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23级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卷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汉谟拉比法典》中,房屋买卖与租赁、牛羊与奴隶的价格,婚嫁聘娶与离婚的费用,贷款利率的计量,各项犯罪行为的罚金,多使用大、中、小三种不同重量单位的白银这反映出当时古巴比伦( )A. 商品经济活跃 B. 法律制度严苛 C. 奴隶地位低下 D. 实物租税消亡2. 如下图为新疆山普拉乡汉墓出土的壁挂(局部)据学者考证,该壁挂织法为西亚和中亚风格,图案中吹奏长笛的“马人”为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喀戎该壁挂佐证了( )A. 罗马与汉的直接往来 B. 游牧民族的洲际迁徙C. 多元文明的互动交融 D. 欧亚大陆的频繁战争3. 12世纪时,一个西欧人要想成为大学教师,必须得到所在城市主教授予的执教资格证。
13世纪,教师行会公开抵制城市主教买卖教师职位等贪腐行为,并逐步获得了教师执教资格的考核推荐权,还首创了独立的“学士”与“硕士”学位制度这一变化( )A. 得益于理性主义的传播 B. 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C. 反映了教会权威的瓦解 D. 彰显了世俗教育的普及4. 有学者指出,城邦并非古代希腊、罗马所特有,古代东非沿海、北非地中海沿岸和西非内陆均出现过成规模的“城邦群”各个城邦具有独立国家的内外职能,多因商业与对外贸易发达而富庶、繁荣,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这说明古代非洲( )A. 缺乏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B. 效仿了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C. 发展兼具自主性与开放性 D. 主导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5. 15世纪后,意大利建筑师们开始突破垂直高耸的哥特式审美范式,转而像古典时代一样追寻建筑物比例的整体和谐,并参照人体比例设计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科学的诞生 B. 人文理性的推动 C. 宗教改革的发展 D. 历史传统的影响6. 16—17世纪,时人对奥斯曼帝国境内“咖啡现象”的记述(如下表所示)这些现象表明奥斯曼帝国( )“几乎每个人(不论男女)每天都要喝上两次。
—16世纪法国旅行家巴尔塔萨·德·蒙库尼“从王子到乞丐均是咖啡馆常客—17世纪奥斯曼学者卡蒂卜·切菜比“(咖啡馆)是人们聚集在一起批评权贵,编造有关国家事务和官员任免的虚假谣言的场所—17世纪奥斯曼史学家穆斯塔法·纳伊玛A. 价格革命正在孕育 B. 宗教信仰得以强化 C. 统治危机日益加剧 D. 传统秩序受到冲击7. 1503年—1720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区推行“委托监护制”殖民者中的军功权贵可成为世袭的“监护主”,在监护区内享有土地使用权,向印第安人征发贡赋与徭役,并负有“保护”印第安人和使之皈依“天主”的义务这一制度( )A. 根植于殖民地的文化传统 B. 体现出浓厚的封建色彩C. 促成了宗主国的社会转型 D. 提高了印第安人的地位8. 1790年,法国各地纷纷拆除旧时代国王塑像,兴建起各具特色的祖国祭坛,如里昂采用古埃及自由女神造型,巴黎则铭刻“民族”“法律”“国王”1792年,国民议会要求各地统一祖国祭坛的标准、规格、样式,并镌刻上《人权宣言》这( )A. 反映了共和制度的正式确立 B. 体现出英美革命道路的影响C. 有利于凝聚政治与文化认同 D. 阻断了君主制度复辟的可能9. 下表是德意志关税同盟①区域内毛纺织业基本状况(部分)。
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的德意志( )邦国织布机数目纺纱厂数目精细纱锭数目1846年1861年1846年1861年1846年1861年普鲁士229673772021481111419523650947萨克森137411737917233278953303397图林根41011028341921585240894巴伐利亚3189265666432280117310(注:①1834年,在普鲁士倡导下正式成立)A. 联邦体制优势彰显 B. 行业垄断组织出现C.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D. 国家统一动力增强10. 如下图为法国漫画家弗·马基斯于1871年3月创作的漫画《建筑物的桂冠》该漫画反映了( )A. 资产阶级具有牢固的社会根基 B. 自由平等的革命理念得以实现C. 巴黎公社面临反动势力的绞杀 D. 无产阶级政权对新秩序的开拓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把“经济制裁”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终极武器,并在希腊与保加利亚等小规模争端中成功实践此后,德、日等国连续发动对外战争,控制原料产地,走上了“扩张性自给自足”的道路这可用于说明( )A. 国际安全体系的脆弱性 B. 经济危机影响的持续性C. 绥靖政策出台必然性 D. 大国一致原则的局限性12. 20世纪20年代起,与英印当局斗争屡次受挫之后,印度国大党成员开始频繁深入印度农村和工厂,了解民众疾苦,宣传鼓动下层人民支持反英斗争。
此后,国大党被形容为“一个掺杂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成分的庞大农民组织”据此可知( )A. 独立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 B. 工农联盟成为斗争主导力量C. 印度民众的民主意识觉醒 D. 非暴力不合作策略脱离国情13. 如下图为1931年苏联宣传画《共青团—计划突击旅》,描绘了苏联共青团员们与工人、工程师一起在建筑工地上紧张有序劳动的场景对该宣传画解读合理的是(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 B. 集体主义和劳动精神得以弘扬C. 青年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 D. 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协调发展14. 20世纪50年代,相继独立后的东南亚国家迅速分裂为三大阵营:以越南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泰国、菲律宾为代表的亲西方国家以及主张中立和不结盟的印尼、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等国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殖民主义的影响消散 B. 东南亚国家地位提高C. 美苏争霸的重心东移 D. 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15.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政府持续推进环境污染立法与治理改革,更多强调私人企业对环境治理成本负担与责任意识,并允许私人企业间根据自身生产情况买卖排污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试图( )A. 缓解财政负担,强化市场作用 B. 加强环境保护,缓和社会矛盾C. 保障军费支出,应对冷战局势 D. 发展新兴产业,优化社会结构16. 2008年,国际粮食危机爆发,多国粮食市场遭受冲击。
