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华尔街危机和经济大萧条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16MB
约24页
文档ID:47562326
华尔街危机和经济大萧条_第1页
1/24

华尔街危机和经济大萧条 (1929-39)(一)现象1929年10月的最后10天,集中了证券史上一连串著名的日子10月2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即遭大笔抛售,全天抛售量高 达600多万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动记录器到收盘1小时40分后才记 录完最后一笔交易10月23日,形势继续恶化,《纽约时报》指数下跌31点10月24日,这一天是股市灾难的开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 四”早晨刚刚开市,股价就如决堤之水轰然下泄,人们纷纷脱手 股票,全天换手1289.5万股虽然当天中午多位银行家和财团老 板决定出资托市,暂时稳住了股票价格,不过这只是暂时的稳定 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 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力图以此刺 激新一轮投资然而,过了一个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 费了10月28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9点 ,道琼斯指数狂泻38.33点,日跌幅达13%,这一天,已经没有人 再出面救市 争先抛售的人们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 的漩涡之中股价指数已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 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1点。

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交的历 史最高纪录《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1点,而道琼斯指数比星期一又 下跌了12%一名交易员将这一天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 糟糕的一天”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此后,美国和全 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从10月29日开始的一周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 100亿美元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 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 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到1932年,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 汽车工业下降了95%,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占全国劳工总数1/4 的人口失业这次危机使生产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失业 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 当时纽约流行一首 儿歌:「梅隆拉响 汽笛,胡佛敲起钟 华尔街发出信号 ,美国往地狱里冲 !」随着股票巿场 的崩溃,美国经济 随即全面陷入毁灭 性的灾难之中,可 怕的连锁反应很快 发生:疯狂挤兑、 银行倒闭、工厂关 门经济大萧条(了解下) 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 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 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

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农 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 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 暴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 还债务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 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 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 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 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 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 数据)经济大恐慌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 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二)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极不平衡 的繁荣美国:靠对德国贷款和国内信贷消费造就经济繁荣法国:靠巨额赔款和贸易保护取得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则在国际竞争中衰落,经济停滞日本:脆弱而缺乏竞争力的日本在接二连三的危机中 震荡德国:虽然要对外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失去阿尔萨斯 和洛林,国内社会动荡,却依靠巨额外债更新了工业 设备,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这种极不平衡的繁荣终于以一场大萧条告终投机时期1920年代,真正的金融泡沫直到1928年才出现,但蔓延极 其迅速 开始的信号是 a. 投资银行在1929年9月介入股票市场,如雷曼公司, b. 工业公司开始大规模投机,如新泽西州标准石油公司( 现在的埃克森,为洛克非勒家族所拥有), c. 股票经纪人的贷款在1926到1928年间翻了一倍短线的 资本运作成了资本家的逐利游戏成功的淘金者之一是肯 尼迪家族大量最恶劣的投机者直到1928年末和1929年才出现高盛 于1928年12月4日成立,到1929年2月7日,成立时的100 美元股份价值222美元,三年以后,价值50美分金本位制崩溃(1920s)19世纪英帝国统治世界时,金本位在国际事务中被普遍认可 这个货币体系在一战崩溃,但是资产阶级政客急切于迅速重建 国际联盟的建立是基于这种看法,认为有效的世界市场经济 会保证和平在一段时间的极端通胀后,1922年日内瓦国际货币会议主题是 货币能否转化为黄金,以及国库管理对政府和私营中央银行的 需求通胀的威胁使金本位被资本主义政府作为应对萧条期的 工具另一个限制公共开支的因素是法国坚持向德国索取赔款以及美 国要求欧洲国家偿还战争债务。

