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弊阅读及其答案 原 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那么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那么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那么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那么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
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那么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那么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那么终身安佚而享丰腴,那么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0.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那么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劣 B.场功甫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11.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那么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那么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那么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比照,提醒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强健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 (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保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方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存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保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催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应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充裕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藏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应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完毕,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顿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
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强健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强健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兰度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强健的人承当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强健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