2009年,金砖国家发表联合声明,开启了粮食安全合作进程2011年,G20农业部长会议签署了《关于粮食价格波动与农业的行动计划》,着力促进农业生产、加强国际粮食政策协调这些举措( )A. 开启了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进程 B. 反映了联合国治理机制失灵C. 增强了应对全球性风险的能力 D. 缓解了南北国家的贫富分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表是中古时期巴黎城市空间的演进概况时间演进概况5—6世纪巴黎成为法兰克王国的首都,城市空间不断拓展12世纪中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在巴黎城心岛上修建,将哥特式风格推至极致末期巴黎与香槟、佛兰德一起成为当时欧洲最富裕的地区,专门经销辛香料、葡萄酒、布料和马匹的集市甚至抢了香槟地区城市的生意13世纪国王下令在城周围建起护城墙,同时修建卢浮宫要塞,贵族、宫廷高官也纷纷在附近区域建起永久居所;巴黎圣母院成为皇族的教区教堂——据[英]科林·琼斯《巴黎城市史》材料二 近代以来,巴黎的“城市病”随人口增加愈加凸显1853年,在拿破仑三世支持下,奥斯曼男爵对巴黎进行了全面改造他认为城市规划不是简单地划分地块和对各街区单独地处理,而是消除城市街区间的阻隔。
于是,他改造道路网,将塞纳河两岸的主要地点和重要设施联系起来;通过拓宽排水管道,建构起与供水网络相匹配的地下排水系统;建立起由城市周边森林公园、城市公园和数量众多的公共小花园构成的多层次系统绿色公共空间与其他的城市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有效地加强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联系然而,拆迁重建中野蛮摧毁了大量历史遗迹,租金上涨,工人被迫迁居首都郊外,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据[法]弗朗索瓦兹·邵艾《奥斯曼与巴黎大改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古时期巴黎城市空间演进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巴黎城市空间改造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世纪末,带有浓厚黑人文化特征的爵士乐在美国黑人贫民窟诞生20世纪初,黑人文化精英借助媒体宣传,推动热情奔放的爵士乐在急剧扩张的城市文化市场中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但许多美国白人文化精英批判爵士乐是“粗俗平庸的音乐与文盲的黑人音乐的杂交品”然而,爵士乐在音乐领域的成功,促使部分美国白人艺术家开始重新认识这种音乐的价值,他们去除了爵士乐中的黑人“反抗性元素”,再融入欧洲古典音乐元素,将爵士乐奉为专属于整个美利坚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广泛推广。
这表明美国作为政治经济大国,受到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意图扭转欧洲文化精英视美国为“文化荒漠”的认识随之,爵士乐在美洲和欧洲流行起来,也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追捧,成为美国标榜其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典型案例——据魏崴《从“堕落艺术”到“美国音乐”:20世纪上半期美国主流社会对爵士乐文化身份的重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主流社会对爵士乐态度变化并说明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上半叶美国爵士乐发展所体现出的美国文化的特征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将领海范围限制在3海里或12海里以内,并宣称领海以外“公海自由”二战后,拉美多国陆续宣布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得到非洲和亚洲沿海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发达国家响应1958年和1960年,联合国先后举行两次海洋法会议,规定领海范围为12海里1982年,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12海里领海的基础上,规定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对大陆架的所有权可延伸到200海里,在特殊情况下可延伸到350海里,同时明确国际公海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目前,世界上除美国外的大多数国家已加入该公约——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 自2004年到2023年,为确保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生物多样性当前及长期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在中国和七十七国集团长期努力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的第三个执行协定《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在联合国总部以“协商一致”正式通过——据秦天宝《“全球南方”在国际海洋治理中的角色——以〈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谈判为例》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海洋治理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三世界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认识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英]詹姆斯·拉文,李家真译《牛津全球书籍史》等。