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明代诗词的开展脉络文史不分家,在介绍明代诗词曲的开展脉络时,历史背景是无法回避的而在明代文学的分期上,我对照了几个文学史的版本,觉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比拟科学姑且采用之 诗一、明代前期诗〔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设了统一的明朝政权朱元璋早年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对元朝被推翻的历史教训有较深认识因此,建国之初,一方面采取了某些与民生息、恢复生产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奖励开荒,兴修水利,免租减税和严惩贪污等,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恢复和开展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里进一步加强统治如在政治上建设了一套严密的里甲制度,并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之类的特务组织,对广阔人民进展监视、侦察和镇压在思想领域里推崇儒学,把孔子封为“至圣先师〞,明令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功课,并要全国府、州、县及闾里私塾作为经书教育学生,同时还把程朱理学定为官方哲学,作为统治阶级进展思想统治的工具特别是为了消除元蒙的一些异俗影响,又积极恢复汉制,提倡传统的礼乐制度,“于是百有余年之胡俗,尽复中国之旧〞朱元璋的这些措施,使中国社会继续沿着封建制的旧轨向前开展,在文化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场复古思潮,深刻地影响了明代的诗歌创作。
明初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在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进展严密统治的同时,又实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外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经唐、宋,到明代,距离开科取士的本意愈来愈远如假设说在开初还多少选拔了一些人才,到明代就完全变成泯灭人们一致的一种手段了明代统治者把科举考试的范围限于?四书?、?五经?之内,并以朱熹的传注为标准答案考试时从?四书?、?五经?中选取一句或数字为题目,要人们“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这样的科举制度,不过是钳制读书人思想,实行文化专制注意的一种手段罢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的思想受到严重禁锢,影响到诗文,使得明代的诗歌比起唐宋就逊色得多了可以看到,这是文学史上一段相当漫长的衰微冷落的时期元代末年所形成的自由活泼的文学风气,在明初以残酷的政治手段所保障的严厉的思想统治下戛然而止洪武七年被腰斩的高启,唱出了由元入明的文人们内心中的无穷悲凉而同样的是由元入明的宋濂,那么因积极参与新朝文化规制的设计而成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他一方面对杨维桢保存着假设干好评,似对元末的文学不无留恋,但更主要的,是继承程朱理学的“文道合一〞说,重新建设了由明王朝的政治权力所支持的、代表官方态度的道统文学观。
而后是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的盛行这种诗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 1、高启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苏州〕人他是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少有志于功名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后对政治完全失望,乃隐居乡里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乡里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洪武七年,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他牵连斩决,年仅三十九岁他与杨基、张羽、徐贲被称为“吴中四杰〞,而高启诗作成就最高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传世高启主张诗歌应广泛吸收前代各家的长处,做到“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独庵集序?〕他善于向前人学习,诗作兼长众体,内容广泛:1) 表达个人思想的诗例如?青丘子歌?,是诗人三十三岁移居吴淞青丘时所作十种虽然也流露了企图超越现实的消极情绪,但从整体上看来,思想还是积极地,表现了他不羡功名富贵,不向权势折腰的疏狂性格,和一心追求艺术的忘我精神,强烈而鲜明地表达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而获得自由开展的个人化要求气势纵横捭阖,语言多姿多彩,想象奇特大胆。
2) 反映现实之作高启的乐府诗多表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牧牛词?,全诗着重描绘了农家与耕牛之间的深厚感情、人牛相得之乐,但结尾两句“常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才深刻地提醒出在这恬静的田园之趣背后,却隐藏着苛捐杂税对农民的严重威胁此外还有?田家行?写农家遭受水灾后的困苦处境和悲伤心情,?养蚕词?写农家的辛劳繁忙和收茧时对夏税的担忧,都感情深沉,真实动人高启诗歌中最富有现实意义的局部是其叙事诗主要内容是反映在新旧政权交替之际,人名的苦难和士大夫的命运如?赠杨荥阳?,写的是其诗友杨基的坎坷经历怀古诗亦即咏史诗,是我国诗歌的传统题材高启的怀古诗也同前人之作一样,主要是借古人古事以感慨现实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此类诗的代表作该诗作于洪武二年,全诗共二十四句,前六句先写位于长江之畔的南京城地理之险要,接下来通过回忆“前三国,后六朝〞的历史,发思古之幽情:前三国之东吴、后六朝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南京,都终不免覆灭的命运,这正是作者“我怀郁塞何由开〞的原因以此与朱元璋建都南京相联系,显然大有深意最后所表达的是诗人之美好愿望“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河北。
