便未来参与各种利益竞争时,大家不分贫富贵贱都实质性 地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如同斯坎伦所言:"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如 果富人孩子的学校比穷人孩子的学校要好得多,从而使富人孩子能够在高 等教育的竞争以及随后的职业竞争中占据主导性的优势地位,那么不平等 就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穷人的孩子接受了富人的孩子所拥有的 那类教育,那么他们在竞选优势职位时将会是具有同等竞争力的候选 人"[5]77学生首先遇到的人生竞争,或者说第一个人生大考是淘汰性的中考, 优质高中的教育机会是学生面对的第一个重大的竞争性利益,义务教育结 束之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分流点,初中毕业之前的幼升小、小升初没有淘 汰性考试,本文所说的“早期教育”指的是中考以前的教育,包括初中、 小学、幼儿园三个阶段的教育,这三类教育都应该具有普惠性与平等性, 不分城乡、贫富,质量要均衡相当。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平等的早期教 育是人一生参与各种利益竞争的基础,也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应该提供的最 为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早期教育平等在人的升学、就业、晋升的竞争 中,发挥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从此可以看出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正义 的巨大意义早期教育的均等化提供越早越好,PISA在2012年针对15岁的学生 所作的国际比拟说明,是否受过学前教育对于15岁时的学业成绩影响甚 大,在低水平学业表现方面,没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是接受过的1.84 倍⑻有的学者那么认为,推进教育公平,学前教育比中小学更重要,”学 校可以成为实现平等的主要角色的说法,也显得不够真实应该把这一作 用让学前教育机构来发挥"[9]我国教育界曾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九年 义务教育如果延长为十二年,是把学前教育纳入还是把高中阶段教育纳 入?答案不言而喻,对于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学前教育更有价值在普惠性教育利益分配中,平等原那么有三点要求教育机会平等是平 等原那么所首先强调的,是指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包括起 点平等和过程平等Q)起点平等,即入学平等,都进入同样质量的学校 (2)过程平等,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都受到同样的对待。

平等强调的就是同 样、一样平等原那么并不要求学生开展水平的“结果平等",这是不可能 的也是没必要的但是,从国际上看,平等原那么越来越对教育结果和教育 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提高教育结果、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并要求 所有的学生都到达这一基准3)基准平等,尽管学生的学习结果、开展水 平千差万别,但是要让所有学生在开展水平上都到达基准,这样才能真正 为其将来在升学、就业、晋升等方面提供参与竞争的实质机会而且,随 着社会的开展,这个基准会越来越高,在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 经济时代,必须"大幅提升最低素养基准",否那么,学生在未来的教育竞 争、职场竞争中"最低限度的机会平等根本无法保证"⑶14尽管不存 在教育结果的平等一样,但存在教育结果的公平合理,即教育结果公平, 高质量的教育结果公平不仅要求"基准平等",更要求"提高基准,缩小 差距"[10](二)普惠性教育利益分配中,三个原那么不是平列并重的,补偿原那么和差异原那么是平等原那么的补充,处于附属地位,二者都是为了落实平等原那么与平等原那么强调普惠性教育利益的平等分配不同,补偿原那么要求不平等分配,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学生在教育利益分配上予以补偿,给予 更多的利益,这种分配显然不平等,但却是公平的。

补偿的本意,就是要 超越一视同仁的要求,给予弱势群体更多教育资源,以弥补先赋性因素如 出生地、民族、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对其接受教育造成的不利影 响一个出生在偏远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其获得的教育资源与出生在 中心城市、中上家庭的孩子相差甚远,对前者予以补偿,不是为了不平 等,而是为了平等,为了拉平和缩小教育差距补偿原那么使用"教育不平 等"(多给普惠性利益)去抵消和对冲"社会不平等"(如家庭背景差距)对于 教育机会的不利影响,负负得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平等"因 此,只有给予补偿,才能补齐短板,才能接近或到达平等,补偿原那么是平 等原那么的延伸与补充,附属于平等原那么,是为平等原那么服务的推进教育 机会平等,恰恰是补偿原那么大显神通,世界各国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公平政 策一直是教育补偿政策而且,教育补偿政策还构成开展中国家新的反贫 困战略的重要组成局部补偿原那么要求普惠性利益等分配向弱势群体以及弱势群体所在的弱势 地区、弱势学校倾斜此处的弱势群体在我国主要是指农村儿童、随迁子 女、城市贫困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女童等,他们所在的家庭、就读的学 校、所处区域的开展水平往往都处于弱势地位。

当前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教 育公平政策是补偿性公平方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留守儿童关爱 服务体系建立、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开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运用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促进城市内部义务教育校际均 衡等,都属于此类制度安排与补偿原那么关注学生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不同,差异原那么关注学生个 人自然条件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先天禀赋或缺陷,如对残疾儿童、普通儿 童还有英才儿童,进行差异化的普惠性利益分配,比方特殊学校的生均拨 款高于普通中小学,这种分配是不平等的,但却是公平合理的差异性公 平要求分类施教、因材施教,精准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既要求为三类群体 分别提供特殊教育、普通教育和英才教育,还要求在每一类教育之下,把 每一类学生进一步细分,如把普通儿童群体分为学优生、中间生、学困生 等亚群体,把残疾儿童分为盲、聋、智力落后、脑瘫、孤独症、多重残疾 等亚群体,更为精准地因材施教差异原那么与平等原那么一个强调不同,一个强调相同,从字面上看,二 者大相径庭,实那么不然这种差异恰恰表达了实质性的、非外表化的平 等这涉及如何理解"平等"二字提供“同等数量”的普惠性利益,是 平等的典型定义,如在“两免一补"政策中,某省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 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并给寄宿生补助同等数额的生活 费。

但是,这个定义可以拓展为“平等关切"(equal concern),也可将 平等关切理解为"同等重视"父母给两个孩子买了不同的礼物,花100 元给男孩子买了飞机模型,花120元给女孩子买了芭比娃娃,都是两人最 喜欢的,结果皆大欢喜,这就是同等重视这个做法,比为了所谓严格意 义上的平等而给两个孩子买同样的礼物,更能表达平等的实质因此,平 等关注不是“向个人提供同等数量的好处",平等关切具有一定的弹性与 灵活性,有时候与不平等可以兼容例如,"如果市政当局在特殊教育的 班级比在非残疾学生的班级投入更多的资金,这也没有违反平等的关切, 因为这并不说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利益比其他儿童的利益受到更大的重 视"[5]20-22平等关切实质上是"同等程度的主观重视"而不是洞等 数量的利益分配""平等关切"之"平等",包括但不限于严格意义上 的数量概念,而是更为强调在价值上予以同等程度的关注由此看来,差 异原那么是平等原那么的变种学生群体间和个体间的差异是教育必须面对的自然事实,根据差异而 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国推进差异性公平亟待从制度上和政 策上解决以下问题Q)普通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