奥地利为了减少国家财政赤字 导致10万公务员失业1925年英镑回归金本位,后有31国效仿 英国失业人员(三)大萧条导致了:工业产出减半 、失业率最高达25%、世界贸易下降 了三分之二、出口国家贫穷爆发的原因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 盾尖锐 a.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 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 生产能力 b.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造成 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了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票无 法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 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 掩盖了矛盾1.根本原因: 经过工业革命后,以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 但是生产关系等方面没有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 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极度扩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 a.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b.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的矛盾 c.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些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定期发生经济危机 从下列四方面可以看出: a.农产品过剩 b.1920年代资本品的过度投资 c.凡尔赛合约 d.美国经济脆弱(收入分配不均、银行业问题)2、诱发性原因(导火索): a.NYSE1929年11月崩盘,股价暴跌 b.美国银行失败(资产价格下降导致贷款违约和银行破产 、1920年代在信贷支撑基础上的过度投机、过度借贷)3、危机持续、严重的原因: a.政府错误的财政政策(平衡预算政策、紧缩货币政策、 加税、减少福利支出) b.对德、奥的赔款要求 c.“以邻为壑”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竞争性贬值等) d.缺少最后贷款人或领导地位的强势角色(美国的消极退 出导致了1933年World Economic Conference寻求采取统 一行动恢复世界经济的努力失败)(四)大萧条特点及影响全球效应 美国危机波及世界各地,事实上这是一场全球性危机,不仅打击了美国 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

国家坏帐“这一种最接近国家破产的状态遍布了 拉丁美洲和欧洲 玻利维亚于1931年1月进入这种状态,接着是秘鲁、智利、巴西和哥伦 比亚在欧洲,外汇管制并没有抵挡1931年始于匈牙利的拖欠浪潮 匈牙利政府提出了一项庞大的紧缩一揽子计划,包括工资和退休金削减 南斯拉夫,希腊,奥地利和德国(希特勒统治,1933年6月)也决定 不再偿还债务(哈罗德詹姆斯,《全球化终结-大萧条的教训》) 银行倒闭蔓延欧美,总共有10000家银行关闭奥地利为了挽救维也纳 的信贷银行(Kreditanstalt),花费了9%的GDP荷兰、波兰、德国 、拉脱维亚、土耳其和埃及的大银行也在倒闭 政治上,萧条带来的恐慌和无产阶级革命威胁使欧洲的资本家转向法西 斯独裁德国纳粹政权在1933年1月上台前后,东欧和巴尔干大多数地 区都转向法西斯或半法西斯政权 1.大萧条的特点 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③ 破坏性严重 2.对美国的影响: 大萧条中,美国经济受影响最严重(工业产出、老工业的衰落、 东北工业中心的衰落)但是,美国也孕育着积极的变化: a人口西移 b西部崛起新产业(主要有石油化工、新的消费产品、耐用消费品 、新品牌、国内经济的商业化、飞机、好莱坞等) c西海岸成为新的增长区(加州人口1940年代末成为人口最多的州 、洛杉矶成为美国人心中理想的城市) d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美国占有一半的世界工业产出,一半的世 界贸易,近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

3.对世界影响: ① 加深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政府信 誉扫地,法西斯兴风作浪) ② 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因市场争夺更激烈) b.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进一步加紧 掠夺所致)4.大萧条的影响导致了: a.提高了政府对经济的政策参与性,即凯恩斯主义; b.以关税的形式强化了经济的民族主义; c.激起了作为共产主义替代物的浪漫-极权主义政治运动(如德 国纳粹)大萧条相对于其他单一原因来说是最能够解释为什 么在1932年到1938年之间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各国政治逐渐右 翼化 d.阿道夫·希特勒、贝尼托·墨索里尼等独裁者的崛起,间接造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五)解决措施及应对效果: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就任美国第 三十二届总统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 新政” 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 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 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 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新政内容促进了凯恩斯主义的成熟,新政实践推动了凯恩 斯关于政府干预经济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1. 在金融方面在就职后的第三天,即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 休假”,这是他所采取的重建银行和经济结构的第一步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 银行法令》,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 许尽快复业13日至15日,全国绝大多数银行经过财政部审核,在政府监督下, 分批陆续恢复营业罗斯福对惊魂不定的美国人民说:“我向你们保证,把你们的 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6月16日,国会通过了《1933年 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银行信 用很快恢复,银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20亿美元! 2.在农业方面从1933年5月开始,新设立的农业调整管理局着手开展了一场 雷厉风行的行动,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大约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 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物缺则贵的 无情法则发生了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严重旱灾, 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从1932年到1936年农业总收入增加了50%,出售农产品的 现金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几乎翻了一番。

保持平价的比例从1932年的55%上升 到1936年的90%《农业调整法》 3.在工业方面1933年春天,罗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顿工业的《全国产业复 兴法》,其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 平竞争规约;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并为此拨款33亿美元罗斯福 称之为“向工业界提出的艰巨任务”7月又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如 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200 万雇主接受了“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