〞高启诗集中也有一些平庸的赠答、登临等内容,而且拟古倾向比拟严重但他的摹拟不专注于一朝一家,因此,在矫正元末纤丽诗风上有所奉献,但他的拟古倾向,对后来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总的来说,高启的诗“备乎众体〞、“兼乎众长〞,思想清新,感情真挚,总体风格“怨而不怒〞,委婉含蓄需要提出注意的是高启诗中出现了一系列主观色彩鲜明的形象和“惊〞字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深层次的情感2、 杨基杨基〔生卒不详〕,字梦载,号眉庵,先世本蜀人,因祖上在江苏做官,他生长于吴县〔今江苏吴县〕天平山南吴中四杰〞之一,有?眉庵集?其早年诗作意象新巧,运辞精工,显示出感受细腻、敏锐的艺术才华如“鸦度风阵低,牛鸣月痕弯〞〔?梁溪暮归?〕,“林光落虚牖,坐爱衣裳绿〞〔?游北寺竹林?〕等等入明之后,杨基诗中绘景状物的唯美境界被怀旧的伤感和自叹身世的悲哀所取代,语言也从精巧变得简朴如?遇史可敬询故园?3、袁凯袁凯〔生卒不详〕,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官至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有?袁海叟诗集?袁凯因受到朱元璋的严密监视,反映现实的作品极少,而且隐晦难懂他以学杜自诩,实际是摹拟为多。
他的一些写景、咏怀之作较有特色,如?白燕?,诗中用明月、白雪、柳絮、梨花比喻白燕,借晋朝贵族王导、谢安的堂前也少见言其可贵,又借赵飞燕姐妹叮嘱白燕不要飞进帝王宫中以免牵惹是非,字里行间含蓄着忧谗畏讥之意虽不免稍嫌雕饰,却也工整流畅,因此被传诵一时,诗人也被尊为i“袁白燕〞4、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隐居于乡里,一度信奉道教至正二十年为朱元璋所征召,明开国后为?元史?总裁,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明初朝廷“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后因长孙宋慎被胡惟庸案牵连,全家谪徙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有?宋学士文集?虽然他文学方面主要成就在散文,但在此介绍一下他的“道统〞观念是必要的以宋濂为代表的“道统〞文学在明代官方政治力量的推动下逐渐占据文学的主流地位宋濂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
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义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开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5、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田县〕人,至正二十年与宋濂同为朱元璋所召,后成为开国功臣,封诚意伯,后被朱元璋毒死有?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刘基的文学思想与宋濂相近,但他在学术方面涉猎广泛,个性又大方豪迈,所以思想不那么拘谨,理学家的气息较少而且,他的诗文作于元末,还没有受到明初那种高压环境的压迫,因此更多表达了传统儒学中积极地因素,表现出对社会政治、民生疾苦的关心,和个人追求事功的欲望。
其诗内容上大致分为两类:1〕、反映现实之诗,如?买马词?、?畦桑词?、?筑城词??古戍?等,以质朴的语言反映社会矛盾,是较好的作品2〕、抒情写景诗,如?感怀?等作品,流露出豪杰气概,在元末明初的诗歌中较为少见此外?次韵和王文明绝句漫兴?:“芙蓉湖上夕阳低,杨柳枝头一鸟栖独倚阑干看山色,白云飞过假设耶溪〞写暮色中的湖光山色,清新秀丽,读之如入画境 刘基的诗以真切额内容、雄浑的风格,冲破了元末明初那种纤弱的诗风,在明代诗坛上应该占有自己的地位当然,他也有不少诗作宣扬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而模拟古人的倾向,更成为明代是个复古主义的兆瑞6、台阁体自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那么被一批台阁重臣所把持,表达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其代表人物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号曰“三杨〞三人都官高位尊,历事几代帝王,受宠达数十年他们生当所谓“太平盛世〞,其诗文大都是应制之作,以歌功颂德、粉饰现实为内容,工丽典雅,思想贫乏,被人们称作“台阁体〞台阁体的产生原因:1〕、密切结合官方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故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2〕、反映着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故应制、唱和之作数量非常之多。
3〕、与当时〔特别是永乐之后〕政治平静、人事构造稳定的状况相对应,表现出陶然悠然的满足心态总之,这是一种由压抑的道德和平庸的人格出发的文学,既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也缺乏对社会生活得关心,并且缺乏艺术创造的热情台阁体文人大都追慕宋人的文学风范,但这种追慕,更多地以程朱理学为前提,距宋人的文学成就也遥远的很而由于这些文人的社会地位之高,他们的影响也格外大7、于谦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杭州〕人二十三岁中进士,历任山西、河南、江西等地巡抚,为官清正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领导京师军民击退了瓦剌军的围攻,是国家转危为安天顺元年,英宗复辟,被诬以“迎立外藩〞之“谋逆罪〞,惨遭杀害有?于忠肃集?传世在台阁体风行文坛之际,有少数作家敢于反潮流,于谦就是其中之一他写出了一些具有现实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诗歌,在诗文创作上能独树一帜于谦诗的内容大致分三类:1〕、抒写高尚情怀如?石灰吟?,作者在诗中咏物言志,表示要像石灰石那样,经受锤炼,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正直人此外还有?咏煤炭?等2〕、反映人民疾苦从作者的这类诗中,人们不仅看出农民群众生活的艰辛,同时,也可以看书当时吏治的黑暗。
如?荒村?,写了贫困的农民年年饱尝自然灾害之苦,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和卖儿卖女归还债务、交纳租税,而那些官员却仍然为了显示“政绩〞而掩盖灾情,对于现实的揭露相当深刻这类作品还有?田舍翁?等3〕、表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